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馮禹丁
化工企業是最經常被曝光的環境污染者,人們總是看到電視鏡頭中那些五顏六色的廢液和令人恐懼的毒氣爆炸或者泄漏。在國內,甚至少有學生愿意學總是與“有毒”、“不安全”連在一起的化工專業。“即使是在中專院校,化工也是錄取分數最低的專業之一。”朗盛(無錫)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東祺博士無奈地搖搖頭說,“化工的名聲不應該如大家想的那么糟糕。”
在朗盛的大本營德國,進入化工企業工作,絕對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每年9月的某一天,德國各化工企業都會舉行“對外開放日”活動,萊茵河兩畔的居民也為身邊的化工工業園區而自豪。“化工其實不僅不污染環境,而且還凈化環境。”胡東祺說,萊茵河曾經是一條臭水河,這么多年下來,它已經生長出可以食用的魚了,而且是沿河城市重要的取水口,現在朗盛排放到萊茵河的水比抽進去的水干凈多了。
在國外待了多年之后,深受傳統教育影響的胡東祺覺得應該回國“做點事情”,他覺得自己可以做一件事——“將德國嚴謹的管理和工程技術沉淀,與中國人的勤勞務實和積極進取精神結合起來,打造一家‘本地化的國際企業’。”
行走在花園般整潔的朗盛(無錫)廠區里,胡東祺回憶道,“當年我來的時候,這里還是一片農田荒地”。如今,在一張白紙上,已基本實現了他當年回國時懷揣的“中西合璧”夢想。朗盛(無錫)的皮革化學品、工程塑料生產廠面向中國市場生產皮革化學品與工程塑料產品,是朗盛集團內部利潤率最高的生產基地之一,被稱為朗盛的“贏利明星”。同時,朗盛皮革化學品業務部在亞太最大的研發中心和朗盛半結晶產品業務部全球唯一的工程塑料研發測試中心都坐落于無錫。2004年,朗盛(無錫)因在環保生產方面的杰出貢獻,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授予中國第一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2009年伊始,該公司再獲“2008年度江蘇省安全生產誠信企業”。
胡東祺為這家企業成功融合了德國企業的工藝、科學管理和社會責任理念,與中國人的創造力和勤奮而自豪。事實上,朗盛所推行的全面HSEQ(健康、安全、環境、質量)管理具有重要標本意義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種種存于人們心中的先入之見。比如,制革工業是重污染工業,化工企業會產生環境污染和危害健康幾乎不可避免;要改變這種狀態,化工企業必須投入巨大的環境治理成本,這一定會攤薄利潤率;環保和安全投入與利潤率是負相關關系。但朗盛(無錫)卻證明這些只不過是一種成見,而另一“正循環”的彼岸是可能的。
朗盛與眾不同的做法之一,是“把污染消滅在源頭”的清潔生產。它認為靠后續生產檢測去控制污染是不現實的,上策是不產生污染源。多數國內化工企業在前端研發環節投入少,采用傳統的制造工藝,產出一大堆有毒廢料之后才亡羊補牢,其處理過程又需要很多投入和資源消耗。這就像一旦發生車禍,如何補救都為時已晚,如果在發生車禍前就裝備自動測速、安全氣囊、制動裝置等高科技,其投入一定小于車禍后的損失。
做到這一點,需要從技術研發、工藝設計和原材料選擇等環節做起,其中研發是根本。朗盛在無錫的研發中心先于生產工廠建立,早在生產基地設計、建設的最初階段,朗盛就將環保和節約的考量納入廠房和工藝設計中。無錫皮革化學品生產廠位于一座多層建筑內,原料進料位于頂層,生產設備居中,成品灌裝位于底層。垂直布局可提高原料和產品的傳輸效率,并防止原料在管道中出現沉積。
在生產流程中,朗盛自始便選擇環保工藝,比如皮革化學品生產流程中的洗釜水從前是作為廢水被排放掉,而朗盛(無錫)工廠從德國引進的噴槍可將加熱后的熱水以90公斤的壓力在釜中進行360度旋轉沖洗,清潔12立方米的反應釜一次僅需使用150公斤的清水,使用傳統方法則會產生十幾噸廢水。由于減少了用水量,清洗產生的“廢水”中化學品濃度很高,這些溶液被收集起來存儲在包裝桶中并分門別類進行標記,用作下一批同類產品的生產原料。無錫的這一創新方法令皮革化學品生產廠實現了廢水“零排放”,甚至比朗盛在德國的工廠領先頗多。
