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特約記者 洪文
隨著國務院《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正式頒布,全國部分省市區和相關行業也紛紛出臺配套政策和實施辦法,中國裝備制造業迎來了進一步做大做強的良好發展機遇。然而就在這時候,鄭州拓普公司鄭紅專董事長卻對外宣稱:鄭州拓普已決定放棄軋機制造,進行生產轉型,公司初步確定轉向風能發電設備領域謀求發展。
鄭州拓普公司這“獨辟蹊徑”的一招,并非是主動性的戰略轉移或蓄意的逆勢而動,而是軋機制造業務處于山窮水盡的無奈之舉。如同專家學者們經常概括敘述的那樣:盡管我國裝備制造業在過去幾十年來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也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薄弱環節。拓普軋機從曾經廣受贊譽到如今飽受詬病,以至于不得不黯然退出市場,教訓是沉痛的,應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之鑒。
《尚書》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現在觀察,鄭州拓普軋制技術有限公司當年快速崛起,其過程看上去更像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子游戲。鄭紅專和趙林珍夫婦憑借一個概念化的軋鋼技術方案,先以發明專利之名獲得轉化資金,做出樣機后拉來專家進行鑒定,又截取專家們的只言片語向政府部門報喜,爭取到政府立項和財政支持,再以夸大成果和數據進行高頻宣傳,從而騙取用戶信任并獲得大量軋機訂單。一份出自拓普公司的“XGK軋機的使用情況”顯示,從1992年到2005年底,共有25臺設備投產、調試或安裝,銷售總額超過10億元。
然而騙局是不可能長久的。用戶們很快發現,所謂“國際上三五十年之內不可逾越的技術”,“會在世界范圍內將所有規格的軋機更新換代”的拓普XGK專利軋機,實際使用中存在產量低下、事故不斷、零件損毀、馬達燒焦、嚴重漏油、大量廢品等嚴重質量問題。從始至終,裝備拓普軋機的企業沒有一家能夠正常生產,達到合同約定的產能要求,有的甚至沒能生產出一圈合格鋼板,多數用戶出現嚴重虧損。
拓普公司的惡劣行徑遭到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業專家、用戶企業、媒體記者等社會各界的強烈譴責。在強烈的輿論壓力下,國家質檢總局先后兩次組織調查組,對拓普軋機引發的群體性質量事件進行了調研。雖然拓普公司幾經掙扎,暫時逃脫了國家司法和行政處罰,但終究逃脫不了市場的懲罰。在國內冷軋設備市場持續走熱的情況下,XGK專利軋機的銷售已連續兩年出現停滯,同時各界要求賠償損失、伏法認罪的聲音此起彼伏,浮華散盡,拓普軋機名聲在業內臭不可聞。眼見公司“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鄭紅專只得謀求“轉型”。
鄭州拓普軋機所暴露的絕不是簡單的質量問題。回顧鄭紅專從“成功的發明者”到產業化的失敗者,拓普軋機從不可一世到走向窮途末路,不免讓人心生諸多感慨,其中有很多教訓值得吸取,諸多反常值得思考。
其一,誰來監督企業自我宣傳的真實性?
