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 2009年9月12日
G20峰會:路在何方?
9月24日,新一輪G20峰會在匹茲堡舉行。盡管這座美國城市以橋著稱,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G20峰會通向何方尚不明朗。作為G20峰會的熱身,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于9月4日在倫敦召開,多方政要各持己見,各國內部意見相左,形勢可謂撲朔迷離。
有國家提出立即調高銀行資本要求,也有人建議逐漸縮減外貸資本數額;德法兩國要求從嚴計算紅利,而英美則希望采取較為寬泛的管理原則;關于會計規則應更具有前瞻性的呼聲漸高,同時也有意見請求放寬會計規范,以避免在危機面前措手不及。
在這些看似背道而馳的“噱頭”背后,也存在著一致的意見。高管薪酬仍然是各方爭論的焦點,以股票份額代替現金支付已成為與會各國的共識,荷蘭已擬定章程限制董事會分紅。
資本問題雖不算熱門卻更為重要。所有人都在目標上達成了一致:增加普通股(pure equity)數量,預備高緩沖資本。歐洲大陸許多銀行接受國家的“混合資本”(hybrid capital),這一部分不能算作普通股。日本銀行的基礎資本里包括大量優先股(preferred shares),他們擔心西方監管部門的行動過于迅速。
在一直藏而不露、文火慢燉的會計規則方面,資本改革要大刀闊斧得多。根據資產負債表評估方式的不同,銀行的資產數量可謂千差萬別,人人都嚷嚷著要達到國際標準,但說的可不是一回事:美國以市價評估,歐洲則希望恢復成原來為監管部門而非投資者設計的“平滑的”資產負債形式。
這一切是否預示著G20峰會的希望會落空?也許在高管薪酬的議題上會有所突破,但指望其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歐洲和日本的股本融資熱潮——就大可不必了。金融系統改革是件復雜的事情,雖然銀行需要更多的資本,但在目前國家保障和低迷經濟的包裹下,欲速則不達。
Time 2009年9月21日
可口可樂的微弱復蘇之光
面對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為慘淡的經濟狀況,可口可樂(Coca-Cola)的業績在中國和印度市場開始出現回暖苗頭,2009年上半年銷售增長3%。
作為主打品牌,可樂在歐洲和北美的市場一直處于不景氣之中,即使公司并購了“維生素水”(Vitaminwater)品牌以增強在軟飲料行業的競爭優勢,銷售總額依然下降了2%。但今年僅第二季度,Coke在印度和中國已經分別贏得了33%和14%的利潤增長。Stifel Nicolaus投資公司分析師馬克・施瓦茨博格(Mark Swartzberg)表示,“中國和印度人口數量都多達十幾億,他們才是公司的未來市場”。
作為外資品牌,能夠在金融風暴中劫后余生,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Coke在中國市場為開發銷售額所做的各種努力。為應對經濟危機,Coke在南方沿海諸省推出355毫升的小包裝瓶裝可樂,中國區負責人對此解釋說,“如果口袋里只有幾塊錢,人們會絞盡腦汁想辦法省錢,而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之前Coke以24億美元收購中國匯源品牌敗北,被外界視為中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但Coke方面對此卻有自己的看法,“中國監管部門此舉也間接避免了我們對匯源價值的超付”。施瓦茨博格表示,“這塊市場我們自己來開發”。
在未來3年,Coke預計在中國增加20億美元的投資。今年,Coke斥資9千萬美元在上海打造研發中心,已上市的產品包括混合型果汁“美汁源”(Minute Maid)系列。接下來,Coke的戰略目標指向了中國內陸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新疆、內蒙古等,準備建造第39家可樂工廠。
也許這一做法有些大膽冒進,但并不乏先例:20世紀30年代,Coke在經濟大蕭條中跨出國界,進軍20多個國家和地區。危機不可復制,成功的戰略卻值得效仿。
BusinessWeek 2009年9月14日
時代華納:新并購懸而未決
迪斯尼(Walt Disney)40億美元并購奇跡娛樂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可謂非常時期的一大賭注,這對另一傳媒業巨頭——時代華納(Time Warner)帶來的壓力不可小覷。
時代華納公司目前持有70億美元的資金,近期側重于在影視及雜志領域的發展,正是依靠并購拓展業務的最佳時機。問題在于,華納總裁Jeffrey Bewkes去年在收購策略上走錯了棋,因收購虧損的社交網站Bebo而備受責難,眼下能否再邁出并購的一步?
