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對內對外,形成合力文化,都是一個企業不可戰勝的競爭力。
桂龍藥業模式合力贏內外
已64歲的王秉岐卻對手機短信“情有獨衷”。這位桂龍藥業的創始人和董事長,數不清自己每天要花費多少時間一個字一個字地將建議、勸告乃至叮囑發給下屬或合作伙伴。意猶未盡之處,還反復琢磨修改。
“為教育一個員工我發幾千字上萬字短信的時候都有,因為你要給他把道理講透。”王秉岐對《中外管理》說,“我給員工發的短信,有的2000年年初的他們還保留著呢。”
與其說他是企業家,不如說是人生導師。也正因此,在20年的創業過程中,他才能將員工和相關合作者聚集起來,形成了合力,把一個起步于晉西北高原偏僻貧困小縣的企業,做成了慢咽市場的領頭羊。治療慢性咽炎的慢嚴舒檸牌清喉利咽顆粒,就出自他的旗下企業。
“做人做大人,走路走大路,賺錢賺大錢。”他說。
對內:合力于無形中
實際上,這“三大”也是王秉岐20年來時時向員工傳遞的。雖然他將之視為人生信條,但卻從不刻意強加于人。在他看來,“管”與“理”,后者顯然才是基礎。
“老板的理念很重要,但把老板的文化變成大家的思想,是一個漫長的傳教過程,不是一勞永逸或一蹴而就的。”他說。
不過,并不急于求成的王秉岐從來沒放松過細節的滲透。在負責營銷的桂龍藥業副總經理戴峰的辦公室里,“團隊中沒有不重要的人”幾個金色大字占據了整整一面墻,就出自王秉岐的提議。“這是時刻在提醒我,這個部門要發展,需要合力去做。”戴峰對《中外管理》說。
“面對一個團隊,分成三教九流是沒法管理的。對待員工只能看成他們的分工、承擔的責任不同。”王秉岐強調說,“汽車的發動機重要不重要?重要,但是掉了一顆螺絲它就轉不起來。”在桂龍,甚至連清潔公司派來的清潔工,同樣能享受到桂龍的整個福利體系。而對于那些一時“跑偏”的下屬,他反復勸告,甚至因對人過度信任吃過不少虧,但這也并沒能讓這位儒雅的管理者變得更為嚴厲和事必躬親,他相信制度,同時,也相信人心的力量。
正是在潛移默化中,桂龍各個部門都特別重視對團隊合力的培養。比如:財務,盡管看上去各有分工,但整個業務鏈條其實環環相扣。而且逢人請假,還要互相幫忙。“我們打造的是一個崗位至少有幾個人可以替代的文化。”桂龍財務總監張永才對《中外管理》說。而且,他采取的方式別出一格。假如出納請假,他會專門挑選比較粗心的人去代替,因為擺弄錢,是使粗心人變細心的最佳方式。
不但部門內部,事實上,讓大多企業頭疼的“部門墻”,在桂龍也并不能形成阻隔。作為財務總監的張永才,甚至和“天敵”銷售經理關系融洽,經常互相出主意。銷售部門對于經銷商總是要累計返點的,而眾多的返點方式中,返現金最簡單,也最受歡迎,因此通常為銷售經理力薦。但財務總監出于成本考慮則一般更愿意返貨。不過,當銷售經理找到張永才商量,他最終給出的,卻是票面折算方案。
“給貨表面上成本低,但你給他一箱貨他就少進一箱貨,就要在市場賣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喪失的不僅是貨的成本,也喪失了機會的收益。”張永才解釋說,“而票面折算是將返點的現金直接折進下一批貨款中,對經銷商來說和返現金一樣,但我們卻合法地節省了一部分稅款。”對于自己和銷售經理的合力雙贏,張永才頗為得意。
對外:讓合力營銷成為一種模式
不但對內,桂龍的合力文化還延伸到了外部,甚至在業內開創了合力營銷模式。
談及此,王秉岐體會頗深。“大家合在一起做生意,一定是從戰略的高度去考慮,才能夠長遠。如果只是為了分錢,那終究要出毛病,走不長。”他說。
多年來,中國醫藥流通業一直存在一種怪現象:好賣的產品不賺錢,甚至賠錢。因為廠家總會下達高不可攀的任務,并用逐漸遞增的返點來引誘經銷商。為完成任務,經銷商不得不低價銷售,甚至把返點貼進去,由此形成怪圈。眾多流通企業苦不堪言。
