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必須管理人為的經濟不穩定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9日 14:57  《商務周刊》雜志

  □ 文  羅伯特-希勒

  為什么住房市場、股票市場還有石油市場上會出現泡沫? 經濟學理論有著“理性經濟人”的基本假設。但是我們研究發現,人們不可能對所有的經濟問題都保持充分的理性。目前市面上的投機性泡沫更像是賭博的沖動。人們充滿熱情,他們的動力不是建立在經濟價值判斷上的,而是某種非理性的情感沖動。當房地產市場或股票市場的泡沫過于聚集后,人們開始失去理智,他們覺得好像掙了很多錢,規避風險的意識也就隨之下降。慢慢地,泡沫就進一步聚集了。直到泡沫破滅以后相關價格才會下降,這時他們又變得有規避風險的意識了,變得稍微理智一些。 美國的股票市場的浮動性非常大。從2000年到2002年,股價整體掉了一半,然后大幅度回升,然后又狂跌了50%,然后又上來了中國上證指數的變化更加迅速,是美國漲跌幅度的好幾倍。這種情況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認為我們必須要考慮一下投機性泡沫。當然,這是長期發展的問題。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比較短,但在美國股票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1年,我們可以觀察美國股市從1871年到現在為止的歷史演變。 美國股市有兩次大的高峰,一次是1920年代,一次是1990年代。這兩段時間是比較獨特的投機性泡沫時期,高峰主要是投資者的狂熱所推動的,而這種狂熱的動力又是許多許多的發財故事。在1920年代,伴隨著無線電、汽車的發明,大家對未來充滿了夸張而又不切實際的期望。伴隨著股票價格的上升,社會上有了很多一夜暴富的故事。1990年代也重演了這一幕,很多年輕人成立互聯網公司發了大財。這一切像給人們打了雞血,人們開始頭腦發熱,覺得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代,一夜暴富的神話會持續下去,資產價格因此再次上升。 股票價格變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這是與人們信心相關的問題,也就是說經濟的繁榮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基于大家的信念。人們相信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樣的信念會鼓勵大家花錢,進而推動資產價格上漲,急劇上升的資產價格導致了更多狂熱的財富故事。人們都有從眾心理,所以在繁榮的時候,大家都非常有信心,導致價格的進一步上升。 財富故事確實是經濟發展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社會學家艾博森?肖恩說過:人類的頭腦是根據故事來進行思考的,尤其是一些跟人類利益相關的致富故事。對于中國人來說,某人房子的增值情況是非常有誘惑力的故事,對聽眾的行為會有很大的影響力。但經濟學家們覺得故事只是花絮,還并沒有完全意識到發財故事的重要性。 1985年開始,中國的發展速度比美國要快得多,這就產生了一個不同的故事——經濟奇跡的故事。雖然中國股票市場急劇波動,但中國GDP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最近的金融危機只是導致中國GDP微微下調,但對美國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故事不一樣,美國經歷了1929年大蕭條,美國人對此有著深刻的感受。奧巴馬總統的首席經濟學家曾寫過一篇相關的論文,他說華爾街危機爆發后,那些經濟學家、市場觀察員都在說它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鼓勵民眾減少開支,這些故事和故事的解讀對美國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對中國人來說,這些好像非常遙遠,跟大家沒什么關系,在中國的股票市場也就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最近40年,美國經歷了四個經濟蕭條期:1974年、1979年、1991年、2008年。這四個時期的故事都很可怕,1974年是石油危機,1979年是第二次石油危機。1991年的危機主要是存款銀行的倒閉,然后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和金融機構破產。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所有的故事都讓他們想起了大蕭條,摧毀了他們的信心。相對于中國人,這方面故事給美國人的影響要大很多。所以在我看來,最近的金融危機不是由技術因素或者政府的政策造成的,而是故事造成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奇怪的世界,泡沫是世界經濟主要發展力量的一部分,也是毀滅力量的一部分,我們該怎么做呢?只能采取穩定的措施。泡沫會極大的干擾經濟活動,中央銀行應該加大對泡沫的管理。今年9月,包括中美在內的主要經濟體簽署了一個協議,強調要對泡沫進行管理。我覺得這是我們思維中一個重大的變化,因為泡沫這個詞在文件里面出現了。我非常高興地看到世界上重要的國家對此達成了共識,但僅僅這么做是不夠的。 為了進一步穩定世界經濟,我覺得應該促進金融創新,來防止整體經濟的脆弱性,使經濟不受投機性泡沫的影響,而且應該防止這種繁榮和泡沫周期的出現。我們應該設計一個新的金融結構,這樣能夠讓我們更好的管理人為的不穩定性,使它能夠更加有助于經濟發展。

  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是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創始人,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學術顧問小組成員。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