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子承父業到落入外姓人之手,再經過重用外人與治理轉型,在秉持勞資合作理念的理想主義者萊恩哈德的統領下,媒體巨頭貝塔斯曼目前進入到介于“家族所有-家族控制”和“公眾所有-經理人控制”的中間狀態,這種中間狀態的治理是一場尚難說有確切結果、應該致敬的試驗
文/仲繼銀
金融危機再一次把“資本主義的前途”、“資本主義的模式”等爭論推到了輿論的前沿。作為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核心構件的公司治理模式也自然成為爭論的核心之一。現代貝塔斯曼帝國締造者萊恩哈德·摩恩曾有讓企業擺脫家族控制、引入職業經理人體制的想法,但是安然的破產泯滅了他的這一想法。他想讓貝塔斯曼擺脫家族企業的局限性,又不想邁向上市公司體制,為此他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子承父業:從卡爾·貝塔斯曼到海因里希·貝塔斯曼
1835年,印刷商卡爾·貝塔斯曼(1791-1850)在德國居特斯洛創建了以其本人名字命名的圖書印刷公司。卡爾熱心公益,兼任居特斯洛教會會長和市政委員。他把一套以企業推動道德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理想,和貝塔斯曼公司一起,傳給兒子海因里希·貝塔斯曼(1827-1887)。
1849年,作為第二代所有人,海因里希接管了擁有14名員工的貝塔斯曼。隨著公司吸納其他出版商和出版領域的擴展——從單一的宗教讀物擴展到小說、哲學和教育,公司的規模穩步壯大,員工增長到60名。海因里希于1887年建立了德國第一個公司養老金和殘疾人基金。
喬漢納·摩恩:貝塔斯曼落入“外姓”之手
海因里希有兩兒一女,兒子均夭折,只剩下女兒弗里德里克 (1859-1946)。1881年,弗里德里克與喬漢納·摩恩(1856-1930)結婚。
1887年,海因里希去世,喬漢納成為貝塔斯曼的股東。1896年,喬漢納成為貝塔斯曼的第三代所有人。在他的領導下,宗教讀物再度成為出版重點。喬漢納完全承接了卡爾·貝塔斯曼的理念:用宗教讀物促進道德進步、用企業發展促進社會公益。1910年公司成立75周年慶典時,喬漢納宣布了貝塔斯曼公司的員工帶薪休假制度,盡管一年只有三天,但卻是開創歷史先河的舉措。
海因里希·摩恩:信任重用“外人”和公司管理的現代化
1918年,喬漢納的兒子海因里希·摩恩(1885-1955)接手了貝塔斯曼部分業務的管理,1921年全權管理,此時公司擁有84名員工。
作為貝塔斯曼的第四代所有人,海因里希·摩恩領導公司度過了1920年代早期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時期(1923年底時公司只剩下6名員工)和后來的世界大蕭條時期。海因里希·摩恩為公司的銷售、會計和成本核算等建立了新的基礎,使貝塔斯曼走上了管理現代化的軌道。
戰略頭腦、見識和自身身體條件限制等因素共同促進了海因里希·摩恩時代貝塔斯曼管理上的進步與現代化歷程:充分授權和引入外部人才。海因里希·摩恩患有哮喘病,醫生建議他“最好長期住在山區,從那里領導公司”,他聽從了這個建議。但是如何解決居住地遠離公司辦公地情況下的公司管理問題——充分授權、激發員工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這些現在看來并不算新鮮的領導模式,在當時卻是革命性的。
在海因里希·摩恩的完全信任和充分授權下,一位不僅是“外姓”,而且是“外人”的弗里茨·威克斯福斯走上了貝塔斯曼的舞臺,并成為了公司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弗里茨不像公司創始人及摩恩家族人員那樣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堅決反對飲酒,他是個“俗人”,他不拒絕使用酒作為一種交際和慶祝手段。弗里茨出任銷售總監,引進了巨幅彩色海報、特殊櫥窗排列和新奇包及有獎銷售等圖書促銷方式,為貝塔斯曼在其傳統的宗教出版物市場之外,打開了一個小說和流行讀物的更為廣闊的大眾市場。
萊恩哈德·摩恩:第五代傳人和戰后貝塔斯曼的新生
海因里希·摩恩有四男二女,接班的是兒子萊恩哈德·摩恩(1921-2009)。萊恩哈德于1945年作為第五代傳人加入公司。1947年,萊恩哈德開始掌管貝塔斯曼。
雖然從傳承上來看是貝塔斯曼的第五代,但是萊恩哈德幾乎是從二戰之后的一片廢墟上重新建立起貝塔斯曼,并一路領導公司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媒體帝國。
貝塔斯曼集團業務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員工人數近11萬,2008財年收入161億歐元。貝塔斯曼主要業務包括制作媒體內容、提供媒體服務及銷售媒體產品,下轄歐洲最大的電視廣播集團——RTL 集團(盧森堡),全球最大的圖書出版集團——蘭登書屋(紐約),歐洲最大的雜志出版公司——古納雅爾 (漢堡)以及提供媒體服務的歐唯特 (居特斯洛)和通過俱樂部與網絡形式在全球媒體產品零售市場中遙遙領先的直接集團(居特斯洛)。
萊恩哈德·摩恩領導下的治理結構轉型探索
