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華上市仍只像一個形象工程
文 《環球企業家》記者 錢琪
如果一切順利,中國的投資者們或許在明年就能夠在A股市場的上市企業名單中發現匯豐銀行、可口可樂等一批來自海外的新面孔。
8月5日,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正式對外宣稱,“上海證交所將首次為外企開設板塊,允許境外企業在中國境內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至此,外資企業在華上市這件十年前就開始討論的議題終于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就在此前一天,匯豐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匯豐赴上海上市一事仍在與內地部門密切溝通,目前“進展不錯。”據了解,匯豐已經選定了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和中信證券作為其在內地上市的承銷商。
在過去十年中,吸引優質外資企業適時在境內上市曾經被屢屢提及,但出于對可能打壓股價、向外資轉移財富等問題的擔憂,這一在法律上并不存在障礙的做法卻始終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
對于多數希望在中國市場上有進一步作為的跨國公司來說,在本地上市看上去也是個相當不錯的品牌拓展方式。“內地上市讓東亞中國在內地的發展空間更大。”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林志民表示,從長遠發展來看,在內地上市和內地市場的聯系勢必更為緊密。
明確表示希望在內地上市的跨國公司還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同行們:在不同場合下,紐約-泛歐交易所與納斯達克OMX集團都曾經多次表示,希望在條件許可時能夠成為中國境內的上市公司。
如今,在上海力圖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這一愿望變得更加觸手可及—對于任何國際金融中心來說,一個國際化的證券市場都是必不可少的標志。而過去十年內,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則讓越來越多海外投資者對內地市場充滿信心,更為重要的是,在監管當局的努力下,A股上市公司在內控體制、財務報表等方面都得到了更為嚴格的管理。
“整治資本市場的工作讓外國的投資者對中國市場有更大的信心。”眾達律師事務所資深合伙人趙久蘇對《環球企業家》表示,在近年中,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對中國資本市場的興趣日益濃厚。上個世紀90年代末,趙久蘇曾經作為一家歐洲跨國公司的法律顧問同監管部門探討過內地上市的可能。
不過對于大多數外資企業來說,即便明年能夠順利在內地上市,一切也只是剛剛開始,在管理水平、應對監管等方面都需要更多嘗試。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資本市場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意味著融資渠道。在提及內地上市時,盡管匯豐控股表示“在A股市場融資的人民幣將用于滿足匯豐在中國發展業務對人民幣的巨大需求。”據估計,其市場融資額約在30億至50億美金,但就在今年第一季度,匯豐控股剛剛完成182億美元的配股計劃,這使得其A股發行更象是一種象征性舉措。
“外資企業在華上市絕不是為了錢。”在趙久蘇看來,這種行為更多是為了顯示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則尖銳地指出,外資企業在華上市是上海為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做出的重要姿態,但要建設國際級的金融中心,這一舉措還遠遠不夠。在外資企業在華上市后,監管當局也應具備提供與其相匹配的融資環境和監管能力。對此,上海證券交易所有關專家表示,國際板的推出在幾年前就已克服了所有技術問題,“關鍵看監管層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