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曉慧
“山西進行煤炭重組是個好政策,政府也想辦一件好事。但如果操作得不好,山西煤炭工業的狀況會比之前更亂”
2009年11月8日,《新財經》記者采訪了一位山西官員,他對山西煤炭重組一事,說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3000億也許是紙上談兵
“我對這個政策持肯定態度,它的出發點是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幾個方面考慮的,政策有利于國家資源更好地利用、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煤炭是山西經濟的最大優勢,但其“多、小、散、亂、差”的產業現狀和“資源浪費、環境破壞、事故多發、效益低下”等,也是山西煤炭產業的最大問題。每年,都會曝出幾起山西礦難事故的新聞,因此,山西也是出了名的晉官難做之地,山西省省長曾有不到四百天就換了三任的歷史。他認為,只要能解決上述問題,這樣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也正是這些歷史問題,導致這次重組異常艱難。比如,對煤老板的補償標準問題,他聽后笑著搖搖頭,并未直接做出回答,卻反問記者:“如果你之前繳納了2000萬元的資源費,如今的補償款也僅是2000萬元,你會同意嗎?”資源費在當地也叫采礦權價款,煤老板要按當地規定交一筆資源費,同時,礦井儲量和生產規模達到一定要求,就可以合法擁有這個煤礦。但是,每個礦主的繳納標準不一,因此,補償數額相對較亂。“對于被兼并煤礦,補償標準主要看建礦投入的固定資產和煤礦的整體情況,比如,煤礦資源質量、固定資產投入、井上井下的投資情況和煤礦產量等幾個因素!
資源費還算清晰,但是,各煤礦資源質量有差異,有的是薄煤層,有的是厚煤層,直接影響煤礦效益,也就直接影響補償的額度。同時,被整合礦井原有的井下投資、合法基建等固定資產,有的在整合后依然可以用,但是,如何折舊,怎么評估?
對于坊間傳聞的這次要給煤老板3000億元的補償金,該官員認為完全是空穴來風,“這是山西的地方性政策,并不是國家政策,國家不會為此出錢,山西哪有那么多錢作為補償?再說,收購是企業行為,賺錢了是企業自己的,補償款憑什么政府出?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煤礦正式簽訂《進駐被兼并煤礦協議》!
對于這些問題,該官員認為非常棘手:“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山西煤礦會比之前更亂。”
國企不是萬能的
山西的煤炭整合政策利弊同存,看上去處于被動立場的煤老板同樣存在很多問題!坝行┟豪习鍨榱艘幈鼙皇召彽拿\,自發打包幾個民營煤礦,如果真是這樣,整合等于換湯不換藥,他能保證自己比之前管理得更好嗎?能保證這樣就沒有問題了嗎?”
大型煤礦有它的自身標準和規定,達不到哪個標準就會去改善。但是,煤老板的主要目的就是掙錢,最主要的安全問題根本無法保障,很多設備和基建都不標準,“比如用于加固坑道的撐木。很多煤老板用的木樁尺寸根本達不到要求,很多用的是楊木。大家都知道,松木結實,楊木不結實,所以總出現塌方現象。”
偷工減料似乎是民營煤礦不安全的隱患,但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煤老板一度發出“煤礦姓‘國’字頭也不一定安全”的質疑,他們對國企收購之后的煤礦成本問題心存質疑。山西某煤老板直言:“國企總是說集中之后好管理,好控制成本,其實,假如我們買一套設備需要花100萬元,有些國企買一套設備的成本就會高出許多,因為中間涉及層層回扣。同樣,在開采成本上,大型國企約需380元/噸以上,而民營煤礦為200元/噸!
同樣有聲音質疑,山西這種強制“整合”是否是利益驅動所致?畢竟,近幾年居高不下的煤價使煤炭業成了名副其實的“黑金”,甚至夸張到煤在地下還未開采,訂金就已匯入賬戶。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那么,當煤價大跌時,政府是不是又要把開采權下放?這種可能不是沒有,因為這次的整合已經不是第一個歷史輪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