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2008年末股市低迷時期不同,現在一個上市公司殼資源的開價基本都在3億元以上,殼資源如此昂貴何嘗不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種悲哀
最近ST大水董事會換屆了,由一個熟悉資本運作遠大于水泥經營的劉剛出任董事長。這種安排凸顯了此刻ST大水現狀的無奈,也許只有通過資產重組才有可能生存下去。ST大水2009年上半年的中報也顯示,公司無一分錢營業收入,營業利潤虧損3300萬元,實現凈利潤虧損28萬元。按照這個趨勢下去,ST大水今年的虧損已成定局,明年“戴星”將成為必然。
對于ST大水來說,這家上市公司其實擁有水泥業發展的極好資源,要不也不可能讓其能在12年前獲得那么好的上市機會。水泥行業是需要大量煤和電的,而ST大水地處山西大同,坐擁煤電資源優勢。遺憾的是,守著這么好的資源, ST大水的業績卻讓人失望。2007年,借助政府3000萬元的環保撥款,*ST大水勉強保“殼”;到了今年,因為母公司大同水泥集團的破產,ST大水主營業務已經全無。當前,國內水泥總產能達到17億噸,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而市場需求大約在14億噸,有3億噸過剩。這種背景下,ST大水要想在水泥行業中東山再起,可能性微乎其微。
滑稽的地方在于,這個垃圾公司近兩年竟然引起各方投資者的青睞,其中南京美強和山西信托是最接近于成功重組ST大水的投資者。像南京美強,重組ST大水的花費可能高達3.5億元,用這么高的價格去買殼非常荒唐,但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確是平常事。其實不單單是ST大水這樣,其他眾多的ST公司同樣吃香。和2008年末股市低迷時期不同,現在一個上市公司殼資源的開價基本都在3億元以上,殼資源如此昂貴何嘗不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種悲哀。
殼資源之所以有價值與我國對上市公司采取核準制有關。在這種體制下,一家公司通常從改制、輔導、保薦、審批、發募到IPO上市,不僅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準備過程,還要完成一系列繁瑣的工作程序;同時,上市資格的最終獲得還要受制于產業政策、上市額度與市場需求,以及地方、行業利益平衡等各種因素影響,所以上市公司的資源是種相對稀缺資源。既然稀缺,就有了價值,一個垃圾上市公司的殼資源需要數億元購買就不奇怪了。因此,中國公司上市早點從核準制走向備案制,是直接降低ST殼資源的最重要的辦法。
當然,殼資源走俏還和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不規范有關。很多機構或個人投資者重組ST公司的根本出發點,并非是要做強、做大上市公司的業務,而是利用目前中國股市發展階段的不成熟,通過各種形式,不斷利用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地位和優勢從股市里面千方百計地圈錢,常常能夠實現非常大的資本收益。比如控股熊貓煙花的廣州攀達,2005年入主熊貓煙花時只投資了1.2億元現金,在4年時間沒有幫助熊貓煙花做大做強過主業,但通過資本運作,最近光減持就套現了2.08億元,而且剩余持股市值高達11.8億元。通過入主上市公司實現如此高額的回報,能不讓人對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垂涎欲滴嗎?
此外,漫長的退市機制給了眾多ST公司尋找重組的時間和機會。如果退市的要求更嚴格點,時間更短點,眾多ST公司可能不敢再待價而沽,導致ST殼資源過高,最終“劣幣驅逐良幣”。
ST公司的殼資源昂貴原本就是一個怪胎,要想使中國資本市場取得更長遠、健康的發展,必須讓這一怪胎沒有生存的土壤。為此,從監管層和社會各界都應該承擔起責任,進一步推進改革,興利除弊徹底割除痼疾。什么時候像ST大水這樣的公司真正不再具有價值,也許才是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熟的一個標志。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