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管理 > 兩會策劃:爭議通貨膨脹 > 正文
更長時間內通貨緊縮將占上風,在現有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發生持續性的強通貨膨脹趨勢的可能性較小,可能會出現一個新格局:實體經濟通縮、虛擬經濟大膨脹(或叫“實縮虛脹”)
王小廣 鄭 慧
過去的6年間,我國發生了兩輪物價快速上漲過程(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從多個角度看,其都與傳統型通貨膨脹有明顯的不同,呈現出強度減弱、時間縮短、預期淡化、結構性上漲和國際擾動強等五個特點。
強度減弱。可以把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分為兩個階段,1978~1996年為第一階段,1997年至今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短缺經濟,市場由賣方主導,反映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上是“高增長高通脹”;1996年以后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生產相對過剩、市場由買方主導,反映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上是“高增長低通脹”(見圖1)。1997年以來,我國的通貨膨脹強度明顯減弱。1997~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GDP縮減指數年均分別增長1.6%和2.9%,增幅比1979~1996年下降80%和60%。其中在2003~2008年新一輪繁榮期,CPI和GDP縮減指數年均增長僅為3.2%和5.2%,比1992~1996年典型高通貨膨脹時期降低了一半以上(見表1)。
時間縮短。從20世紀80年代到1996年,我國發生了兩輪高通貨膨脹(1985~1989年、1992~1996年),持續的時間分別為5年和6年。而2003年以后發生的兩輪物價快速上漲持續的時間分別僅為1年和2年,合起來算也不過3年。
預期淡化。預期是影響價格變動的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和2008年社會上都有很強的高通貨膨脹預期,特別是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許多經濟學家和企業家都預言我國將進入高通貨膨脹時代,會出現持續5年以上的高通貨膨脹,經濟增長放慢也不能阻礙高通貨膨脹的發生,“滯漲論”由此大行其道,但結果卻出人預料。這有兩點啟示:一是由于政府調控經濟能力提高及市場的完善,現代經濟增長中預期的作用是減弱的;二是與實際市場或經濟內在趨勢很不一致的預期,即使它可能非常強烈,但也不會“兌現”。
結構性上漲。結構性上漲是最近兩輪物價快速上漲的一個新特點,即在CPI構成中不是全面的價格快速上漲,僅表現為食品和居住兩類價格的快速上漲,非食品類價格長期保持低位增長,并未出現明顯的加速增長趨勢,而1996年前的物價快速上漲都是全面的價格大幅上漲。
國際擾動強。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全面融入國際經濟,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高,一些重要資源、原材料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這決定了我國的價格總水平易受國際金融、貿易市場波動的“干擾”。2007~2008年,原油價格、礦物原料價格的大幅上升對我國形成了相當明顯的輸入型物價上漲的壓力。
對最近兩輪物價快速上漲原因及中長期趨勢的分析
最近兩輪物價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沖擊”
決定通貨膨脹趨勢的因素可分為內生因素和外生因素。通貨膨脹的中長期趨勢是由內生因素決定的,外生因素不會對通貨膨脹的中長期趨勢形成實質性影響,但會對短期價格走勢形成很強的沖擊,因此,經濟學家把內在因素穩定、主要由外生因素短期內的劇烈變化而引起的短期價格大幅波動稱之為“外部沖擊”。僅有“外部沖擊”的作用不會產生持續性的高通貨膨脹趨勢,當外部沖擊與內生的通貨膨脹壓力共同作用時才會形成持續的高通貨膨脹趨勢。
最近兩輪物價快速上漲,主要是由于部分糧油產品或重要肉類產品出現了階段性嚴重失衡而引起的價格“強擾動”,影響通貨膨脹的內在因素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多數情況是供給大于需求,有時是嚴重的供給過剩),因此,一旦前期供求嚴重失衡的主要農牧產品(糧食和豬肉)重新達到平衡時,價格就會明顯回落,回落到正常狀態。
