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陽要的是做大做強,成為行業里的一哥,而他的經銷商董偉卻似乎跟不上他的腳步。董偉又牢騷滿腹,有錢誰不想賺啊,但做大做強是喊喊口號就能成的嗎?
□文/宋家明 于兮
合久必分?
潘小陽從日本留學回國,除了行李,還帶回來一批ZOKO家居物品。那些看起來像舊家具、舊搪瓷的東西充滿了溫暖、懷舊、簡樸的感覺。潘家的家具老品牌近年來銷量一路下滑,潘小陽一心想靠這種ZOKO風格家居物品打出一片新天地。
潘小陽一同接手的,還有老廠的老經銷商們。說服這些“老古董”們賣“舊”桌子、“舊”板凳花了他不少功夫。當時華東區的經銷商董偉也是剛接過父親擔子的年輕人,只有他一開始就表示支持:“沒人會花錢買一把比新椅子還貴的舊椅子。但是,有人會愿意花錢買回憶。”——潘小陽聽得眼睛一亮,品牌叫“記憶”,門店就叫“販售記憶”。華東區自然成了新品牌的主打區。
五年過去,潘小陽的廠和董偉的公司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這些“舊”家具雖然小眾,還是受到了年輕白領的追捧,唯一的重大挫折是在競爭激烈的上海市場打不開局面。每當遇到難關的時候,潘小陽和董偉就找間餐廳坐下來,邊喝邊聊。可如今,這酒卻似乎不對味了。
持續發展,做大做強,成為行業里的一哥,這是潘小陽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慢慢滋生的偉大理想。經過5年的積累,他已經到了厚積薄發的時刻。氣人的是,董偉不肯接招!潘小陽擺事實、講道理,連威逼利誘、樣板示范都用上了,董偉卻反過來講起了故事——
有個人能挑150公斤,第一天他試著挑1公斤,健步如飛;第二天,他試著挑10公斤,仍健步如飛;第三天,他試著挑100公斤,還是健步如飛。這個人覺得自己的力氣每天增長10倍,所以在第四天讓人給自己加上了1000公斤的重量,結果嘛,自然是把自己壓垮了。
潘小陽心里不是滋味,原來你嫌我給你擔子重了,怕被壓垮了啊。
他不知道董偉心里想的是:兄弟,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吃多了會撐死。
而這次,潘小陽真不能等了。ZOKO已經成功試點上海,真正的狼來了!如果不趁ZOKO立足未穩前占據有利地勢、控制住市場渠道,人家一個大浪打過來,靠模仿起家的“記憶”難逃出局的命運。
做到一定規模后,要想完成質的飛躍,肯定離不開增加投入、增加員工、拓展渠道和區域、增加終端鋪市覆蓋等方法——更大的投入才會產生更多的回報嘛。誰知董偉的做法始終那么保守,帶頭的董偉不點頭,跟風觀望的其他經銷商就不會動。只求溫飽沒有野心,董偉已然成為潘小陽的障礙。
風雨同舟了這些年,老伙伴也不能說換就換,潘小陽只能好言好語好好商量。
前車之鑒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董偉知道這又是一輪無滋味的酒。
他很清楚,潘小陽的宏偉藍圖落實到自己這里,就是加大投入、快速擴張這兩條。
董偉不是沒有嘗試過。兩年前,他在潘小陽的鼓動下,決定不惜代價拿下上海市場,同時讓“記憶”在華東區各大城市全面開花。“在時尚創意產業這塊,杭州、上海是全國的風向標啊,我們拿下這個制高點后就應該擴大優勢!”潘小陽說。
董偉便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老業務員帶著新招的業務員在自己掌管的區域開辟了辦事處,租倉庫、買送貨車、配司機,宣傳、促銷、樣品、配送的小贈品都跟上。“記憶”的年銷量一路從1000萬元飆升逼近2000萬元大關,年終盤點,結果董偉發現自己的純利不升反降。
按說能把渠道做開的經銷商毛利率大都在20%,耗去人力物力成本,凈利潤率至少可達4%。即是說,以前辛苦一年,以董偉1000萬元的年銷售額,他能賺到40萬元。而現在,他做出了2000萬元的業績,竟然只有38萬元入賬,凈利率不到2%!