在一些不可缺少的化學原材料中,如某些溶劑和甲醛的大量揮發會產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質。朗盛除了執行嚴格的環保流程和標準之外,還設法降低溶劑使用量,開發水性產品系統,向客戶提供多品種的水性聚氨酯產品和全套應用配方、工藝,確保客戶同樣達到環保要求;朗盛的研發部門還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索,成功推出了國際上獨一無二的無甲醛氨基樹脂鞣劑,實現了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均無甲醛。
毋庸諱言,朗盛(無錫)在環保方面的先進工藝與理念,與其德國出身不無關系。當1990年代中期拜耳化工業務(朗盛前身)開始進入中國時,企業的環保和社會責任理念在中國企業界中尚“處于啟蒙階段”。但朗盛并未因此降低其中國工廠的環保標準。在環保與安全生產方面,朗盛在華的所有工廠,包括位于青島、上海、濰坊等地的工廠,都采用德國、歐盟和中國標準三者中的最高者。朗盛在全球生產基地都設有專職的HSEQ經理,負責監督HSEQ的執行并完善各項操作程序,與當地政府和環保安監組織保持溝通。
今天,朗盛這樣的德國企業還以生產節能和環保的創新性產品作為自己的“生意”,比如基于納米技術的特殊用途橡膠(用于制造節能型輪胎)、除去水中有害物質的吸收劑、不含重金屬的染料產品、幫助減輕汽車重量的高性能工程塑料等。朗盛與歐盟合作完成的LARA(笑氣減排設備)項目,到2012年可為德國減少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高達80%。
“安全、環保和健康在我們看來,都不是消耗性而是增值性的,最佳經濟效益也只能這樣才能做出來。”
記者在朗盛(無錫)的生產廠房里看到,所有原料和成品都被整齊包裝好,置于專門的容器,儲存在事先劃定的區域,危險品帶有明確的警告標識和操作規范,各類監測空氣成分或容器壓力的自動報警裝置隨處可見。此外,這家公司識別環境因素和危險因素300多個,為此制定的緊急預案有18個。無論是朗盛位于青島和無錫的研發中心還是生產區,一道道“消防門”總是“層出不窮”,一旦發生火災,疏散通道又近在咫尺,德國進口的逃生呼吸面罩隨手可取。在廠區里,車輛與行人有專屬行進路線和停留區域,防靜電并帶鋼包頭的工作鞋和防靜電、可迅速脫掉的工作服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管理學上有著名的“X-Y”理論,即假定人性為善或為惡的管理方法,朗盛(無錫)是這一理論的無意識實踐者。比如,朗盛(無錫)的生產車間非常干凈,地上看不到任何散落或隨便堆放的雜物,對于一家化工廠來說這一舉三得:物盡其用節約成本;防止易燃物散落;防止化學物品造成污染。用胡東祺的話來說,“這些東西扔了有毒,利用起來都是‘寶貝’”。車間的地面為何一定不能看到垃圾和雜物呢?胡東祺的解釋是:“一個很干凈的環境里出現臟東西會給人造成心理壓力,因為你破壞了它會覺得內疚,這是用群體的壓力來使每一個員工形成一種行為模式。”
在利用人們自動向善的一面時,胡東祺給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名老師,“充其量是一名校長”,他的任務是營造一個“家”一樣的平臺,充分的授權,讓員工能夠施展他們的才能。
胡東祺介紹說,“我們幾乎所有環保、安全生產方面的創意都是一線員工靈機一動想出來的,我不可能想得那么實用。”
“環保與安全都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所有的工藝改進、流程創新和資源節約,最后都會產生經濟效益。”胡東祺認為,國內的社會評價體系不利于一線工人持續性改善工藝,他說:“人人都想當官賺大錢,但我們需要的是聰明能干的一線工人,而不是坐在科室里指手畫腳的人。所以,我們一直用心善待每一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