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星
中華民族自明清以來,至乾隆年間,商業發展極盛。經過幾百年的風云蕩滌,淘以晉商、徽商、潮商而聞名。三商中又以晉商為最,可謂“晉商輝煌五百年,叱咤明清兩世間”。尤其清代以來,晉商號稱清政府的“金庫”,左右著大清天下金融市場的翻云覆雨,是晉商崛起興盛之根源。
晉商馳騁商海數百年,獲得了華夏棟梁之美譽,而歷來凝聚晉商中堅力量的,乃祁縣、太谷、平遙的商人集團,其中代表著晉商力量的核心,亦由祁縣喬家問鼎而成為眾商之佼佼者。此外,具有晉商名氣的王家、曹家、渠家、何家、常家等晉商先祖,在歷史的進程中,均扮演了不同時期的重要角色。隨著歷史潮流的大浪淘沙,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演繹了歷代晉商的不凡征程。
一部晉商史,掩映著晉商族群無數次的失敗與歷險;一部晉商史,譜寫了晉商先祖不懈奮斗與辛勤創業的滄桑磨礪。“茫茫晉商興衰史,百年商海云追月”。晉商先祖只身出口外,孤身闖關東打天下,艱難跋涉旅蒙商道,由貧窮而富甲,從崛起而興盛,正是由于地域的封閉,觀念的保守而落伍,以至日漸衰落而殘存。由此告慰天下的是,晉商承繼先祖之盛德,傳承圣賢之精髓,悠悠綿延,殷殷造澤,誠信禮義仁之魂,已成為晉商世代繁衍承襲的傳家之寶。
追溯史源,仁義禮智信之說,古已有之;而將其分離運用,在諸子百家中也早有論道;但將其綜合排列,成為有序系統,卻是漢代儒家之功。古人將此學說稱其為五性,即五種性質。據其經典有釋:仁是指仁愛,義是指得體,禮是指合乎規范,智是指明辨是非,而信則指專一守信。根據漢儒五性之說,晉商先祖們通過長期的實踐與洗禮,結合自身實際之需要,將儒家五性學說,取其精華,續其精髓,總結出一套經商之道,運用其商,并一以貫之,為世代晉商們所遵循之典范,亦成為今日晉商們的傳承之魂,為后人共勉。
要問何為晉商魂?誠信禮義仁為先。晉商先祖以誠信打天下,以禮義治家規,以寬仁為胸懷,博得了天下人的喝彩,贏得了天下人的信譽。治商之根本真諦,已成為山西商人之座右銘。
晉商歷以誠為上。誠者心也,即掏心置腹,真誠實意。凡事先為顧客著想,事以客戶至上,用心揣度,安客為民;真心相待,暖客之誠,方能成其大業,這就是晉商追求誠之道也。
晉商尤以信為本。信者譽也,即珍譽如金,視信為本。晉商上下無不知曉,凡事要講求一言九鼎,九鼎一尊,恪盡守信之本,承諾如金;要待客平等,童叟無欺,以信取天下,以誠暖客心,方能續其雄基,這就是晉商推崇信之本也。
晉商常以禮為規。禮者節也,即尊崇禮節,視禮為規。晉商族人眾所周知,凡事要講求以禮相待、禮敬與賓,恪守嚴格的家規家訓。雖家族財勢顯赫,但仍須嚴管子弟整肅家風,從而制定了一整套森嚴的家規禮教,以育禮于行,保其大業長盛不衰,這就是晉商推崇的禮為規也。
晉商貫以義為尊。義者助也,即仗義行俠,視義為尊。晉商故里人人皆知,遇事要講求助人為義、扶危濟困,恪守正當的行義本色,雖同商而不卑亢,即侍貧于不棄,從而流傳著許多抱打不平,為人解難的佳話,而致子孫于蔭福。以義而敬他人,這就是晉商弘揚義為尊也。
晉商欲以仁為榮。仁者寬也,即寬厚為懷,慈悲為行。晉商先人無處不明,凡事要講求仁者廣施,濟窮施弱,恪守廣博仁善的祖風。雖顯富而示尚儉,即侍貧弱與仁善,從而力倡樂善好施,寬懷仁義之風,成為晉商之樂事。以仁善而樂施與群,以樂施而友善待人,這就是晉商承繼仁為榮也。
“一滴水可見太陽的光芒,一粒沙能觀世界的精彩”。晉商的誠信禮義仁之魂,從先祖的創業歷史,到今日為商者的成功,不難看出晉商精神之魅力。以此為鏡而率先垂范于后代,才是晉商前赴后繼、繁衍生息的傳承之魂。
楊國星,男,1953年1月生于山西太原,現任山西省華興體育產業綜合開發總公司總經理,并兼任中國辭賦家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辭賦家聯合會山西省分會副會長,中國楹聯協會理事。主要作品有《中華賦》、《山西賦》、《陽泉賦》、《古交賦》、《多倫諾爾傳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