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究傳承的釀酒業,燕京啤酒是新秀。不過,憑借首都優勢依然后生可畏。
[小標題]緣起
燕京啤酒廠1980年在北京順義區破土動工,初始產能僅1萬余噸。1983年注冊商標從“順義啤酒”改為“燕京啤酒”。
此時,北京市場上已有五星和北京兩個啤酒品牌占主導地位。
燕京啤酒率先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啤酒統購包銷模式,與350個代理商簽訂銷售合同,并自組車隊,購買19輛卡車和2600多輛平板三輪車,送貨上門。
8年后,也就是1988年,燕京啤酒的一款產品才獲北京市經委《優質產品證書》。又過去6年,1994年,四款產品獲得第五屆亞洲及太平洋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
在燕京啤酒的頑強攻勢下,五星、北京啤酒雙雙敗陣,到1990年代中期,其在北京的市場占有率接近85%。
1995年,燕京啤酒成為人民大會堂國宴特供酒,聲譽一時無出其右。
[小標題]強攻
燕京啤酒坐擁首都地利,依靠北京、天津、內蒙古啤酒市場迅速做強。至1999年,其追隨青島啤酒之后,也開始了全國范圍的兼并擴張,進軍江西、湖南、湖北,并在這一年成為國內首家產量超過百萬噸的啤酒企業。
隨后,燕京啤酒將廣西、福建等地也納入版圖,具備了與青島啤酒、華潤雪花一較高下的能力。至2008年,其總銷量達到370萬噸,排在市場第三位,占有率約10%。
燕京啤酒的銷售策略是,“門對門服務,戶對戶競爭,人盯人防守”,自己的地盤寸土不讓,別人的地盤寸土必爭。燕京啤酒的兼并策略為強強聯合,對效益低下的中小啤酒企業幾無興趣。其操作也不堅持并購,更多采用資產重組方式,互惠互利。
最具代表性的,是其2001年與山東三孔、無名啤酒兩個地方巨頭聯合,既不必投入高額資金,又能成功進入山東市場,完成對青島啤酒的阻擊。這使燕京啤酒成為同行中盈利最好的企業之一。
原文刊于三聯《競爭力》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