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管理 > 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 正文
以下為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亞·西蒙的簡介:
赫伯特西蒙(1916-)
是美國管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在管理學、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等方面都有較深厚造詣。他早年就讀于芝加哥大學,于1943年獲得博士學位。自1949年擔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與心理學教授,他由于"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而獲得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主要著作有《管理行為》
、《公共管理》、《人的模型》、《組織》、《經濟學和行為科學中的決策理論》、《管理決策的新科學》、《自動化的形成》、《人工的科學》、《人們的解決問題》、《發現的模型》、《思維的模型》等。他在《管理行為》(1976年第三版副標題《管理性組織決策過程研究》)、《組織》和《管理決策的新科學》等書中對決策過程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形成了系統的決策過程理論。
西蒙在管理學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產者的行為,特別是當代公司中的組織基礎和心理依據。50年代西蒙的公司行為理論對微觀經濟學中簡單追求利潤最大化假設的經濟人模型提出挑戰,強調了大公司中復雜的內部結構,其目標和子目標的多重性,提出了理性人一具有"有限理性"的人一即基于"令人滿意"而不是"最優"方案決策模型。他借助于心理學的研成果,對決策過程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概括出了他的決策過程理論。隨后,西蒙轉而研究大型組織中的信息處理問題。他認為信息本身以及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他進一步研究了利用計算機模型來模擬人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以及其他認識過程,并為公司決策人員提供"決策輔助系統",成為西方決策理論學派的創始人之一。
西蒙認為,組織是指一個人類群體當中的信息溝通與相互關系的復雜模式。它向每個成員提供決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決策前提、目標及態度,它還向每個成員提供一些穩定的可以理解的預見,使他們能預料到其他成員將會作哪些事,其他人對自己的言行將會作出什么反應。
西蒙認為,絕大多數的人類決策,不管是個人的還是組織機構的決策,都是屬于尋找和選擇合乎要求的措施的過程,這是因為尋找最大化措施的過程比尋找前一個過程要復雜得多。后者首要的條件是存在完全的理性,而現實中的人或組織都只是具有限度的理性。西蒙的管理理論所關注的焦點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理性與非理性方面的界線。他的管理理論是關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種獨特理論,是關于那些因缺乏尋求最優的才智而轉向尋求滿意的人類行為的理論。
作為管理決策者的經理,其決策制定包括4個主要階段:(1)情報活動:找出制定決策的理由,即探尋環境,尋求要求決策的條件;(2)設計活動;找出可能的行動方案,即創造、制定和分析采取的行動方案;(3)抉擇活動,在各種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4)審查活動;對已進行的抉擇進行評價。
決策可以區分為性質相反的兩種決策:一種是程序化決策,即結構良好的決策;另一種是非程序化決策,即結構不良的決策;區分它們的主要依據是這兩種決策所采用的技術是不同的。制定常規性程序化決策的傳統方式由于運籌學和敢數據處理等新的數字技術的研制和廣泛的應用而發生了革命,而制定非程序化決策的傳統方式包括大量的人工判斷、洞察和直覺觀察還未經歷過任何較大的革命,但在某些基礎研究方面正在形成某種革命,如探索式解決問題、人類思維的模擬等。自動化方面的進步和人類和人類決策方面的進步會把組織中人的部分和電子的部分結合起來構成一種先進的人一機系統。
西蒙的組織設計思想認為,一個組織可分為三個層次:最下層是基本工作過程,在生產性組織中,指取得原材料、生產產品、儲存和運輸的過程;中間一層是程序化決策制定過程,指控制日常生產操作和分配系統;最上一層是非程序化決策制定過程,指對整個系統進行設計和再設計,為系統提供基礎的目標,并監控其活動。自動化通過對整個系統進行較為清晰而正規的說明,將使各層次之間的關系更為清楚明確。大型組織不僅分有層次,而且其結構幾乎普遍都是等級結構。
在今天信息豐富的環境中,關鍵性的任務是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處理成各個組成部分,稀有的資源是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自動化系統中,日常決策需要的人干預將越來越少;管理人員的主要職責是對決策系統進行維護和改進,以及激勵和培訓其下屬人員。
二戰以后,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在管理決策過程中的運用使決策過程增加科學的成分,但是他們只是決策者的決策工具,并不能取代決策過程。管理人員還必須對可供決策的方案評價以后進行決擇,作出最后判斷。一旦選定方案,經理人員就要對其承擔責任和負擔一定的風險。
西蒙對于決策過程的理論研究工作是開創性的。西蒙也是管理方面唯一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他的理論目前已經滲透到管理學的不同分支,成為了現代理論的基石之一。但由于現代企業和現代技術的發展,組織的特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在最現代的組織中,西蒙的三層次理論已經不太適用,結構正在崩潰,另一方面,非程序性工作日益成為基層工作的特征,因此決策的重心正在由高層向底層轉移。盡管如此,西蒙的決策理論仍然是我們理解人類行為的鑰匙。
赫伯特·西蒙生平簡介
西蒙1916年6月15日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西蒙的父親是于1903年獲得工程專業畢業文憑后由德國移居美國的,他是一位電氣工程師、專利法律師、當地的學術界和社會事務界的活躍的領導人。西蒙的母親是典型的第三代美國人,是一位極有才華的鋼琴家。在父母的熏陶下,西蒙從童年就與書籍和其它智力活動結了緣,并顯示出極強的獨立學習能力。
西蒙在密爾沃基公立學校接受了很好的基礎教育,他讀了許多書,尤其是經濟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
1933~1936年,西蒙就讀于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并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期間,西蒙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學和政治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并相當熟練地掌握了高等數學、符號邏輯和數理統計等重要技能。
