□ 文 周干峙
城市交通問題是工業發達國家一直為之困擾的問題。19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經濟和社會活動日益繁榮,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交通也得以迅速增長,傳統的道路交通規劃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當前,我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交通問題極其嚴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和根本治理,必將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城市出現過三波交通擁堵高峰。改革開放初期,領開放風氣之先的廣州首先出現交通擁堵,當時有句話叫“羊城無處不塞車”;10多年后,改革開放進入快車道,北京等大城市出現了第二輪交通擁堵,這時開始實施1980年代初就提出的公交優先策略,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城市的快速膨脹,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處于第三輪交通擁堵高峰中。 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巨大力量,持續拓寬城市道路,大力建設公共交通系統。最近幾年來,我們國家的公交建設,包括地鐵建設,進入了非常快速的發展期。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擁有全球最大的公共交通系統,2.2萬輛公共汽車,880條高密度線路,最優惠的票價,已建成運行250公里的地鐵和城市軌道交通,目前還在以每年50公里的建設速度增加,5年后,北京的地鐵將達到500公里,超過倫敦、東京等地鐵發達的城市。 應該說,我們付出的很大努力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但現實怎樣呢?從北京擁堵日甚的交通現狀就知道,巨額的投入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擁堵的頑疾。 中國解決城市擁堵的傳統思路在過去一直集中于遠距離和快速公共交通,希望通過增加公交車輛和增加公交線路來滿足人們的出行,但結果并不如人愿。仍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的公交系統可謂很發達,最多的公交車輛,最密集的運營線路,最低廉的票價,最好的服務,但現在人們仍然抱怨車速越來越慢,因為公交車造成的城市擁堵越來越多,這顯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 現在來看,單純依靠增加公交車輛、增加線路和大規模建設地鐵的大公交戰略不能解決交通擁堵。根據對城市人口的出行規律研究,人們日常出行中,很大一部分屬于中短距離的位移,對于城市交通規劃者來說,必須要解決一個“綜合交通體系”的問題,要把長途交通和短途交通、快速交通和慢速交通結合起來解決,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慢速交通適應的是中短距離交通,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還有最近幾年快速發展的電動自行車,自行車應該是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以前是個自行車王國,自行車在城市中短距離的交通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但目前,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自行車越來越少,有些城市還出臺政策限制自行車尤其電動自行車上路,長期以來,城市道路只為汽車而存在和規劃,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也是造成目前城市交通危機的一大原因。 最近,中國正圍繞電動自行車標準的制定進行廣泛的爭議。當然,對電動自行車制定科學的標準很重要,但新標準的制定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要以支持廣受城市百姓歡迎的電動自行車為主,而不能扼殺這一綠色產業,關鍵是要進行科學分析,做好分類管理。 現在,歐美很多國家都在提倡綠色出行方式,歐洲一些國家專門對自行車制定了優先政策。隨著能源供應日益緊張以及全球對環境生態的重視,以消耗石油為主的汽車總有一天會被人們放棄。慢交通這種傳統的綠色出行方式必將回潮,而作為適應今后綜合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行車不能被列入消滅的名單之中。 從快到慢,城市規劃和產業政策應該綜合考慮,不能只為呼嘯而過的汽車而存在。
周干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建設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