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撰文/白鶴
解禁并不意味著減持,工行面對的市場拋售壓力其實很有限。
10月,A股市場迎來2009年度最大的解禁“洪峰”。
統計顯示,10月份,51家上市公司解禁股數將達3192.39億,占2009年解禁總股數的45.41%,創下股改以來單月解禁規模的歷史峰值。解禁壓力主要集中在工商銀行、中國石化、上港集箱三家公司。其中工行一家獨占本月解禁總股數的73.93%,首發原股東限售股2360.12億股將于10月27日解禁,正式邁入全流通時代。這些股份占工行總股本的70.66%,持有者為財政部和匯金公司。
據市場分析,“解禁潮”演變為“減持潮”的可能性不大,對二級市場的影響有限。鑒于工行作為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特殊性,財政部和匯金公司都是國有出資人,出售股份可能性小,并無拋售壓力。
日前工行曾發布公告稱,匯金公司通過上交所累計增持工行A股2.805億股,于9月22日完成了增持計劃。通過此次增持,匯金公司共持有工行A股1182.86億股,占工行總股本的35.41%。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接受《數字商業時代》采訪時認為,從理論上講,解禁會導致出售股份的壓力,但從實際的買賣行為上看,匯金公司不會大量拋售工行股份,因為它要保持控股股東的地位。
“拋售以后干什么?”趙錫軍表示,在匯金公司沒有更好的投資選擇、投資方向不明確的情況下,它也會繼續持有工行股份。同時,工行作為“龍頭”藍籌股,對銀行股有一定指導作用。為了穩定市場,防止出現市場異動,匯金公司和財政部也不會大量出售股份。
事實上,早在今年7月,匯金公司所持有的中國銀行股份獲得解禁后就曾表態,所持股份“解禁不等于減持”,也不意味著匯金公司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持股政策有何重大調整。
盡管工行的A股市場有驚無險,但H股市場能否平安度過呢?
外資股東原先的鎖定承諾期已至。10月20日,高盛、美國運通、安聯三家外資機構各自持有的工行股份中分別有50%面臨解禁。根據工行最新半年報顯示,外資股東已經出現大手筆減持限售股的情況。高盛、美國運通、安聯三家外資機構共減持71.5億股工行股份。高盛集團和安聯集團分別拋售逾32億股工行H股;美國運通也減持了一半持股,減持股份6.38億股。
那么外資股東到期會不會拋售股份?國信證券金融分析師戴志峰認為,即使拋售也“不會大規模減持,而是相對一部分一部分地減持”。如果發生“劇烈拋售”情形,一般是由于外資股東本土經濟出現問題,需要套現來彌補資金不足,保持流動性充裕。但戴志峰分析,目前美國經濟已經“緩過勁了,不缺錢”。這一點也可排除外資股東巨額拋售工行H股的可能。
外資機構的確看好H股前景。即使考慮匯率因素,工行A、H股價也已出現倒掛,H股溢價明顯。“高盛一直在推薦工商銀行,看看它的研究報告就是。” 據戴志峰觀察,大部分海外投資資金還是青睞香港市場,因為全世界都想要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好處,看好H股市場的盈利空間和利息分紅。反之,美元表現一直疲軟。“用美元換取港幣,再購買H股,對他們而言,可以起到保值的作用。”
其實從投資角度而言,解禁高峰帶給投資者更多的是心理暗示和壓力。趙錫軍表示,股東最后是否會減持股份,市場的真正反應取決于每個投資者自己的決定,取決于他們個人承受心理壓力的忍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