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易接踵而至、百億元規模的成功退出、重量級投資者進入……
兩年前還深陷定價困局的中國私人股權投資業戲劇性的在災難中升級
文 《環球企業家》記者 羅燕
如果撰寫一段私人股權投資產業的簡史,它該像翻滾過山車一樣緩慢地積累勢能,然后在短時間內沖下一段急坡——仿佛就要沖入地獄——不久后,再來一次。這個行業的起點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老摩根收購卡內基的美國鋼鐵公司,就像恐龍橫行于世,數十年里,這一直是專屬巨富們開疆擴域的手段;直到1960年代,二戰后的經濟頹靡終被掃清,一些大膽的金融家以合伙人方式成立了專門投資于未上市的基金,并收取總基金2%的管理費及分享20%的投資回報。這種模式在1980年代蔚為大觀:借垃圾股融得的大批資金讓私人股權投資者宛如獲得了撬動地球的杠桿,但1989年這一游戲以KKR窮311億美元收購雷諾·納貝斯科并收獲慘淡而轟然終止。偃旗息鼓至2003年,低利率讓一切卷土重來。如果說1980年代橫沖直撞的投資者們被外界稱為“企業掠奪者”,這一次他們加官進爵,成了“新的世界之王”。短短四年間,杠桿收購歷史上15樁最大交易中的13樁被刷新了紀錄。
接下來的就是人們熟知的正在發生的歷史:泡沫破碎,金融體系崩潰。以至于,2009年初投資業內流行著一個猜謎游戲:誰會成為下一家破產者?眾說紛紜的答案多多少少呈現出人們對于未來的迷茫和恐懼:投資于克萊斯勒的Ceberus被視為首當其沖的倒霉蛋,在它身后,私人股權投資領域的名人堂成員似乎無一幸免,凱雷?KKR?甚至,權極一時的黑石?似乎,一個興盛一時的產業即將被時代埋葬。
但在中國,正發生著一個截然不同版本的故事。2009年上半年,華爾街忐忑不安之際,中國卻在接二連三發生引人矚目的私人股權投資:中國最著名的銀行家方風雷治下的厚樸基金先是以6.5億美元接下蘇格蘭皇家銀行減持的中國銀行股票,再參與到建行高達73億美元的股權交易中,然后它又與中糧集團作價61億港元成為品牌受損的蒙牛乳業的最大股東;在此期間,另一樁極受矚目的交易是美國貝恩資本以32億港元注資資金鏈一度緊張的國美電器,這讓另一家PE公司華平順勢退出。但這仍算不上過去半年里最驚人的交易:當TPG退出深發展,它不僅獲得了115億元現金的獲利可能,還讓外界看到了買家中國平安離金融控股集團之夢究竟還有多遠。這一系列教益甚至讓TPG、弘毅資本和聯想控股攜手投資于物美,以及紅杉資本投資于飛鶴乳業都顯得不夠激動人心。
從建行到國美、蒙牛再到平安、物美,如果說正式進入中國不足十年的PE產業與以往有何不同,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它正迅速介入到中國經濟最主流的層面中推波助瀾。據說,近期不止有一家PE公司在與中國公司探討共赴海外展開收購的計劃。
如果說在此之前,風險投資在中國扮演著主要角色,現在PE已經當之無愧地沖上了前臺—如聯想投資、IDG、紅杉資本等此前專注于風險投資的機構亦融得了自己的成長基金,參與到其中。據咨詢機構Chinaventure統計,2009年第二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共披露投資案例21起,環比增加75.0%,投資金額為15.25億美元,環比大幅增加276.5%。
這個金融史上最晦暗不明的時期,為何反而成為了中國PE業上臺階的時機?
