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要不要投資大公司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0日 20:06  《第一財經周刊》

  把錢投資給大公司?這也許并不保險,通過對公司體量大小來判斷其價值也許不是個好方法。

  文|CBN記者 崔鵬

  插畫|陳楊

  把錢交給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初看起來好像這并不是個問題。投資者會購買高盛或者中國工商銀行的股票,還是投資樓下以偷汽油為生的崔小二?雖然崔小二承諾你他會成為中石油第二,到時候你的投資會翻上1000000倍。如果你神志還算正常,大概都會選擇前者,這也許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庸俗的一部分,有財產的要比沒財產的可信,財產多的要比財產少的可信—就連那些領事官看待簽證的入境游客也是如此。

  應該投資大公司嗎?

  似乎投資者的確應該投資大公司。除了貌似更可信之外,大公司似乎也可以把成本降到更低。而市場中最有競爭力的總是那些相對成本更低,或者說利潤率更高的企業—當然,它們還需要較長時間地保持這種特性—能保持利潤率更高的企業總是會有更多的活動余地,比如它們可以通過降價來排擠利潤率低的競爭對手,或者在行業或整個經濟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活得更好,而其他企業會因為利潤被壓縮,出現虧損甚至倒閉或被兼并的情況。

  此外利潤率高的企業也會有更多的自有資金來進行“內生性”發展,就是自己花自己的錢—這和現在很流行的企業間的收購兼并好像有點唱反調,不過似乎有這種規律,兼并越是激烈的行業,行業的總體毛利就越低,往往這些企業只有通過兼并來使自己看起來更加像樣一點—企業更多地花自己的錢會降低融資成本,這其中最主要的是降低負債的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增大反過來又增加了企業成本,這種情況在美國發生得更多,因為那里債券市場比較發達,發債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而在中國,似乎企業更喜歡配售新股。這對于普通的投資者而言會更加糟糕,因為企業如果通過發行新股來滿足自己的擴張或者運營的需要,它們根本不用考慮歸還投資者的本金。所以很可能形成你投資了一家企業的股票之后,你只能不斷地再向它投資,而如果你停止對其投資,那么你的股份就會被不斷發行的新股攤薄的局面。這樣一來,假使投資者因為出差或者生病,在一段時間內沒有關注自己的投資,而再回來看時,自己投資的股票已經被貶值了。這種企業不啻為投資者的噩夢,而融資無底洞也往往成為很多次整個市場下滑的主要原因。

  在經濟周期轉好的時候,有的低利潤率企業看起來會收益更好,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假象,因為假設某個行業的利潤在經濟繁榮時提高了一塊錢,低利潤率企業原來的利潤就是一塊,這樣的經濟周期變化使得它們的利潤增長率為100%,而高利潤率企業原來的利潤為兩塊,那樣它們的利潤增長率僅僅是50%。這種假象往往讓一些分析師以為某個差企業的春天來了,進而胡發一通研究報告。而且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也是這樣,這個公司“大”是因為它足夠好,它足夠好所以它會變大。

  看來這中間的邏輯還很嚴謹,我們可以放心地投資那些大公司了。但是,事實投資情況出人意料,看看對大公司投資史的統計就知道了。美國《伊博森年鑒》曾統計過從1920年代到1980年代的標準普爾和中小企業指數的增長對比。從它公示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標準普爾所代表的比較大的企業在將近60多年的發展中,在大多數情況下輸給了中小企業,只有在1920年代,標準普爾大大戰勝中小企業指數,這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的統計是從1926年開始的,而在1929年大蕭條的極端環境下,這些中小企業跌得確實是夠慘。

  為什么小企業會戰勝大企業?

  為什么從長期來看小企業反而戰勝了大企業呢?也許這可以從資本市場的性質來解釋,資本市場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市場認為杰出的小企業會變得更大—比如崔小二的石油公司—而大企業卻會衰減,這個情況可以用個老故事來說明一下。

  有一個關于復合增長率的例子,那就是在1626年,英國人從印第安人手中,以24塊錢的價格買入了曼哈頓島。這個交易,誰占了便宜,誰吃了虧?如果按復利計算,這三百多年來,如果按照復利6%的水平計算—看起來收益率不算高—那么到今天,這24美元的收益總和應該在1100億美元以上,如果按這個價錢基本上可以買下曼哈頓的所有物業,特別是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后。但是這個高瞻遠矚的印第安酋長似乎沒有出現,不過即使有這么個偉大的酋長,會有這么個投資品讓人在三百多年的時間里穩享收益么?可能聰明的還是那群白人強盜,他們也許知道投資品衰減的規律。

  每個行業都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即使一家偉大的公司周期性比較弱,那它又能在多長時間維持高速增長呢?很顯然,在資產為10億的時候公司只要利潤為1億,其資產收益率就可以到達10%,而公司資產規模到達100億需要利潤達到10億才能保住資產收益率為10%,而利潤10億相對來說要難得多。一個偉大公司能永久維持一個不錯的增長率的想法是荒謬的,就像巴菲特所說的,他感到他的伯克希爾?哈斯維公司的發展肯定會變慢,因為如果一個公司變得很大之后,它再企圖取得超越整個市場的增長率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大的公司自己本身就是市場。

  不論傳統的制造業公司還是新型的技術類公司,收益率衰減的規律都有明顯的表現,根據瑞士信貸銀行對美國1976—1996年450家高科技公司的統計,其中利潤率在15%以上的公司,在5年內利潤率就會衰減為6%,而收益最好的高科技企業和收益最差的高科技企業收益率差距最大是在3000個基點,而其后10年內這個差距減小到300個基點。從1960年到1996年的1000多家高科技企業中—這三十多年它們有很多倒閉的—只有11%維持始終不虧本。而同一規律在零售業也體現出來,從1950年到2001年間,只有達到14%利潤率的企業才可保證不賠本。

  更何況隨著人力成本的提高,大企業的管理費用也在飛速上漲,很多大企業的管理者似乎很有理由相信自己的收入和小公司管理者收入的比率應該符合兩個公司總資產的比率。此外,大企業給退休員工的費用也是從普通投資者的口袋里掏走的。例如,破產前的通用汽車每年支付退休金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而近年來公司一直保持著每年幾十億的虧損,這個虧損額度在2008年更是達到100多億之巨。

  看來通過我們的分析,投資真是個悲劇性的結果,大公司肯定要衰退而小公司成本又高,也許希望通過公司體量大小來做投資決策本身就是個死路。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