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央企中糧集團向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5名實習生敞開了大門。
文|CBN記者 昝慧昉
從北京大學到朝陽門的中糧福臨門大廈,需要換兩次地鐵。每個早高峰,人會多得擠不上車。這個夏天的這一段路,成了Matthew最撓頭的事。
“中國人太多了。”Matthew對他的導師—中糧酒業有限公司進口酒市場推廣部經理劉萍小小地抱怨。來中國實習之前他做了很多準備,但有些事情一時還是感到難以適應。
5月的美國馬薩諸塞州哈佛大學校園里,歷史與微觀經濟學專業的三年級本科生Matthew,被一則落款為哈佛大學中國基金的實習招聘吸引了。該學術風投基金從2006年起,一直在資助哈佛大學教師在中國的活動,并為哈佛學生提供接觸中國企業的機會。
中糧集團的名字原本不在名單之中。它的下屬公司中糧地產接到萬科的搭線,集團對此表現出很大興趣。中糧集團人力資源部總監遲京濤覺得,這是一個向海外人才“宣傳中糧的好機會”,于是他們主動聯系了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并派人參加了哈佛一年一度的中國年活動。
在通過申請的45名學生中,Matthew和另外4個一年級校友成為了進入中糧的首批哈佛實習生。他們對這個經濟快速發展中的國家充滿了好奇,想要親自到中國來看看,搞清楚究竟什么是“中國人”,并借機學習語言。
5個人在來中糧之前都在哈佛選修過中文,但面對一群中國同事,他們還是怕無法溝通。
“我中文詞匯量不足,怕不能勝任在中國公司工作,還擔心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因為我之前并沒有在像中糧這樣的大企業實習過。”在哈佛學習管理與環境科學的Jan是一個高大靦腆的小伙子,說話時他總是很認真地盯著對方的眼睛。
倒是留著金黃色的齊肩短發、愛爾蘭裔美國女孩Niamh顯得更“勇敢”。她學習過東亞歷史,還到東亞旅行過,所以對中國文化“完全不同的感覺”做好了心理準備,“發現新事物會讓我覺得很激動,倒不會覺得是個挑戰”。
然而,在實習的第一周里她還是苦惱于該怎樣和同事、上司交流。她花了一到兩周的時間來適應中國文化、適應公司環境,還是不能很快進入工作狀態。“如果能重來一次,我可能還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加速這個過程,畢竟大家處在不同的文化下。”Niamh說。
Jan則發現自己原來的一些擔憂有些多余。他們幾個人的中糧導師基本上都會講英文,甚至他的導師還是從哈佛畢業的。在他所在的集團戰略部里,同事們的英語都不錯。這讓他松了好大一口氣。
另一位叫Amy的女孩則對這家中國大型央企的核心管理層表現出的平易近人感到意外。在中糧忠良書院的培訓課上,她們帶領中糧高管成員大跳hocky pocky,這是一種在美國小孩中非常流行的舞蹈。
中糧把這5名實習生安排在集團內幾個不同的部門。為了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公司,中糧盡力營造了一個Open的實習環境,并沒有僅僅把他們當作實習生,而是直接讓他們參與所在部門的具體事務,參與銷售,拜訪客戶,甚至還讓他們旁聽一些重要會議。
遲京濤直言不諱地說這是為了“宣傳”。“這是一次前瞻性的嘗試。在還沒有踏出國門收購、兼并、成立公司的時候,必須先宣傳中糧。尤其集團現在正在打造全產業鏈,對人才有更高的需求。”
他并沒有希望這幾位實習生將來會留在中糧發展,而是想讓他們回到哈佛能把對中國國企的理解和印象帶回去。遲京濤透露,中糧計劃每年都接收一些哈佛學生到集團來實習。
像絕大多數哈佛學生一樣,來自德國的華裔女孩周莉在到中糧集團實習之前,對其認知十分有限,僅止于哈佛大學商學院的一些教學案例,也根本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走進這家大型的中國央企。
周莉第一次與自己的導師—中糧集團大米國內銷售部總監張志敏面對面時,就直截了當地說明自己希望了解中國市場的意愿。于是,張志敏幫她制定了一份詳細的實習計劃。她的工作就是,在充分了解部門業務后,給出建設性的建議。
于是,在同事的帶領下,周莉跑到家樂福等幾家大賣場去拜訪和實地觀察。她發現,同樣一個品牌的大賣場,對待中國大米制造商的市場操作方式跟她在美國看到的完全不同。中國市場會針對各地不同需求的消費者采取不同的銷售策略,喜歡在門店里對多種消費者進行不同形式的溝通和促銷活動;而在美國,因為銷售的產品比較單一,更喜歡通過戶外媒體或電視、報紙打廣告。
在觀察到價格對消費者選購大米的重要影響后,她寫郵件給張志敏—由于后者的工作繁忙,郵件是他們主要的溝通方式—提出“應該讓人們覺得買中糧的大米是一件時尚的事情”,這還真是一個不錯的建議。
周莉的建議剛好與中糧的想法相吻合。從大悅城到悅活果汁,中糧已經在嘗試使旗下產品引領時尚人群的生活方式。
這位“學習能力很強”、開朗、擅長溝通的女孩,給張志敏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從開始就沒把她看成是實習生,也沒有用條條框框限制她,就是希望她不受影響,自由發表意見。從她身上我也學到了一些東西。”
而在進口酒推廣部實習的Matthew,由于曾在哈佛選修過3年中文,還懂西班牙語,他被分配的主要任務是對各種推廣資料進行翻譯和校對。也許是年齡的緣故,習慣一身西裝打扮的Matthew是5個學生里最顯“老成”的。但面對這家國企時,文化上的迥異,也讓他有時感到很委屈。
7月初的一天,Matthew拿著一份要求他修改的銷售手冊,找到他的導師劉萍質問:“這是我剛翻譯完的促銷信息,為什么同樣的事情要重復做兩遍?”此前,劉萍曾安排一名正式員工同時翻譯了這份手冊,并對比兩人的翻譯結果,融合了其中較好的部分,然后在Matthew的版本上做了幾處小改動。但Matthew卻感到他不被信任而不能接受。經過一番詳細的解釋后,他才同意繼續修改。
相比文字工作,Matthew更喜歡在銷售部門實習的感覺。
中糧進口酒的銷售團隊需要經常拜訪外國人管理的酒店、餐廳。最初,銷售員們只是覺得Matthew的外國面孔能為談判增加幾分,誰知后來卻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Matthew特別享受與客戶溝通的過程,在切入談判主題之前,他常與客戶“神侃”一番,“使氣氛變輕松了很多”。在實習后期,中糧的銷售們干脆在介紹Matthew時,把“這是我們的實習生”,變成了“我們的同事”。這種認可讓Matthew感到很興奮。
兩個月的實習結束了,現在這些學生已經返回哈佛校園。8月28日,將升入二年級的周莉又給她曾經的導師張志敏發了一封信。“這兩個月我過得很快樂。你是一個努力了解不同文化的領導。”
(實習生葛仲君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