這是一個分為兩個層面的問題。讓我們從并不樂觀的一面開始。
不可否認,過去的兩年堪稱這一代人從未遇到過的糟糕情形。“從1993年加入華爾街到現在,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厲害的一次金融危機,前幾個都是局限在局部市場,而不是所有市場,這種危機,對市場將會有一個長久的影響。”華興資本CEO包凡對《環球企業家》說。
而且,沒有人敢低估其對經濟的徹骨打擊。“當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市場從2001年開始下滑,到2003年底之后才恢復過來。但這次的情況似乎會更糟。”蘭馨亞洲集團投資總監楊瑞榮說。
事實上,在人們因一系列大項目而目眩神迷時,其實并非所有數字都足夠讓人樂觀。清科集團創始人倪正東表示,今年第二季度,PE的募資額與去年相比下降84%,新成立基金的數量也下降58%,可見整個籌資還是步履艱難。“就投資額來說,看數字說是大幅回升,但中間還是有一些大的項目在里面,這時候如果把大的項目拿掉的話不是很明顯。”倪正東說。
甚至大交易的參與者之一,代表貝恩資本投資于國美的竺稼也對本刊表示,他并不認為這個行業重新熱鬧了起來,只是人們恰好在短時間內看到了一系列引人矚目的交易。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與美國用大約四年時間鼓起巨大泡沫不同,2008年之前,中國PE業仍只處于一個緩慢成長的過程中—期間的確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但經濟危機的從天而降很快將泡沫點破,并由此將這個行業推入了一個新的軌道。也許多年之后人們再次回顧歷史時,會發現這是一個難得的轉折點。
泡沫,泡沫
到2007年,中國的投資界已經被卷入了一個龐大的泡沫。
因為之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A股漲了五倍,所有投資項目中的企業估值都由此變得玄妙。“以前用的‘可比’企業以納斯達克為主,一般用5到7倍市盈率可以做成 。后來有了A股40倍(市盈率)做基準,沒有15倍預期市盈率(的價格)連談也不用談。”英特爾投資亞太區總監張仲回憶說。
但在退出機會似乎觸手可及的當時,投資者們多少身不由己:總有人愿意以較高的市盈率進行投資。這最終引發了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投資者對某個項目的報價被同行超過,他們只好提高報價,但同時要求創業者與自己簽訂對賭協議。
這是一個相互牽制的僵局:投資者為了得到項目調低了投資標準,而創業者為了融資必須透支未來。
在2007、2008兩年中,你可以聽到太多投資者對于市盈率的抱怨。特別是在2008年中,資本市場已經淪陷,但創業者們對于預期并沒有降低,他們仍然希望用前一年的市盈率融資。這讓許多投資公司被迫放慢了投資節奏。2009年初,沈南鵬跟本刊溝通中,談及2008年2月之后,紅杉中國基本上沒有項目投出,不由得感慨道:“現在想想是比較幸運。”
而泡沫的另一個表現,是一些并不夠好的交易反而備受追捧。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服裝銷售連鎖公司ITAT:這家公司用了四年時間開辦了超過八百家連鎖店,并宣稱在自己創立的第三年實現10億元的利潤。這讓它給自己一個驚人的1600億港元估值,而參與其兩輪投資的藍山中國資本合伙人唐越則一度對外樂觀表示,他有望在這個項目中獲益達10億美元(詳情請參見本刊2008年9月5號刊《ITAT不能承受之輕》)。
但正如事后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熱氣球般鼓吹起來的商業模式并不可持久,到2009年3月,ITAT旗下700多家連鎖店被抵押給供應商經營,公司創始人歐通國亦低調出局。
一次令人錯愕的慘敗?是的。但這并不意味著,ITAT投資案中沒有受益者。明眼人不難看出,唐越及其藍山資本已經從中得到足夠多的利益:因為ITAT在短期內估值飆升,藍山資本在其中的投資同樣獲得了大幅度的升值。
沒有錯失機會,2008年2月,資本市場仍未變色前,唐越已借此“成就”迅速為此前名不見經傳的藍山資本融到了14.5億美元的二期基金。這樣,僅其管理費就可達3000萬美元。
如果類似的事情不停衍生,中國的PE業最終將付出慘痛的代價。幸或不幸,人們所說的“真相時刻”(the moment of truth)及時到來了:當資本市場淪陷,投資者們必須逐一去面對其有限合伙人,即投資于自己的人們,所有的吹噓和謊言在那時都異常脆弱。人們要看到切實的回報。
在2008年底,很多投資者收到了來自美林的郵件,他們決定解散中國PE基金,并試圖轉讓已經投出的八個項目。而一度在華爾街呼風喚雨的對沖基金Citadel也幾乎退出了中國業務。
根據清科的數據,2008年中國VC市場披露的投資金額共計42.10億美元,較2007年增長29.7%,比2007年83%的增速已經大大減緩。PE的下降趨勢則更為明顯,2008年國內PE投資總計達到96.06億美元,比2007年下了25.1%。
分水嶺