2004年,感受到流通業逐步集中趨勢的桂龍,卻開始冒天下之大不韙對這種傳統模式加以挑戰:將近600家經銷商,濃縮到12家,再從其他的幾百家中精選出一部分轉為二級分銷商,大大降低了管理難度。同時,桂龍率先取消了對經銷商的任務,并給出了相當于行業平均水平五倍的返點,而且在全國各級市場統一價格——這就是桂龍所亮出的合力營銷模式,意在與經銷商共同長期、穩定、良性地發展。
至少在當時,如此舉動承擔了太多的風險,也遭受了種種質疑。但桂龍最終做到了。
“我們不斷去影響經銷商,要求所有的銷售經理給經銷商‘洗腦’,讓他們給我們信心。”戴峰說。另一個殺手锏,則是對違規經銷商毫不留情的處罰。其實以前很多企業也嘗試過,但因為怕得罪經銷商,常是雷聲大雨點小。桂龍卻堅決徹底,而且一旦經銷商出現問題,負責的銷售經理也要“連坐”,且處罰很重。第一年,罰款總額甚至高達二十多萬。不斷糾錯之后,無論內外都意識到,桂龍真的是決心把流通秩序理清了。
“之所以不怕得罪經銷商,是因為我們相信一點,長期來看,這是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 戴峰自豪地說,“當時中國最大的民營流通企業九州通說,這種營銷模式是他們最夢想的,而我們做到了。”
效果也很快就顯現出來。桂龍的大力營銷,輔之以穩定的價格,高額的返利,一切都讓經銷商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而桂龍本身在經歷了最初兩三個月銷售回款的大幅下滑之后,迅速迎來了好日子,2005年,整體銷量翻了一番。
挑戰成功之后,桂龍開始嘗試將合力營銷延伸至終端零售。從2007年開始,桂龍跟全國主流的連鎖藥店也展開了價值合作,在其正常的利潤之外,給予額外返點。并且對藥店店員進行培訓。一些破損退換貨也都及時進行處理。
“雖然很多都是細小的工作,但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愿意堅持去做。”戴峰說,“我們的營銷模式其實沒有太多高深的秘密,但是組合在一起,系統地、堅持地做下來就不簡單了。堅持是最大的差異化。”
責任編輯:化 石
未來,企業可以和所有業務相關者形成一個虛擬的整體系統,實現整個生意流程的深度全程整合。
聯創模式 讓外部關系零距離
十幾年來,黃遠忠夫婦習慣于一間倉庫、一輛車的生意,他們是深圳聯創科技集團的代理商之一。跟聯創的許多老經銷商一樣,別看店面不大,銷售額卻不少,日子簡單忙碌,也帶著慣有的混亂。
一年半之前,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給他們帶來改變的,是聯創科技集團上線的電子商務系統。下單、對賬、結賬都不再依靠打電話、發傳真等傳統方式,也不再需要四處跑著簽字蓋章,而是全部搬到了在線平臺上完成。更讓黃遠忠夫婦欣喜的是,自己和聯創的庫存都開始互相透明——要知道,他們甚至十幾年來都沒搞清楚過自己的庫存究竟是多少——這大大促進了銷售,因為聯創會及時跟蹤他們的銷售和庫存情況,倘若庫存不足,就督促他們進貨;而一旦發現庫存過大,則馬上跟進了解情況,判斷其合理性,并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幫助,比如:建議其調撥給其他經銷商,或者給予其促銷政策。
“電子商務應該從在線買賣的淺層次上往前進一步,走向深度的全程循環。”金蝶友商網副總經理陳武強對《中外管理》說,“我跟你結成伙伴,從一張訂單為起點,跟這個訂單有關的整個生意流程全部在一個系統上面實現,大家在一個透明的系統里完成整個業務過程。”