原來,不是賣得多就掙得多啊。
原因?原因當然是公司缺乏足夠的成本控制能力,失控的環節太多了。比如因為擴張招人,導致工資總額在營業額中所占的比重從9%上升到18%,利潤沒能同步增長,等于被拖了后腿;比如公司采用的翻查司機里程表的方式報銷,司機們就如何多跑路大做文章,上下都心知肚明,就是找不出改進的方法;比如哪些產品的費用率已超過了毛利率,這董偉自己都不大清楚……
退休了的老董總結道,繼續盲目提升銷量,同時又缺乏足夠的成本控制能力,銷量提升了,成本也會馬上上升,而且會超過毛利提升的速度,最后就是業績上升、凈利下降。
董偉第一次沒和老爺子頂嘴。既然不可能馬上改變公司管理水平,就只能用限制銷量來控制成本了。潘小陽在信心百倍地和他討論什么時候突破3000萬元的年銷售額時,董偉卻在考慮收縮戰線。沒有正式提出來,無非是顧及轟轟烈烈的擴展計劃猝死,影響太壞。
接下來的變化不知是幫了董偉的忙還是讓他雪上加霜——ZOKA殺入了“記憶”久攻不下的上海市場,而且大受追捧!本來董偉還抱有一絲希望,如果咬牙把銷售額提升到理想的3000萬元,只要保住2%的凈利率,一年能賺個60萬元左右,也算有奔頭。現在半路殺出強勁對手,這市場份額不被擠占都謝天謝地了,哪里還能指望大幅提升?有ZOKO在,這銷售天花板不易突破啊,得長期抗戰了。
董偉找到潘小陽要求降低銷售指標,順勢收縮戰線。潘小陽最忌諱這個,何況目前看來正是“記憶”一路走高的時候,兄弟你卻要給我來個銷量跳水?不行!今年的任務2500萬元雷打不動,而且明年任務還要加……
董偉覺得潘小陽簡直不可理喻,那讓事實說話好了。果然,這年董偉的銷量在ZOKO的阻擊下大幅下滑,從巔峰的2000萬元跌到1400萬元,有人暗暗惦記,這樣的成績,只怕董偉華東區獨家代理的位置不那么穩固了……
大家把目光轉向潘小陽,你是來一段揮淚斬馬謖呢,還是演一出兄弟一心情比金堅?潘小陽暗暗惱火。董偉還私下對其他人感嘆:攤子鋪開了我哪里顧得過來?ZOKO進來了誰擋得住?辛苦一番卻眼看代理資格不保,難啊!
只能開60碼的車
就像這次的擴張悄無聲息沒了下文一樣,取消資格的事情也不了了之。強敵當前,正是需要共御“外辱”的時候。再說了,董偉的業績下滑再厲害,他的華東片區仍是銷售主力區,換個人,未必做得過董偉。這期間老董和老潘還私下吃了次飯,潘小陽和董偉喝了次酒,算是言和了。
沒安生幾天,潘小陽又重提擴張之事。有了前車之鑒的董偉說什么也不敢輕易亂動了。董偉表達觀點愛用講故事的方式,絕對是跟父親學的。老董說過——
這好比開車,明明這車只能開60碼,60碼以內,剎車還能控制住,可現在突然開到100碼,超過了剎車的控制能力,危險自然就成倍增加了。
董偉覺得自己的公司就是這樣的車。當初為了配合潘小陽攻城略地,董偉的員工從30個人增加到100多人,陡然壓力增加。放權、空降兵、招職業經理人、制度化……不是沒折騰過。可是這些看似正確、適用于大企業的規范制度無法顧及小公司的方方面面。
后來公司又恢復了30多號人,人、事、錢都在他眼皮底下,什么風吹草動他都一目了然。或許自己的小公司還沒到擴大的時機,或許自己也只能操持那么大的盤子。
而且,在董偉的判斷里,潘小陽的廠是另一輛只能開60碼的車。
董偉是看著潘小陽的廠子越建越大的。從人手到設備,都在不斷地增長。工資總額和原材料成本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利潤率卻在持續下降。
潘小陽也抱怨過公司大了管得了頭管不了尾。就拿原材料采購來說吧,潘小陽要做一個收納柜,要用到三種原材料。如果每一種原材料能夠準時到位的可能性為80%,三種原材料同時準時達到的可能性則會降低為80%×80%×80%=51.2%。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直接影響潘小陽制造收納柜的效率。