Bewkes否認迪斯尼收購奇跡給他帶來了壓力,他認為迪斯尼此舉正是為了與時代華納旗下的DC漫畫公司(DC Comics)抗衡。“這改變不了什么,”他宣稱,“我們還在尋找合適的機會,風險在于我們愿意支付多少,又能獲得怎樣的收益”。
戰略上適合華納的并購對象俯拾皆是,夢工廠(Dream Works)旗下的SKG動畫就是迪斯尼皮克斯動畫(Pixar)的強勁對手。但一位傳媒業高管評論說,夢工廠的價格過于昂貴,“時代華納更像是撿便宜貨的人,像夢工廠這么貴的公司,我不知道Bewkes能否獲得董事會的支持”。
從這個角度看,華納收購米高梅(MGM)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米高梅的影視儲備量可以為華納的有線電視頻道提供低成本節目,同時擴展在線業務。
Bewkes對有線電視業頗感興趣,SNI也可能成為華納的并購候補。依賴廣告的NBC電視網或許不會向華納低頭,但如果通用電氣(GE)樂于將旗下娛樂產業劃分出去,那么NBC環球則有可能歸置到時代華納的羽翼之下。
到目前為止,Bewkes一直在用現金償還股息,購回公司股票,而今年時代華納的股價上漲了30%。人們猜測,8500萬美元收購Bebo讓華納公司囊中羞澀。但大勢所趨,并購似乎成為華納不得不再走的一步棋。
SmartMoney 2009年10月
高管薪酬仍迷霧重重
股票市場遠離了三月的低迷陰影,房地產也出現了起死復生的跡象,可以說經濟在全面企穩回升,唯有華爾街薪酬迷局越發白熱化,難待“撥開云霧見月明”的日子。
隨著經濟回暖和全球股市的短暫攀升,各大投行、股票交易者、債券經紀人都忙著計算自己的錢袋鼓起來多少。金融危機中,政府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是利用納稅人的錢拯救了這些華爾街“大鱷”,如AIG和花旗集團(Citi Group),理所應當通過分紅回饋納稅人和大眾投資者。但實際上,百萬美元的收益再次流入了那些金融危機“罪魁禍首”的口袋——華爾街高管。
對于這一備受譴責的做法,金融公司的解釋是,高額薪酬獎勵是為了防止高管人才流失。這還真是一道難解的謎題:公司用天價薪酬吸引并留住這些“天才”的高管,結果卻是使自己陷入破產的邊緣。
這也暴露出金融人才市場的問題。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而滿足高管個人利益是贏得公司利益的“王牌”。奧巴馬的改革措施包括改革薪酬委員會,增加股東對高管薪酬的話語權——出發點是好的,但插手薪酬問題屬于微觀管理(micromanaging),不在股東責任范圍內。
并非所有的高薪酬都會引起爭議——對沖基金(hedge-fund)經理人的收益回報率高達20%,而華爾街的問題在于,薪酬與績效不掛鉤的情況太多。計算年薪僅考慮本年度業績,這無異于變相鼓勵高管進行風險投資。
不僅在金融銀行業,所有的公司董事與高管薪酬改革都需從長計議,但一些微小的制度變動就能改善問題,例如取消預先性薪酬保證,獎金額度取決于多年業績,薪酬獎勵結合現金支付與股份分紅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