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選中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今后幾十年的大工程提供何種合作模式。
□文/本刊記者 唐 亮
2009年11月4日晨,當上海川沙鎮的人們走出家門,他們腳下的土地,便烙上了迪士尼的光輝。這個清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來誠摯“問候”:
“上海迪士尼項目申請報告已獲國家有關部門核準!
這意味著,川沙鎮酷愛“喜羊羊”的孩子們,將有可能在4年后,在家門口歡迎大洋彼岸的“米老鼠”。
按照規劃,這個內地第一家迪士尼主題公園、美國迪士尼公司海外“分號”第4站,規劃占地4平方公里,投資預算250億元,整體規格僅次于美國本土奧蘭多迪士尼公園。
所謂主題公園,可理解為“小熊維尼世界”的“實景體驗化”。當然,迪士尼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影響力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自然成為文化產業巨擘迪士尼公司的“活招牌”。不過,是不是“搖錢樹”, 則另當別論。
1979年,迪士尼公司與日本東方土地公司達成協議,興建第一家海外“分號”東京迪士尼。不過,基于營建費用飆升的考量,迪士尼公司并不看好,僅象征性投資250萬美元并入駐團隊,換取零售商業收益的5%、入場費收益的10%和贊助收益的10%,東方土地公司則占有樂園100%股權。
然而,東京迪士尼業績好得驚人,從1983年開業起每年都可招攬1500萬游客。這讓深有悔意的迪士尼公司在后來與巴黎的談判中,顯得更加主動。
1985年,迪士尼公司與法國政府簽約,法國政府以農用地價格出售1700萬平方米土地于迪士尼公司,并提供3000萬美元現金補助及7.7億美元貸款,支持巴黎迪士尼。至此政府使命終結,樂園由迪士尼公司全權經營,并占有49%股權,另51%股權上市交易。
然而,受歐洲衰退影響,巴黎迪士尼從1992年開業以來連年虧損,其興建預算也由最初的10億美元飆升至50億美元。迪士尼不堪重負,向沙特王子出售股權,進行債務重組。
不過,基于重振旅游業的考量,中國香港仍然選擇押寶迪士尼。1999年,特區政府與迪士尼公司締約。類似“巴黎模式”,特區政府動資224.5億港元用于基建,控股57%,迪士尼公司注資24.5億港元,擁股43%。特區政府寄希望于迪士尼能為香港帶來每年1000萬游客。
不過,香港迪士尼也堪稱“最小迪士尼”,2005年開園后每年游客在400~600萬之間徘徊,且特區政府在餐飲、紀念品、收費迪士尼頻道等業務中分不到任何利潤,整體盈利期也被拖到2014年。無奈之下,特區政府與迪士尼只得再注資100億港元,擴建以求翻身。
如今,迪士尼落戶上海,是采取已有建樹的“東京模式”,還是兩次皆栽的“巴黎模式”,無疑極其重要。須知,上海迪士尼被寄予無限期望:吸引內地80%客流,創造百萬個就業機會,一系列文化產業快速升級,牽引上萬億元GDP……“上海模式”萬眾期待。
已有消息稱,上海政府考慮以土地形式入股,那么中方占股多少,經營權、歸屬權、利潤如何分配將變數極多。需要提醒的是,迪士尼公園素有“永遠建不完”之說,上海迪士尼也必是橫跨幾十年的項目——迪士尼選擇上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迪士尼在大上海的生活過得好不好,這才是迪士尼公司與上海人真正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