到1950年代末,貝塔斯曼已經從中小企業發展成為大型企業。經過1960年代公司的多元化發展和規模擴張,原來的企業體制框架已經不適應業務發展的需求。1971年4月,萊恩哈德把貝塔斯曼轉變為股份有限公司——貝塔斯曼集團,并根據德國股份公司法,建立健全了管理董事會、監督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等德國模式的現代公司治理架構。
貝塔斯曼集團雖然轉變為了股份公司,但是一直沒有上市,并且沒有任何上市的打算。秉持勞資合作理念的理想主義者萊恩哈德試圖找到一種既不同于傳統的家族控制企業模式,又不同于通過上市而使股權分散化、由公眾持有和資本市場控制的企業所有權模式。
1977年,萊恩哈德建立了非營利組織——貝塔斯曼基金會。1993年,萊恩哈德將其所持貝塔斯曼的大多數股份轉移到貝塔斯曼基金會,使基金會成為了貝塔斯曼公司的最大股東。“公司的資產應有別于個人可以隨意處置的資產。”他這樣解釋這非同尋常的一步。1999年1月,萊恩哈德又將他的投票權轉移到了貝塔斯曼管理公司。貝塔斯曼管理公司的股東共有8人:貝塔斯曼監督董事會的主席、監督董事會的另一位成員、貝塔斯曼管理董事會的主席、貝塔斯曼持股的一家公司的管理層成員、一名員工代表和三名摩恩家族的成員。貝塔斯曼管理公司控制著貝塔斯曼集團74.9%股份所擁有的75.0%的投票權,此時另外25.1%的股份和其25%的投票權掌握在比利時GBL公司手中。
2006年7月,為了避免比利時GBL公司將其所持貝塔斯曼集團股份公開上市,從而使貝塔斯曼集團本身由私人控制的股份公司轉為公眾股份公司,貝塔斯曼集團出價45億歐元回購了這部分股份。貝塔斯曼集團重新回到了沒有外部股東的股份結構:貝塔斯曼基金會持有76.9%,摩恩家族持有23.1%。現在這兩部分股份的表決權全部由貝塔斯曼管理公司持有。
萊恩哈德·摩恩的遺產:非家族、非上市之路?
2000年,萊恩哈德在回顧其畢生成就時說,“沒有哪家德國企業以我稱之為企業文化的這種哲學,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特別是一家傳媒企業。美國人的大企業也沒能做到這一步”。是否獨特的企業文化帶來了貝塔斯曼的成功,我們無法驗證,但我們看到,為了堅持他的信念,萊恩哈德拒絕了成為世界首富的機會。據估算,如果1993年萊恩哈德沒有把所持68.8%的貝塔斯曼股份轉給貝塔斯曼基金會,而是將其保留下來,并公開上市,他將是比比爾·蓋茨還富有的人。萊恩哈德對此回答道:“富有不是我的目標。我用我的財富建立這個基金會,并通過這樣為企業保有資本基礎。”
2009年10月3日,88歲的萊恩哈德去世。貝塔斯曼集團CEO哈特穆·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一份聲明中說:“貝塔斯曼為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企業領袖而沉痛默哀。我們將與萊恩哈德·摩恩的家人,尤其是他的遺孀莉茲·摩恩以及他的孩子們共同面對未來。”
但是貝塔斯曼的未來會怎樣?萊恩哈德這位一心宣揚“合作制勝”的理想主義者所開創的貝塔斯曼這種介于“家族所有-家族控制”和“公眾所有-經理人控制”中間狀態、以企業文化取勝的企業模式能否持續?在萊恩哈德還健在但是退出了管理一線那些年里所發生的強勢經理人或“外人”與家族控制之間的權力斗爭(管理董事會主席兼CEO托馬斯·密德霍夫及監督董事會主席格爾德·舒爾特-希倫,分別于2002和2003年因公司戰略方向問題與摩恩家族沖突而離職),已經預示出了貝塔斯曼當前這種制度安排的不穩定性。
摩恩家族通過成立貝塔斯曼基金會及將所持貝塔斯曼股份的大部分轉移到貝塔斯曼基金會名下,從財產所有權上削弱了貝塔斯曼的家族企業特征,但是在控制權(投票權)上并沒有實質性的放松,并且通過貝塔斯曼管理公司掌握全部投票權等一些復雜的安排,使貝塔斯曼的實際治理和控制結構變得非常模糊和不容易理解。
由貝塔斯曼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兼CEO轉任貝塔斯曼監督董事會主席、同時是貝塔斯曼大股東——貝塔斯曼基金會主席兼CEO的岡特·蒂倫,是個沒有很大開拓性的老好人似的角色。貝塔斯曼現任監督董事會成員里,莉茲·摩恩應該是決定貝塔斯曼命運的比較重要的人物,她是貝塔斯曼基金會副CEO兼理事會副主席,并是實際掌握貝塔斯曼全部股份投票權的貝塔斯曼管理公司的董事會主席。莉茲·摩恩是萊恩哈德的第二任妻子,他們的孩子克里斯托夫·摩恩是貝塔斯曼13名現任監督董事會成員之一。對于貝塔斯曼集團,莉茲·摩恩公開的言論和行為都顯示出她是一個堅定的摩恩家族控制權的捍衛者。為了維護家族控制和“貝塔斯曼文化”,似乎寧肯犧牲貝塔斯曼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頂級全球企業的前景,退回到一個地區性公司的狀態,也在所不惜。
想要讓貝塔斯曼走出“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弊端,卻又拒絕“股票上市、股權分散和職業經理人管理”的萊恩哈德,也許只是做了一場尚難說是有確切結果的試驗,但我們仍然要向他對公司治理制度的這種探索表示由衷和崇高的敬意。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