最近兩輪物價快速上漲都是由食品價格短期大幅上漲引起的,也因食品供求重新達到平衡而消失。2004年,在CPI上漲的3.9%中,食品類價格拉動了3.3個百分點,貢獻率高達84.6%,作為內生性價格因素的非食品類價格僅拉動CPI上升0.3個百分點。2007年和2008年,食品類價格拉動CPI上漲4.0個和4.7個百分點,貢獻率分別為83.3%和78.8%(見表2)。在第一輪物價快速上漲中,導致食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1999~2003年糧食的連續四年減產,四年累計減產16%,年均減產4.2%,由此形成的沖擊當然是巨大的。由于國家加大了對農業基礎條件及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2004年稻谷和小麥產量分別增長9%和6.3%,這導致物價在當年10月份后出現明顯回落。在第二輪物價快速上漲中,情況要復雜一些,主要原因是食品中另一個核心產品——豬肉出現了明顯的供給短缺,導致食品價格特別是肉類價格出現了快速上漲。2007年肉豬出欄數比上年下降7.7%,導致豬肉供給驟減了7.8%。作為最核心的兩類食品之一,年供給下降5%以上意味著已出現了嚴重的供求失衡,因此,豬肉的短缺必然導致肉類及整個食品類價格暴漲。這一輪物價快速上漲的復雜性還體現在,國際油價和原材料價格的大漲也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應該說,2008年11月份后CPI的加速回落與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有很大關系,但價格“拐點”的形成與金融危機無關,主要是由于政策有力刺激和市場引導下豬肉生產的明顯恢復,2008年肉豬出欄數和豬肉產量都基本恢復到了2006年時的高水平。
貨幣因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不明顯
盡管長期看貨幣供應量增長對物價增長有重要影響,但1998年以來這種影響是不顯著的:一是與典型的通貨膨脹時期相比,最近兩輪物價快速上漲的一個特點是貨幣供應高增長持續時間較長,但通脹持續時間明顯縮短,這說明貨幣增長與物價增長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上半期的高通貨膨脹時期,貨幣供應量高增長持續4年(1991~1994年分別為24.2%、35.9%、38.8%和26.2%),而高通脹持續時間更長,長達5年(1992~1996年)。2002~2004年貨幣供應量(M1或M2)持續高增長(月度增長率均超過15%)整整2年(從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月平均增速為18.4%),而CPI增幅超過3%的月份僅10個月。2006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M1增長超過15%的時間持續近兩年(23個月,2006年7月至2008年5月,月均增速為19.3%),而CPI增幅超過3%的月份為20個月,后者持續時間比前者縮短3個月(這與南方發生雨雪冰凍災害這一突發性因素、國際油價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有較大關系,否則,持續時間會大大縮短)。二是1998年以來,曾出現了貨幣供應量增長與物價走勢明顯背離的情形(如1998~2000年);而且2001年后貨幣供應量持續高增長也未帶來持續的高通貨膨脹。1996~2000年,貨幣供應量(M1)的增幅是不低的,5年年均增幅為17.2%,但CPI年均僅增長1.8%,其中1998~1999年連續兩年CPI負增長,陷入通貨緊縮狀態,出現了貨幣供應量增長與物價走勢完全背離的現象。2001~2008年,M1年均增長15.3%,比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低近2個百分點,而CPI增幅則略有提高(2.4%)(見圖2)。這表明,1998~2001年的通貨緊縮不是由于貨幣的原因造成的,同樣地,最近兩輪物價快速上漲也不是由于貨幣供應量增長太快所致。
總之,1998年以來,貨幣因素對物價增長的影響是不確定的,正如前面的分析顯示,推動物價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沖擊。
中長期核心通脹率處于低位的趨勢仍然沒有改變
2003年以來,物價上漲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結構性上漲,食品價格出現兩波劇烈波動,而非食品類價格增長率(核心通脹率)一直保持穩定,沒有出現大起大落(基本在0.5%~1.5%的低位區間窄幅波動)。非食品類價格增長與貨幣供應量增長幾乎無關,也基本不與外部沖擊明顯關聯,與PPI增長有一定的關系但相關性不是很強。這說明核心通脹率是被某種內生的因素特別是一些長期因素所決定的。決定核心通脹率的關鍵因素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的中長期平衡狀態,即中長期供大于求,還是中長期供不應求。