正如一切投資行為都需要談及的一個問題:時機。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中,除了那些本就享有全球品牌、且在中國已經有所作為的基金,太早或太遲入場都會降低基金存續的可能:在2005年即入場,很可能太早以偏貴的價格耗盡彈藥,而在2008年下半年才開始籌備,幾乎已經沒有可能融到資本。
那些在2007年開始募集資金、又沒有隨意投資的公司,則成為了意外的幸運兒。曾在高盛、淡馬錫擁有顯赫投資履歷的唐葵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他于2007年11月開始和其他三個原淡馬錫的同事組建了方源資本,待到2008年11月所有基金募集完畢之后,市場已經進入了冰凍期。
“對沖基金基本上消失了,投資銀行內部的這種投資也基本上不做了,我們反而覺得現在競爭少了很多。”唐說。當然,嚴峻的經濟形勢也讓他非常輕易的明確一個標準:任何項目在投資之后都要保證兩年內沒有任何后續融資也能活下去。
在這些入場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的人中,方風雷無疑是最獨特的一個。
這個過去十年里中國最富權勢的銀行家,在將高盛引入中國之后,于2007年開始勾勒自己的基金:淡馬錫、高盛、殼牌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在短短半年內投給了他25億美元的資金。而在當年年底,厚樸又與蘇州工業園區銀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各占50%股份的方式構建了一個50億元規模的人民幣基金,中新高科技產業投資基金。
不難想象,以方風雷之聲望、人脈,組建一只基金并非難事,但辨證地說,也只有在2007年初資本市場仍在狂飆突進時,他才可能在六個月里獲得25億美元。
而在不久之后,他們就獲得了可觀的機會。
就像那句俗語,當他人恐懼時,你貪婪。進入2008年,整個資本市場變得黯淡無光,許多已經做好了上市心理準備的公司突然發現融資渠道枯竭了。除了IPO前景渺茫,在投資的高潮時期許多對沖基金的許諾—不要花費時間和PE談價格來獲得資本,對沖基金直接按照企業的擬定價格給予企業貸款,只需要在IPO時直接轉換為股份—也變成了泡影。
唐葵表示,他們現在主要是看5000萬美元左右的交易。在市場狂熱時期,融資規模達到5000萬美元的公司會主動選擇上市,但在2008到2009年,市場上跌幅最慘的正是市值在2億到5億之間的中小型公司,它們規模小、股票流動性差,一般會被公開市場投資者優先拋售。而當這些公司喪失了上市的機會,它們恰好是PE公司的最佳投資對象。
不過,人們之所以沒有在2008年就看到足夠多的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的盤整帶動了許多公司的自我調整:在緊鑼密鼓籌劃上市時,它們通常為了提升利潤而背負了較高的負債,市場下滑時,它們必須重新梳理財務。
二級市場的爭奪
在其它機會尚不明朗時,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在許多公司的股價被攔腰斬斷時,二級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難得的投資對象。
這種名為PIPE(私人股權投資已上市公司股份)的投資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并不罕見,但在中國卻并不太多:上一輪經濟危機中,當新浪、搜狐和網易的股價紛紛跌破一美元,極少投資者適時買進,成為后來令人艷羨的經歷。
而在這輪市場低迷中,幾乎所有投資者都異常敏銳地將關注點投向于此。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黃晶生就對《環球企業家》表示,貝恩資本在兩個階段特別關注PIPE項目,一個是2005年底2006年初,當時正在經歷股改時期,很多公司的資產都被低估;而另一個階段則是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公司股票處于低迷時期,正是投資的好時機。同時,好的PIPE機會也意味著PE有機會影響該公司的走向,進而創造更大的價值。
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投資,是IDG在2008年底對于空中網的投資。當時,空中網剛剛經歷了一輪管理層變換:創始人周云帆退出,熟悉無線互聯網業務的前Tom在線CEO王雷雷買下了周的股份。但因為常年業績平淡,空中網的股價已經跌至3美元左右。
據說,當時正在美國出差的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專程改變了行程,回到國內與王雷雷吃了一頓飯,不久之后,便以每股不足4美元的價格購得空中網大約6.7%的股權。僅半年后,空中網的業績已經提升至13美元。即使在私募市場,想在如此短時間內獲得超過兩倍的回報,顯然也并不容易。
價格被低估、在可見的未來內可能獲得可觀回報,這讓許多PE不可避免地加入到這種競爭中來。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PE的中國投資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調時期:建行、國美、蒙牛、物美等大眾耳熟能詳的公司紛紛成為被投資對象。
