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降低對傳統的成熟市場的依賴
■ 文 / 鄭國漢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歐美經濟沒有兩年很難恢復,任何一個國家能在經濟大衰退的環境中撐住就已經不錯了。大家面對這種經濟危機,提供很多“流動性”,但是信用與貨幣必須在適當的時候把它撤走。因此政府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撤得太早,可能經濟就垮下去;撤晚了,又擔心通貨膨脹。現在大部分政府都不急于把過多的流動性撤掉,除非害怕在資產市場有另一個泡沫出現。全世界的政府都在面臨這個撤或不撤的兩難博弈。
如果之前的經濟刺激效果越來越弱,政府還有多少錢能撐下去?中國可能好點,4萬億不夠再來4萬億,但其他國家不見得有這種能耐,美國的赤字比例已經很高,國債的比例也很高,他們能不能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再雙倍投資進去?如果歐美的經濟不好,中國經濟能好到哪里?
去新興市場找機會
世界仍然會對中國的產品有需求,但是不能光靠歐美市場,可能更多要靠其他受金融危機打擊比較小的國家,比如南非、印度、巴西,以及獨聯體地區,要降低對傳統市場的依賴。
金融危機前,中國借錢給美國,支持美國買中國的產品。在金融危機之后,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
美國過去的消費是借貸消費,過度消費。他們認為自己的房子等資產很值錢,而且還不斷升值,所以美國消費者會把財富里增加的一部分用掉。但是后來他們發現,過去的財富效應是假的,只是當時投機的一個泡沫,現在財富效應已經為負。因此,這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和購買意欲。既然美國消費不強,我們的出口就不會樂觀。這同樣說明了中美貿易的極度不平衡狀況是不可持續的。
從支付能力來看,美國經過財富的巨大損失,需求下降;而部分新興市場受危機的影響較小,支付能力沒有問題,需求比較穩定。雖然兩個市場需要的產品不盡相同,但是中國產品有成本優勢,在對價格比較敏感的市場上應該有發展的空間。
開拓市場仍須投資海外
中國制造業要走出去,要適當考慮去國外投資,把中國的技術帶到那邊去,并且更為迅速地把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反映到生產過程里面,生產適應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走出國門必須要掌握優勢。我們對一般生產技術的掌握還是比較好的。但是我們跟日本不一樣,比如日本汽車到美國投資時在技術上是超過美國的,所以跟美國的汽車商面對面競爭,能夠通過技術優勢彌補管理美國工人的劣勢。從這個角度說,我不看好中國企業有多少能到歐美去,因為歐美的優勢都在技術、品牌等無形資產方面,當地的生產成本更高。反而我們去東南亞地區,能夠掌握制勝之道。
歐美企業的國際化已經走了100多年,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的歷史并不長。但是我們必須參與到這個國際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習怎么在國際上經營。目前我們還沒有因為成本壓力要走出去的動力,但是將來很難說。另一方面,不是說中國生產成本便宜,我們就不去當地投資。一些國家已經不滿足于我們一邊把石油、礦石買回國,另一邊把在中國制造的產品向他們出口,是以他們認為中國企業沒有對當地就業做出貢獻。任何一個國家,只要它認為沒有從國際貿易中得到應得的好處,就會有意見,就意味著將來會制裁中國的出口,就像這次美國的輪胎事件。當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的時候,這種壓力會越來越大,也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