延伸管理的觸角
這正是聯創所期待的。
不顯山不露水的聯創是不折不扣的小家電領頭羊,近幾年風行的空調扇就是它的發明。如今,它還是全球最大的空調扇產品研發生產基地,更是國內商務禮品行業的龍頭。
企業越做越大,關鍵則轉向售后服務,保證服務質量成了最大的考驗。對聯創,這份重擔是壓在經銷商肩上的。售后服務中最大的工作量是零配件的更換,但聯創僅產品就有近千種,配件的數量就更是個天文數字,名稱又很專業化,想要講清楚簡直是個極大的考驗。通過傳真聯系,圖片往往模糊不清,差錯頻生。而且聯創和經銷商的成本也很大。
另一個困擾是對客戶服務無法追蹤。因為顧客的意見、經銷商的要求等都系于電話線上,無法保證記錄結果的準確性。而一旦出現人員更換,后繼者接手往往摸不著頭緒,造成混亂。
2007年11月,少壯派的彭琦升任聯創科技集團副總裁,全面主導聯創家電業務的運營和管理。她敏銳地意識到:企業做大了,光有內部管理是不夠的,也要搞外部管理。
這個所謂的“外部”,就是業務相關者,最為迫切的,則是經銷商。
已創立16年的聯創,和許多經銷商堪稱“發小”。創始人賴伴來是客家人,并賦予了聯創濃郁的客家文化色彩,講究和氣生財、團結制勝。這使得聯創的經銷商隊伍相當穩定,其中有許多和聯創的合作關系甚至長達十幾年。
這不僅對聯創的早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穩定作用。而且經銷商伴隨聯創的發展,也逐漸壯大。但受制于觀念限制,多數經銷商的管理依然粗放,不少經銷商甚至認為自己是無需管理的。
“一些十年以上的經銷商,看到他們的倉庫,能把你嚇得要死。”彭琦說,聯創的售后服務工作難度和強度可想而知。“內外一定要結合。只有兩個人素質相近,才可以保持高度一致的配合”。
讓管理沒有盲區
但是,如何入手?“寫字總是要有筆的。”彭琦意識到,該是找“筆”的時候了。
早在出任聯創科技副總裁之前,彭琦曾多年負責聯創的海外事業部。長期和跨國公司的合作,使她對現代化管理工具的運用相當熟稔。其實,聯創早從2004年就導入了ERP,海外事業部則早就啟用了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10年來,外銷沒有一單拖欠。因為一旦有苗頭,系統就會預警。
2009年年初,金蝶友商網為聯創所提供的供應鏈電子商務平臺正式上線,并與其原有ERP系統完全集成。這就是彭琦找到的“筆”,它所承載的,是聯創對外管理的重任。
這其實是一個面向下游的商業協同網上平臺,幾百家經銷商可同時在線處理業務,經銷商遠程登錄這個平臺,從下訂單開始,到后續的發貨,收貨確認,及事后的結賬,整個流程全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完成,實現了全程可跟蹤。在這個平臺上,聯創的每個商品都被拆分成各種零配件組成的圖,猶如爆炸了一般,因此得名“爆炸圖”,需要哪個零配件只要點擊即可,甚至連名字也不需要了。
系統還通過電腦鎖定功能,要求先對賬再結賬,確保了對賬的及時完成,而且經銷商再也不必為對賬到諸多部門查詢了。以前曾造成很大困擾的售后記錄隨意性問題也得以解決,在電腦中,條條有據可查,彭琦對此相當滿意,“軟件就是能夠讓服務減少漏洞,管理沒有漏洞。如果單單都可以追蹤,單單都可以服務到,那么你的服務度和品牌知名度都可以提高”。
當然,這個在線平臺更大的好處還在于,它從流程上確保了聯創和經銷商們真正的共存共榮。實現的方式,就是雙方庫存的透明化。“現在他(聯創)能了解我的庫存和銷售,我們是站在同一平臺上的。站在銷售角度上說,我們也是在同一戰線上的。”聯創東莞的經銷商黃遠忠高興地告訴《中外管理》,“今年我們銷售預估比去年增長20%,這要歸功于在線管理。”