但進行PIPE交易具有兩重風險。根本而言,機構投資者們之所以將資金交由PE投資者管理,是為了分散自己在公開市場交易中的風險,由PE投資者們尋找那些隱藏在私人持有公司中的鉆石。但PIPE交易就將雙方拉到了同樣的舞臺上,或說,“將雞蛋都放到了一個籃子里”,而且,LP們顯然并不情愿付出高昂管理費給PE公司,做一些自己也可以做的事情。
一個更大的挑戰是,投資于一家私人持有的公司,投資者發揮作用要容易得多,但對于上市,一切就難得多。如果不能影響管理層,這就變成了非常被動的投資。
這正是貝恩資本投資國美時最關注的。畢竟,眾所周知,黃光裕在任時,他負責公司絕大多數戰略層面的決策,當他突然去職,這個權力真空能否被有效填補就是一個問題。在很短時間里,貝恩投資董事總經理竺稼帶領團隊對國美的四五十位高管進行了訪談,并且走訪了很多店面,和各個店的店長進行溝通。他們最核心的發現是,陳曉在非常主動地帶領管理層推進國美的改革,這讓竺稼愿意放手一投。
而國美也有著足夠多的問題需要外界力量推動。除了化解黃光裕事件帶來的影響,國美實則也處于一個轉折點:它在大城市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而它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經營方式也似乎需要調整。
雖然貝恩的入資未能稀釋黃光裕作為第一大股東的股份,但竺稼等三名貝恩成員已經以非執行董事的身份進入了國美的董事會,并迅速推動了變革的發生:7月,國美拿出大約3%的股份激勵管理層—這個計劃在國美內部策劃已久,據說得到了黃光裕本人的許可,但遲遲未見推進,貝恩加入后,一切明朗。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竺稼將和陳曉主導一系列戰略層面的變動,比如門店布局的調整、在小城市尋找增長點,以及將銷售中心從傳統家電轉向消費電子產品。
PIPE會隨著資本市場的回暖而重新冷卻嗎?暫時看來似乎不會。
當TPG、弘毅資本和聯想控股火速完成對物美集團的投資,人們很容易因為柳傳志、馬雪征、趙令歡這樣幾個中國商界重量級的名字而忽略一個基本事實:馬雪征考察物美已經有兩年,而趙令歡治下的投資團隊也幾乎對中國的絕大多數連鎖店做過仔細的考察,當物美流露出投資意向,他們能夠迅速判斷這家公司的價值是否被低估——即使今年以來,物美在香港的股票已經增長了107%。
教益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經過下滑的市場和無數的壞消息,這些資金的管理者們究竟學到了什么?
很直觀的一點是,經歷了熱潮時期的逐利瘋狂之后,市場正在回歸投資的本原。比如做更加理智的行業分析、現金流測算和詳細的盡職調查。唐葵表示,鑒于之前很多投資的失敗案例都是因為只調查了公司的主業,所以方源資本將會在公司不良債務、擔保、質押、衍生工具等跟主業無關的方面都做充分的清查。
但顯然,投資也趨向于更加保守的層面。
與投資熱潮時期追逐資源類、媒體廣告等方面的企業不同,燒錢少、抗風險能力強的行業成為大家更為青睞的投資方向,比如醫療、教育、低端消費品、受油價影響較小的污染治理等行業。
“原來是更重視成長率,現在是更重視現金流。”德同資本的邵俊說,“在市場好的時候,只要它有高成長,我們希望有源源不斷的后輪的融資來繼續支持。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甚至要放棄適度的過高增長,以保證安全性。”
經濟危機也讓資本對于一些行業的預期有了新的變化。比如,新能源在經濟危機期間便有一個大的調整,尤其是在光伏企業方面。2008年,由于硅料價格下跌,一些歐洲國家的補貼沒有到位帶來了國際市場需求量銳減,加上歐元價格下降導致國內光伏企業出口所受的匯率損失非常大。這些因素導致,光伏企業都積壓了不少庫存,股價也大幅下滑。
這讓一些投資者開始降低出口型企業的興趣。當然,一個相對富有創造性的逆向思維是:趁機出海。
2008年9月,正是弘毅資本推動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CIFA。“我跟詹純新就說表達了兩個意思,第一就是這真的是嚴冬,第二就是這是你歷史性的機會,該出手時就要出手。”弘毅資本總裁趙令歡說。
在弘毅的投資組合中,生產制造型企業占據了大多數。但是弘毅總裁趙令歡告訴《環球企業家》,他們在投資時避諱了簡單的出口加工型企業,這些企業都擁有核心技術、品牌和國內市場領先優勢。
無論如何,對于前幾年疲于奔命的投資團隊來說,蕭條的市場提供了一個可待調整和反思的最佳時機。
英特爾投資的張仲跟隨英特爾投資經歷過互聯網泡沫那段艱難的時期。在互聯網投資的瘋狂時期里,英特爾投資的很多人員都被各種投資機構挖走,加上互聯網泡沫的打擊,英特爾投資在當時損失慘重。當時,英特爾投資利用蕭條期做了兩個調整,第一是在團隊的培訓方面花了很多力量,對于投資過程、決策過程、審批過程等方面做更多的調整和培訓。其次就是增強對于所投資公司財務上的要求—以前百分之百是戰略上的投資,現在是要平衡財務和戰略回報,因為如果公司倒閉之后的話,不管有多重要的戰略,后來都是沒有的。同時,“我們也反思并非十倍的速度就能得到十倍的回報。”張仲告訴《環球企業家》。這些都讓英特爾投資在度過冬天之后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