在西蒙大學畢業后的1937年12月,他與政治系秘書多諾西婭結婚,這對夫妻在他的研究領域里相互合作,有大量的論著發表。
西蒙在1939~1942年擔任了加利福里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的主任,從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并完成了關于管理決策制定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后來成為他的經典著作《管理行為》(1947)的基礎。1942年西蒙擔任了伊利諾斯理工學院政治系教師,并于1943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在 1946~1950年期間他曾任多個政府部門或協會的顧問。
1949年西蒙應邀來到卡內基—梅隆大學,先是任行政學與心理學教授(1949~1955),后來任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教授終生。西蒙作為該大學工業管理研究生院的創辦人之一,開創了組織行為和管理科學兩大學術領域的研究,承擔了組織理論家、管理科學家和商學院行政管理者的工作,他指導并幫助該研究生院成為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
西蒙不僅執教于著名大學,也活躍于企業界、行政機構及多種顧問公司。他對管理學上組織理論的研究有獨特的見地,不但是專業研究的先鋒,更是行為科學的代表性學者。
西蒙的博學足以讓世人折服,他獲得過9個博士頭銜:1943年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凱斯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耶魯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法學博士學位、1968年瑞典倫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麥吉爾大學法學博士、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1978年米之根大學法學博士、1979年匹茨堡大學法學博士。瑞典皇家科學院總結性地指出:“就經濟學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西蒙首先是一名經濟學家,他的名字主要是與經濟組織中的結構和決策這一相當新的經濟研究領域聯系在一起的。”
有限理性理論
西蒙認為現實生活中作為管理者或決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往往是多元的,不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而且處于變動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狀態;“管理人”的知識、信息、經驗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達到絕對的最優解,而只以找到滿意解為滿足。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后果,還不具有一套明確的、完全一致的偏好體系,以使它能在多種多樣的決策環境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論關注的焦點,正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理性方面與非理性方面的界限,它是關于意識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種獨特理論──是關于那些因缺乏尋找最優的才智而轉向尋求滿意的人類行為的理論。
西蒙在他的《管理行為》一書中幾乎只是針對“完全理性”和非理性提出他的“有限理性”觀點,但對“有限理性”的深入論述是在他以后對人類的認知系統的研究中逐漸完善的,這也是對“有限理性” 進一步研究必然導致的結果。西蒙在他的《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中講到,根據米勒等人的發現,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項(西蒙認為可能是4 項);從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存入一項需要5~10秒鐘(西蒙認為可能是8秒鐘);記憶的組織是一種表列等級結構(類似于計算機的內存有限,從內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時間,以及計算機的儲存組織形式)。這些是大腦加工所有任務的基本生理約束。正是這種約束,使思維過程表現為一種串行處理或搜索狀態(同一時間內考慮的問題是有限的),從而也限制了人們的注意廣度(選擇性注意)以及知識和信息獲得的速度和存量。與此相適應,注意廣度和知識范圍的限制又引起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類似于無知和某種目的意識所產生的宗教或信仰),而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反過來又限制人們的注意廣度和知識信息的獲得(類似于宗教或信仰對科學和經驗事實的抵制和排斥)。
因此,西蒙認為,有關決策的合理性理論必須考慮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認知限制、動機限制及其相互影響的限制。從而所探討的應當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應當是過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質合理性;所考慮的人類選擇機制應當是有限理性的適應機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優機制。決策者在決策之前沒有全部備選方案和全部信息,而必須進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決策者沒有一個能度量的效用函數,從而也不是對效用函數求極大化,而只有一個可調節的欲望水平,這個欲望水平受決策者的理論和經驗知識、搜索方案的難易、決策者的個性特征(如固執性)等因素調節,以此來決定方案的選定和搜索過程的結束,從而獲得問題的滿意解決。因此“管理人”之所以接受足夠好的解,并不是因為他寧劣勿優,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根本不可能獲得最優解。
西蒙教授從生理學及心理學層面對“管理人”進行了科學而精細的分析,其對信息處理的有關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眼光遠大,見解深刻,對當代大量信息的處理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在信息社會時代到來之際,隨著計算機網絡、電話等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面臨的“信息危機”不是由于信息匱乏,而是信息數量過剩的問題,即“信息爆炸”帶來的問題,“在信息社會,沒有控制和組織不再是一種資源,它倒反而成為信息工作者的敵人”。在這種“信息爆炸”的生活環境中,意識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的這一現實是十分重要的,它將能更好地指導我們集中精力搜尋有效、合適、滿意的信息量,而不是搜尋所有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優解。