不僅如此,這一網絡平臺的實行,還大大幫助經銷商們提升了自己的管理水平。為了配合新系統的實行,黃遠忠調整更換了自己的團隊,五個內勤人員改成了三個,而且大家還很輕松。
“聯創打造的,其實是個高效的共贏價值鏈模式,該模式目的是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共贏,而且能夠通過信息的共享和透明獲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復旦大學教授劉杰評價說,“通過這種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庫存,提高了決策的速度和質量,可擴充性也很強。”
下一步,聯創瞄準的是供應商。在彭琦的設想中,那將是一個包含供應商、聯創及經銷商在內的更大舞臺。
責任編輯:化 石
依靠對市場信息的快速掌握、快速反應,龍蟠在層層包圍中打開了自己的通路,而將這兩個“快速”落地的,則是服務。
龍蟠石化模式:將服務深入到底
每天,當石俊峰登陸他的總經理互動平臺,都猶如打開了一座寶藏。
其實,平臺上充斥的,是抱怨、投訴,抑或建議,它們來自經銷商或終端消費者。不過無論什么內容,在石俊峰看來,都是他一直以來所注重和尋求的信息。只是過去,他只能靠四處跑市場來收集,現在則多了一條通途。
石所掌舵的,是一家民營潤滑油企業——江蘇龍蟠石化有限公司。多年來,它存活于殼牌、埃克森美孚等外資企業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強勢包圍中,卻罕見地打開了自己的通路,從潤滑油行業的最后做到了第一,即使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仍然保持著45%~50%的高速增長。
靠什么?正是對市場信息的及時掌握、快速反應。而將這兩個“快速”落地的,則是服務。
何以制速?服務!
如果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也能以流水線的方式來實現,一定有三道工序不可或缺:生產技術、快速反應,以及服務。而龍蟠石化在層層包圍中崛起的秘密,則在于將三者串成了一個鏈條——依靠服務來贏得客戶滿意,同時搜集到客戶的隱藏需求信息;再以技術支撐將客戶需求迅速轉化為產品;并繼續以細致的服務助力占領市場。從而在對手猝不及防的情況下,一舉搶占市場的空白點。整個過程猶如一個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圈,而其中的“潤滑劑”,正是近幾年被大多制造企業管理者掛在嘴邊上的“服務”。
但是如何服務,則大有玄機。對龍蟠石化而言,服務是從管理自己的銷售隊伍開始的。以往,遍布在各地的銷售人員充當著龍蟠連接市場的惟一通路。每個月,他們都要返回總部匯報一次,并帶回市場上的信息。但習慣跑市場的石俊峰發現:一旦銷售人員本身出現問題,比如:對代理商的服務不到位等,這條通路無疑就等于關閉了。更何況,市場信息以月來計,顯然容易貽誤“戰機”。龍蟠就曾因此失去過一個重慶汽車廠的投標機會。
最迫切的,顯然是要做到對市場的實時管理。在龍蟠,這一目標是依靠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來實現的,客戶資料、客戶拜訪記錄、市場信息反饋、員工日常工作匯報等信息都集中于這一系統中。對這些信息的及時掌握,不僅縮短了事件的處理周期,也使龍蟠能從戰略高度把握市場脈搏。而且,還大大減少了銷售人員流動帶來的動蕩。而對銷售人員來說,最為實際的則是,從此可以真正對代理商的實時銷售進度心中有數了。
