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洪業
中國的經濟現象是如此復雜,中國的崛起之謎是如此玄奧,原因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是如此宏大,連張五常這樣常常自信滿滿的學者也不敢貿然回答。 “在那么多不利的困境下,中國的高速增長持續了那么久,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才產生了我們所見到的經濟奇跡。那是什么呢?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沿著這樣的邏輯路徑,張五常試圖發現中國經濟崛起的密碼。
經過多年求索,張五常自認為找到了答案。這個宏大命題的答案只有處身其中的炎黃子孫能破解,因為必須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從巨變的時代背景考察,另一個是深入中國的社會生活中考察。張五常的自信,來自于對經濟改革發展的長期跟進,來自于親自替家傳的拋光蠟到內地設廠的實踐,以及對上至中央首長、下至基礎干部和山村農婦的接觸了解。
在張五常看來,中國的經濟制度是一連串的承包合約的組合——整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是一個龐大的合約組織。成功的要素在于中國“完成了以等級界定權利的制度轉到以資產界定權利的制度,或者說從一種合約安排轉到另一種合約安排來約束競爭,這一點,我認為是解釋這個30年來的發展的重心所在。”這個轉移過程當然是至關重要的,幸運的是,中國在這個轉移的初期幸運地得到一張有市價的合約協助,即承包責任合約,這個成功極大地增強了中國推進改革的動力。并被引入到工業及其他社會領域,層層推進。張五常認為,這個制度是直截了當而又理性的,沒有在其他地方出現過,雖然制度中的每一部分都不是新的,但組合的方法與形式創新而又有效能。
張五常認為,將這些合約轉化為經濟活力,是縣域經濟功不可沒的。由于權力的下放,地區競爭于是在有同樣承包責任的地區出現,出現了中國縣域經濟空前繁榮與競爭的現象。“今天的中國,主要的經濟權力不在村,不在鎮,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縣的手上。”
對于促成中國奇跡的社會原因,張五常也有相當冷靜的判斷,“我認為今天中國的制度不是個別天才想出來的,而是被經濟的壓力逼出來的——有那么多人要吃飯,改革的浪潮震耳欲聾。”
張五常自信,中國的經濟制度是個奇跡,而自己發現這個奇跡所在,足以傳世50年,可以安然收山矣!
《中國的經濟制度》
作者:張五常
中信出版社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