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家即將被國有化的中小私營煤礦主的利益應該得到保護。
文|李洋
上聯:讓你賣你就賣不賣也賣;下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賣不行。
不好意思,寫對聯我真不在行,但這么一改,大概就能描述出那些即將被兼并的山西煤老板們目前的處境了。
“煤老板”這個詞就要消失了。今年4月,山西省政府出臺“10號文”,要推進一輪歷史上最大力度的煤礦兼并重組改革,把兩千多家登記在冊的中小私營煤礦國有化。
按說這個打著“消除礦難”、“保護資源”旗號的重組應該深入人心才對,但到目前為止,它進展得實在不怎么順利。據《南方周末》報道,平均100家礦主只有1家簽了合同,煤老板們有的在四處挖關系托人,有的甚至急得要跳樓。
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節目采訪道出了他們如此著急的原委:首先,具體“是哪個礦核準整合,不是你自己去選擇,人家縣里面政府給你派”;其次,對方開出的價格與自己找人評估“相差得很離譜”,有的甚至差好幾個億;最后,如果堅持不賣,上面就“天天來催”,甚至要“無條件關掉”,“吊銷執照”。一邊是不得不以低價出售的煤礦,一邊是還不上的巨額貸款和不斷增長的利息,不著急才怪。
這群人簡直是從天堂跌到了地獄。
也許煤老板沒給你留下什么好印象,他們是“礦難的制造者”,“炒高樓價的罪魁禍首”,“600萬元嫁女的暴發戶” 人們甚至不愿稱他們為企業家,認為這群人毫無商業意識,只顧眼前利益。
但是無論如何,煤老板也是老板,即一家符合國家法律、擁有正式執照的民營企業企業主,他們的財產應該受到保護。
在改革開放之后,政府一直在不斷反思建國初期“三反五反”、“公私合營”政策中的某些不公正性及其留下的法律后遺癥,對私營經濟和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條款被陸續寫入憲法,2007年《物權法》也正式公布實施。
而在一個由市場主導的經濟體制下,一份公司兼并合同應建立在符合甲乙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上,而不該用行政權強迫執行。
難道地方政府不該對自己所制定的政策及其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負有責任嗎?2005年,山西省為了招商引資,以“資源有償,明晰產權”形式,對煤炭資源實行改革。但短短4年后,這一政策就發生了180度的逆轉,而誰來為那些因此而受到影響的投資人的利益負責呢?如果所有的地方政府都采取類似的做法,那么以后還有什么人敢去投資?
是否有人認真考慮過,煤老板的暴利從何而來?他們短期牟利的思維又是從何而產生?如果政策總是變來變去,行政權總是大于法律,那么“鉆政策空子”、“撈一筆就走”的投機心理和種種官企勾結的腐敗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們總是擔心國進民退的現象發生,就是害怕市場出現倒退。如果說,民營的小煤窯、小鋼廠和小采油廠不利于環保和安全生產,那么,當全國十大鋼鐵廠之一、經營狀況良好的民營公司日照鋼鐵被虧損的國企山東鋼鐵公司吞并后,人們似乎再也找不到理由來解釋這一切,“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的味道也變質了。
既然得到了國家的巨大投入,國企也應該肩負更高的責任。一個公司如果想要盈利并不難,可以去搞網游,搞房地產,做一些最賺錢的營生,但是國家應該適當改變對國企盈利能力的評判機制,不那么急功近利,而是讓它們去做民企無法企及的高端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只有這樣,中國的制造業才不至于因缺乏核心技術為貿易戰所累。
話說回來,即將丟掉老板身份的山西煤老板們的財產權應該得到保護,只有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下,商業才能取得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