西蒙的決策理論
作為管理學科的一個重要學派,決策理論學派著眼于合理的決策,即研究如何從各種可能的抉擇方案中選擇一種“令人滿意”的行動方案。赫伯特·西蒙是決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該學派吸收了系統理論、行為科學、運籌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管理學派。
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理論,特別是消費者抉擇理論,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過對各種行為的比較和選擇,使總效用或邊際效用達到最大。因此,它們也是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決策對象。
決策理論學派很重視對決策者本身的行為和品質的研究。西蒙和馬奇在《組織》一書中,將“決策人”作為一種獨立的管理模式,即認為組織成員都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選擇手段的決策者。
西蒙指出組織中經理人員的重要職能就是做決策。
1、決策的制定包括四個主要階段:
①找出制定決策的根據,即收集情報;
②找到可能的行動方案;
③在諸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即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各個備擇方案中選定一個方案;
④對已選擇的方案及其實施進行評價。決策過程中的最后一步,對于保證所選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順利實施而言,又是關鍵的一步。經過綜合概括,發現在這四個階段中,公司經理及其職員們用很大部分工作時間來調查經濟、技術、政治和社會形勢,來判別需要采取新行動的新情況。
2、決策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
所謂程序化決策,就是那些帶有常規性、反復性的例行決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來處理的決策。比如,為普通顧客的訂貨單標價,辦公用品的訂購,有病職工的工資安排等等。
所謂非程序化決策,則是指對那些過去尚未發生過,或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尚捉摸不定或很復雜,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現裁現做的方式加以處理的決策。比如,某公司決定在以前沒有經營過的國家里建立盈利組織的決策,新產品的研制與發展決策等等。但是這兩類決策很難絕對分清楚,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只是像光譜一樣的連續統一體。
3、不同類型的決策需要不同的決策技術。決策技術又分為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傳統技術是一種古典技術,是從有記載的歷史到目前這一代一直為某些經理和組織所使用的工具箱。現代技術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技術。
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與傳統的決策理論及其他學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
1、決策是管理的中心,決策貫穿管理的全過程。西蒙認為,任何作業開始之前都要先做決策,制定計劃就是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也都離不開決策。
2、在決策準則上,用滿意性準則代替最優化準則。西蒙認為,完全的合理性是難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優化準則來進行決策。首先,未來含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完全,人們不可能對未來無所不知;其次,人們不可能擬定出全部方案,這既不現實,有時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進的計算機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對各種可能結果形成一個完全而一貫的優先順序。
3、強調集體決策與組織對決策的影響。西蒙指出,經理的職責不僅包括本人制定決策,也包括負責使他所領導的組織或組織的某個部門能有效地制定決策。他所負責的大量決策制定活動并非僅僅是他個人的活動,同時也是他下屬人員的活動。
4、發展人工智能,逐步實現決策自動化。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決策新科學》一書中,用了大量篇幅來總結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在高層管理及組織結構中的應用。
西蒙等人認為,一個企業組織機構的建立及企業的分權與集權不能脫離決策過程而孤立地存在,必須要與決策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西蒙等人非常強調信息聯系在決策中的作用。他們把信息聯系定為“決策前提賴以從一個組織成員傳遞給另一個成員的任何過程”。西蒙認為,今天關鍵性的任務不是去產生、儲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處理成各個有效的組成部分。今天的稀有資源已不是信息,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
西蒙認為,企業在制訂計劃和對策時,不能只考慮“攫取利潤”這一目標,必須統籌兼顧,瞻前顧后,爭取若干個相互矛盾的目標一同實現。其決策理論以“有限度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利潤”為前提,應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則。這一理論的典型例子有“分享市場”、“適當利潤”、“公平價格”。在決策方式上,他主張群體決策。群體參加決策的優點是,群體成員不會同時犯同樣的錯誤。可以避免決策的失誤。群體參加決策可將問題分成若干部分、分別交給專家處理,從而加速問題的解決和提高解決的質量。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西蒙有關組織決策的理論和意見,應用到現代企業和公共管理所采用的規劃設計、預算編制和控制等系統中及其技術方面,效果良好。這種理論已成功地解釋或預示如公司內部信息和決策的分配、有限競爭情況下的調整、選擇投資各類有價證券投資和對外投資投放國家選擇等多種活動。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因此,1978年,由于他“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