但是,CRM系統所反映出的市場狀況,仍然是通過銷售人員所搜集的信息。而代理商所期待的,是直接、快捷的系統解決方案,是服務與支持的無縫對接。
正是為了實現“無縫”,2009年5月中旬,龍蟠的“總經理互動平臺”開通。這是依托于龍蟠公司網站的一個在線直通平臺,經銷商和終端消費者均可實名登陸,提出意見或建議。而且必定能得到相關負責人的回復,石俊峰更是對不少問題親自作答。
這一看似并沒多少技術含量的平臺,給龍蟠帶來的好處卻不容小覷。由此帶來的不僅是客戶滿意度的提升,更能提供不少好點子。
實際上,龍蟠一直很擅長從客戶中挖掘需求,也因而是行業內很多產品的首創者。2008年,龍蟠根據客戶的提議研發推出新品“四季通”,一改以前機油產品分為夏季用、冬季用等的傳統,四季均適合,一炮打響。盡管一年之后,模仿者也相繼推出了同類產品,但依靠這一年的先機,龍蟠已經搶出了整體銷售額的8%。
這一搶占市場空白點的能力,也使龍蟠在經濟危機中安然無恙。
“在這個行業,產品多數是傳統的,要看到個性化需求很難,但我們看到了。”龍蟠石化副總經理呂振亞自豪地對《中外管理》說,“對于我們來說,空白點非常多。”
打動客戶的客戶
不過,將客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還不夠,產品要占領市場,離不開代理商的大力協作,而這,需要企業對代理商的細致服務。
作為一個細分行業中的民營企業,龍蟠的成長是和很多代理商的成長同步的。二者頗有同舟共濟感,也因而一向團結緊密。在龍蟠的眼里,代理商永遠都是自己共同成長的伙伴,也是自己最大的資本。
也因此,龍蟠每年都會組織代理商作培訓,內容甚至涉及代理商該如何做內部管理。在今年的經銷商大會上,龍蟠還專門請專家給大家培訓如何才能快速貸到款。但更大的特色在于,龍蟠的服務不但針對代理商,更深入到代理商的員工、客戶,乃至終端消費者。
“我們的產品真正接觸到客戶,實際上是通過代理商的員工來實現的,他們對龍蟠和對產品的熟悉程度是很關鍵的。”龍蟠市場部經理陳曉星對《中外管理》說。也因此,龍蟠每年都會將代理商的業務員代表集中到總部來做培訓,而且,龍蟠本身的銷售人員的重要職責之一,也是培訓代理商的業務員。“我們的目標是:把代理商從老板變成老總。”陳曉星說,“經銷商要從個體戶做成一個公司化管理團隊,因為他的產品銷售效果,跟他的管理緊密相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代理商在市場開拓上遇到瓶頸,龍蟠的銷售部長也會立刻出馬,帶領團隊幫助其跑二級客戶、終端客戶,集中火力幫忙宣傳。將市場做好后,再歸還代理商。
為了讓二級客戶對龍蟠有更多的了解,以幫助代理商更好地把產品銷售到二級客戶手里,2009年,龍蟠還讓代理商組織了不少汽車修理廠的老板前來總部南京參觀。這一被稱為“商務之旅”的活動,為的是將服務深入到這些代理商的客戶。汽修廠老板們不僅可以了解龍蟠企業和產品的信息,更能聽到石俊峰的親自授課,內容是管理制造。“我們會把我們管理的一些經驗傳授給他們,這是修車廠的老板一般聽不到的,他們很感興趣。”陳曉星說。
如今,龍蟠正在全國拓展,準備完成全國縣級以上的市場布局,并為此成立專門的銷售服務支持部,將原來對質量問題和服務問題的反饋合二為一,以一張面孔面對客戶。
“這些年,我們的代理商幾乎沒有流失,而且,不少以前經營多品牌的代理商,也改為專門做我們這個品牌。現在我們經銷商中經營龍蟠專一品牌的比例已經達到85%。”在被問到對龍蟠的客戶服務工作是否滿意時,呂振亞沒給出直接回復,而是如此作答。
責任編輯:化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