導致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長期保持低通脹局面的原因,除了受新經濟革命和全球化的積極影響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體制性因素,即地方政府的過強投資偏好,導致投資的增長速度長期來明顯快于消費增長速度(反映為投資率上升消費率下降)。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投資與消費在當年都是構成GDP的需求因素,但動態看,投資在下一期會形成生產能力,即增加供給,因此,從中長期看,投資增長率大大高于消費增長率,便意味著供給增長率大大高于需求增長率,結果是供大于求狀態的長期延續,這是導致中國核心通脹率長期保持低位的根本原因。
未來3~5年爆發持續時間較長的嚴重通貨膨脹的概率較小,相反陷入較明顯通貨緊縮狀態的概率較大。其原因,一是決定全球核心通脹率的長期因素并沒有出現大的變化,這會使全球通脹率繼續保持低位。盡管美國最近幾年勞動生產率比前期有所下降,下降到2%左右,但這與金融危機有關系,是周期性的并不是長期性趨勢,只要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沒有持續性地降至1.5%以下,便不會出現全球性的供給不足問題。另外,盡管全球化正進入調整期,但只是節奏有所放慢,而不是進程逆轉。二是全球需求增長將呈現中長期下降趨勢,這會造成全球性的更為嚴重的供大于求形勢,進而使我國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顯性化,形成很強的通貨緊縮壓力。三是最新一輪擴大內需政策,中央提出擴內需與調結構相結合,但實際執行仍然主要是依賴擴大投資增加需求,即地方政府內在的投資偏好并未改變,因此,供給增速會繼續大于需求增速,供大于求的格局會進一步強化。
2010年物價增長將會有所回升,但不會形成明顯的通貨膨脹趨勢
近期的物價數據給人這樣的感覺:通貨緊縮壓力正在漸去,而通貨膨脹壓力又起。真的是通貨緊縮之憂漸去通貨膨脹之憂重啟嗎?筆者并不以為如此。筆者認為,我國當前短期價格形勢較佳,既無通貨緊縮之憂,也無通貨膨脹之憂,估計這樣的形勢會持續一年左右。由于8月份以后同比價格基數下降、上半年貨幣供應量超常大幅增長、經濟景氣明顯好轉等多方面的影響,CPI進入降幅明顯收窄和環比快速回升的時段,按目前的趨勢發展,大概再過兩三個月即在年底前后,CPI有望轉正,2010年CPI估計為2%~3%。但更長時間內通貨緊縮將占上風,在現有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發生持續性的強通貨膨脹趨勢的可能性較小,更不會出現一些人所謂的“滯漲”問題,相反會出現一個新格局:實體經濟通縮、虛擬經濟大膨脹(或叫“實縮虛脹”)。
為什么我們不擔心通貨膨脹?理由是:過量的貨幣供給不大會轉化為通貨膨脹壓力,相反,在全球經濟處于衰退期以及中國經濟總體仍處于調整期的情況下,更容易轉化資產價格的泡沫化。貨幣過多是發生通貨膨脹的條件,但要真的轉化為通貨膨脹,必須還要具備另外兩個條件中的一個,即存在明顯的外部價格沖擊因素(如重要的糧食產品或副食品短缺、原油價格持續大漲等)或存在持續的GDP缺口(出現持續化的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現在明顯不具備這兩類條件。不必為近期價格環比的上升而擔心,近期物價環比的明顯回升不是核心CPI環比的明顯回升,僅是由食品價格的環比反彈所引起的。
真正令人擔心的是“實縮虛脹”,即實體經濟價格(CPI)緊縮而資產價格大膨脹,這會導致之后經濟增長持續偏慢或出現長時間較深的調整。這種可能性是有的。由于當前經濟增長仍然更多依賴于投資,同時出口形勢又不好,如果消費不足問題再顯現,那么,產能過剩問題將加劇,從而使得實體經濟出現明顯的“通縮”,同時,貨幣可能會持續快速增長,那么,在GDP無缺口及不存在明顯的外部沖擊因素時最終只能轉化為資產泡沫。
因此,價格問題不在于通貨膨脹,而在于資產泡沫。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出現了“實縮虛脹”,局面會更加麻煩。這會形成持續化的貨幣“不經意地”大量供應,使資產泡沫越聚越大,這同樣會引起經濟的大起大落,甚至發生嚴重的金融或經濟危機,由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而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例證。美國的教訓是:在低通脹條件下,政策制定者容易犯兩個錯誤,一是由于實體經濟的通貨膨脹較低,使得判斷經濟是否過熱或出現嚴重失衡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尺度,因而容易出現經濟已經過熱但“溫度計”(通貨膨脹水平)卻沒有顯示出來,從而導致宏觀調控決策明顯滯后;二是資產泡沫不同于常規的通貨膨脹,它對政策的壓力小,通貨膨脹對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會產生即時性的負面影響,因而對其擔心的信息會很快傳導到政策制定者面前,使其感到巨大的壓力,但資產泡沫不同,對絕大多數人特別是投資者來講,資產價格膨脹是獲得“暴利性收入”的好機會,同時,它通過財富效應對經濟產生很強的短期促進效應,因而受到大多數人及政府的歡迎,由此政府便對資產泡沫采取不干預政策。正是美聯儲和美國政府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犯這兩種錯誤,最后釀成了全球性金融大危機。