現在對虛假廣告造成的危害性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對類似拓普公司非廣告形式或稱“正面報道”的自我宣傳卻沒有任何監督,完全是聽之任之,甚至一些政府機構和媒體推波助瀾,以為抓到了一個“時代典型”,結果成為了拓普公司制造騙局的幫兇。而鄭州拓普公司利用許多人對軋鋼專業技術及相應指標不甚了了、又對國產設備創新寄于厚望的心理,采取了偷換概念、甚至是明目張膽地欺騙行徑。譬如,鄭州拓普一再宣揚其“專利軋機以及由它軋制的高精度帶鋼和超薄帶鋼產品均達到了世界本學科領域的最高水平”,“國際上三、五十年之內不可逾越的技術”,并稱:“困擾全世界上百年的無焊縫船板、航母板,整體轎車外殼、整體飛機外殼用鋁合金板等的寬鋼板將變為現實”。
事實當然絕非如此,但這也足以誤導一些客戶。很多客戶正是在這樣的宣傳誘騙下,花重金購買了拓普軋機,以致造成經濟上的巨大損失,時間上的極大浪費。
對此,我們的一些政府管理部門和媒體人員必須反思。實際上,國家知識產權局早就出臺了《專利廣告暫行管理辦法》,規定涉及專利產品或者專利方法的廣告要進行審查;同時《廣告法》也對種種廣告行為有明確界定。如果監管到位的話,拓普軋機就不會出現那么多虛假和夸大宣傳,就不會有那么多用戶上當受騙。而我們的一些政府官員、媒體記者,缺乏必要的學習和了解,只有本地和本位視角,對拓普公司的自吹自擂完全輕信,甚至還幫助其無限拔高,完全不知道中國之大、世界之大,這是個深刻的教訓。
其二,如何加強科技成果鑒定的科學性、公正性?
鄭紅專、趙林珍夫婦起家的“原始資本”,是1993年由原冶金工業部科技司組織的“技術鑒定”。專家們雖然提出應進一步完善設計,優化軋機的自動控制,提高裝機配套水平等改進意見,但在書面意見中,出于對國產設備的鼓勵和扶持,專家們還是使用了一些聽上去比較提氣的詞句,如“國內外獨創”、“產品板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現在看來,拓普公司對專家意見進行選擇性地引用,缺點問題只字不提,說好的一面卻被無限放大并大張旗鼓地廣為宣傳,成為向政府部門報捷的重要依據。
作為一項創新產品,在真正投入市場運行之前,都需要有一個試驗的階段,通過實際生產考驗進行改進和完善,這在國內、國外都是慣例。用戶購置的生產設備只有按一定質量和規格達到一定的產能,才可能有盈利,所以賣方應該提供的是工藝技術成熟、運行可靠的生產設備。而進行技術鑒定的所謂專利軋機,還是一個需要不斷就暴露問題進行改進的“中間試驗”設備。有專家回憶,當時在現場雖也發現一些蛛絲馬跡,表明軋機并沒有像鄭州拓普所提供的數據那樣好,但一來時間緊,在現場只呆了10來分鐘,就被工作人員催著到會場了;二來也不懷疑鄭州拓普會弄虛作假,因此就簽字通過。豈料想鄭、趙夫婦竟在鑒定基礎上不斷進行吹噓、夸大,一些新聞媒體又發揮“倍加效應”,進一步夸大其詞,從而騙取得了從中央部門到地方政府的多種榮譽和實惠。
這種鑒定會的方式,確實存在諸多弊端。如何改進鑒定制度,加強其科學性、公正性,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其三,政府、司法等權力機關能否客觀對待新生事物?
應該說,在鄭州拓普軋機事件中,不少政府部門的行為是起了負面作用的,這不能不使人感到遺憾。軋鋼行業內不少同志多次提出質疑:拓普公司多年來的工程項目都不成功,但有關部委和省市仍然一次次地給予其政策和資金支持,還替他們進行放大宣傳,這不是負責任的態度,官員和企業有沒有不正常的操作,非常值得懷疑。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眼里,鄭州拓普擁有“目前中國獲得國際專利最多、在軋鋼領域震動最大的系列發明”,是“我國在自主創新領域當之無愧的民族驕傲”。而用戶們在投訴拓普軋機質量問題時強調,他們之所以選擇拓普軋機,正是因為輕信了有關政府部門有關拓普軋機“國內首創”、“自主知識產權”等宣傳。
同樣針對鄭州拓普這樣一個企業,某些政府部門和用戶迥然不同的評價,源于雙方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觀察視角:政府注重專利數量、“重大”創新發明,而用戶則以實踐效果來檢驗技術乃至供應商的人品。這些政府部門出于對“創新發展、快速成長”企業的關愛予以支持是可以理解的,但當大量的質量問題暴露后,卻仍然偏聽偏信,不作實地考察,不聽取各方意見,就斷定是諸多客戶為賴賬而有意丑化軋機質量,是同行企業為實施專利侵權而挑動客戶對鄭州拓普的挑釁行為,這在客觀上只能是縱容鄭州拓普沿著錯誤的道路下滑。
輿論普遍認為,當政府部門領導發現樹起的是一個假典型,支持了一個騙子企業,卻羞于承認這種過失,沒有勇氣改正錯誤,于是只能冒險用更大的錯誤來掩蓋已犯的錯誤。換句話說,是鄭州拓普公司劫持了公權,綁架了政府,迫使政府部門不得不與處于風口浪尖的企業同舟共濟。
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副會長郭若虛先生為此感慨:“我感到很奇怪,一方面,拓普軋機的用戶很少有人覺得這個產品是非常之好;但是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勢力為它在吹捧,為它歌功頌德。到底哪一個是真實的?”這一奇怪現象的存在并大行其道,不僅需要全社會引起警覺,更應引起各紀檢機關的高度重視!