董偉為了熟悉業務,也在廠里呆過,各種潛規則也見識了不少。還是拿收納柜舉例,即使原材料都到位了,收納柜的各道工序之間有快有慢,各個環節的負責人為了能及時完成任務,便開始相互“打埋伏”:催促上游部門,十天的限期只給五天時間,又拖住下游環節,三天能完成的活兒硬說要一周。這樣一來,誰也不清楚準確的交貨時間了。
這些年,不斷擴展地盤,提供充足的貨成了潘小陽的頭等大事,至于背后工廠放了多少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占用了多少資金,實在無力細細梳理。怕供應不及,那就加大庫存多備貨。倉庫滿了?再建倉庫!暫時救急嘛。最后發現,倉庫仍然不夠用。
像潘小陽這種無法精細管理的廠,各個環節的疏漏就這樣環環相扣,又在下個環節被放大,終于形成了惡性循環。
董偉把自己的觀察給潘小陽說過,潘小陽說現在沒有時間停下來把所有矛盾解決,要是停下來公司就完了,所以得一直跑,還要跑得更快。
但是速度真的能掩蓋所有問題嗎?“記憶”的對手ZOKO卻是環環相扣,步步領先。人家連一個杯子的設計都是先從成本角度考慮的。
董偉去ZOKO上海店考察后帶回來一個杯子,售價人民幣7元。ZOKO的人告訴他,杯子最先確定的是定價,然后再設計材質、形態。這種杯子有綠、藍、黃、白四色,沒有紅色,因為這些色料與紅色色料相比,成本更低;杯子是特殊的錐形,因為這種形狀的杯子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機器;尺寸也有講究,它的尺寸使得生產廠家一次能在烘箱中放入杯子的數量最大;杯把兒的特殊形狀可以讓這些杯子更有效地進行疊放。杯子在運輸、倉儲、商場展示以及顧客家中碗櫥內占用的空間都被有效節省,同時也降低了杯子的成本。
一個杯子都能做到如此精細!不要提ZOKO這個品牌,單看它的價格就足以擊倒所有競爭對手。
董偉準備給潘小陽從杯子講起,做大了的“記憶”未必能與KOZO抗衡。何況,做大和做強是兩個概念,幾次話到嘴邊又忍住了。他真把潘小陽當兄弟,但兄弟間就真沒有間隙嗎?
利益當頭
董偉答應再出來談談。
不得不談啊。就在擴張計劃被拒絕后,他的好兄弟潘小陽便開辟了網購渠道。
這一來,網上價格就成了全民皆知的全國統一零售價,經銷商再也不能隨意定價了,但同時直接繞過經銷商的團購竄貨卻不時發生。其他地區的經銷商都抱怨:“我們總有天會淪落成售后服務點!”董偉還聽到些風聲,有大經銷商找上門尋求合作了。潘小陽會不會還有什么動作?
他在赴約的路上一直考慮,要不要把自己的種種顧慮告訴潘小陽。如果說了,潘小陽是會理解接受,還是會徹底一腳把他踢開?
潘小陽堵在了半路上,進退兩難的困境似乎和他在生意上的為難頗為相似。他不是一個認錢不認人的貪心廠家,他一直試圖在自己和董偉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到底要不要攤牌?不是沒人看好“記憶”,不是沒人理解他的雄心壯志,已經有兩家頗有實力的大經銷商與自己接觸好一陣子了,想取代董偉華東區獨家代理的地位……
先到的董偉靜靜等著,他想起兩人并肩戰斗的美好時光。一心想掙脫父輩光環,闖出自己天地的兩個年輕人曾目標一致,相見恨晚,現在潘小陽指責董偉變了——變得不思進取,董陽卻苦惱于潘小陽沒變——仍然不懂理性克制。曾經的好兄弟逐漸隔閡分裂。
不知這酒,兩人還能再喝上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