價格調控的幾點建議
價格調控的重點要進行調整
抓住兩個重點,注意決策依據的把握。把價格調控的重點由重點控制通貨膨脹轉向重點加強對資產泡沫的監控上;防通貨膨脹主要是防止外部沖擊,因此調控物價重點是監控和調節兩大核心農產品(糧食和豬肉)的供求關系。
最近兩輪物價上漲的結果都與預期相差甚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對新的發展階段價格增長的規律把握不夠有關。今后在做價格調控決策時要注意把握以下三點:一是要分清導致價格變動的因素是長期趨勢還是短期“擾動”,如果是長期內生趨勢引起的,那么必須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而對短期的強“擾動”就不是貨幣緊縮的問題,重點是大力促進核心產品的供給。二是要進行理論更新。對貨幣供應量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要重新認識,對預期在促進通脹中的作用也要重新反思,通貨膨脹預期強并不必然導致高通貨膨脹。三是關注通貨膨脹輿論背后的利益關系。大量的國際國內機構總是制造高通貨膨脹預期的輿論,細心分析,這些輿論中有不少隱藏著利益關系。政府要正確地引導通貨膨脹的輿論,排除具有很強利益關系的輿論干擾。
貨幣政策要堅持適度寬松
中低水平的通脹仍然是未來幾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一個基本特征,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繼續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長而不致引起惡性的通貨膨脹。但貨幣政策如果長期性的過度寬松,同樣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要吸取美國的教訓。要嚴格區別反危機時期的應急政策與穩定增長期的常規政策。長期看,貨幣政策應堅持“適度寬松”,避免陷入“過度寬松而無知覺”的情境中。為應對短期的巨大沖擊,可以采取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應超過1年,之后要及時回到“適度寬松”的合理軌道中。
加快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和相關稅制改革
資源價格改革和相關稅制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協調行業和地區的利益關系、提高市場對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步驟。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及危機后都為我國加快資源價格改革創造了十分難得的好時機。一是危機期間及下一輪經濟周期中全球經濟增長將呈放慢的趨勢,國際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空間將有所壓縮,在這種情況下,放開資源價格、提高資源稅、改革相關資源稅制等都不會導致資源原料價格過快增長。二是未來較長時間內我國仍面臨較低的通貨膨脹形勢,甚至通貨緊縮會明顯抬頭,在這種情況下,加快資源價格和相關稅制改革不僅不會強化通貨膨脹,而且有利于緩解內在的通貨緊縮壓力。
要密切監控幾大可能產生巨大“擾動作用”的產品,避免其迅速引爆短期的通貨膨脹
分兩個層級加強監控。第一層級是高度重視監控三大核心“外部沖擊產品”(大米、豬肉和石油);第二層級是對一般性重要農產品和工業原料品(如小麥、大豆、油菜、重要礦產原料等)加強監控。具體措施:一是及時跟蹤和分析易構成價格沖擊的戰略性產品的供求狀況及價格走勢。二是始終不放松加強糧食(尤其是大米)、豬肉、能源的生產;加大能源投資和促進能源結構的不斷優化。同時,要大幅度提高戰略性物資儲備調節能力,在國際上爭取更多的定價權,在國內保障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三是開展生豬期貨的研究,擬定方案并盡快試點,建立全球最大的生豬期貨交易市場,讓這些新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在抵御價格的外部沖擊上起到重要的監控和調節作用。■
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