其四,對創新產品的質量監管亟待規范
表面上看,拓普軋機質量糾紛之所以導致僵局,在于鄭州拓普對待質量問題的態度、特別是對待客戶投訴的橫蠻態度。在國家質檢總局聯合全國人大、工信部、公安部與河南省對拓普軋機進行調查后,鄭州拓普公司領導層雖然態度有所緩和,但依舊將一切問題的發生歸咎于客戶,或者是對方人員素質問題,或者是原材料問題,基本上聽不到自我批評。
但從深層原因分析,則明顯反映出政府質量監管部門對創新產品的管理的不到位甚至失職。雖然事情在民間一方已經真相大白,國家質檢總局也就各界反映強烈的拓普軋機質量問題兩次組織了專項調查,但迄今沒有拿出一份調查報告,沒有做出一個“一錘定音”權威結論。有消息稱,質檢總局認為拓普軋機屬專利設備、創新產品,目前尚無強制性技術標準可依,而“質檢總局只監管有強制性標準的產品”。這樣的托辭讓人哭笑不得,原國家奶粉標準中就沒有三聚氰胺的規定,難道質檢總局也可以不監管嗎?
《國家標準化法》和《標準化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專利產品也應當符合標準化要求,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應當制定企業標準,并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否則就屬于非法產品。拓普公司生產出售軋機設備多年,也應該有自己的企業標準,質檢部門對比過他們的標準和產品實物嗎?就算專利設備不涉及國家或行業強制性標準,有現成的部頒20輥軋機技術標準,還有多位業界專家對這個標準的解讀,為什么不采用呢?
正是由于對創新產品的質量監管缺失,結果就出現鄭州拓普公司成為“技術創新的成功者”,多次受到政府部門表彰,同時又是專利產業化的失敗者,遭到市場各方的無情譴責。不僅導致巨額社會財富損失,還引發了相關政府、企業、行業專家、媒體之間的矛盾和觀點對峙。那么在技術創新行為與專利轉化之間,究竟有沒有共同的規范可循?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依?也許,此案終將會成為我國規范專利轉化行為、完善自主創新政策的一個經典案例。
縱觀鄭州拓普營造十幾年的“專利騙局”,確實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相關部門推進技術創新的愿望是好的,但把關不嚴、管理松懈,確實給一些人提供了渾水摸魚的機會。現在,劣質的拓普軋機已經釀成具有行業和社會影響的公共事件,圍繞拓普公司軋機質量問題,近年來形成了媒體不相信當事人,當事人不相信專家,專家不相信政府,而政府又不相信權威的科研機構,科研機構更不相信當事人這樣一種惡性循環。而事件頭緒在政府主管部門和司法機構得不到伸展反而更加混亂的演變過程,更讓人感覺到政府的公信力脆弱和社會誠信的無奈。
只有鄭紅專依然瀟灑,在給全社會出了一個難題,給中國裝備制造業產下一個怪胎,給眾多用戶企業留下永難撫平的傷痕后,他一個漂亮的轉型,又將殺向新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