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百年來,現代工業體系以超乎想象的能力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然而人類在恣意享受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驀然發覺現代工業的無序膨脹已經給自身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保護共同的家園已然成為全人類的歷史使命。現代金融服務業作為當今世界資源配置的主要力量,也必將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近些年來,環境倫理逐漸成為西方金融機構在投資決策時重點考慮的內容,它們主動關注環境問題,紛紛設立可持續發展部門,并主動向社會各界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
中國作為迅速崛起的大國,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問題。多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引導和推動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但以推動GDP增長為目標的發展模式和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使得環境治理問題難以破冰。
低碳經濟悄然來臨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日益受到各國關注,并正逐步成為全球共識。而在最關注環境問題的歐洲,發展低碳經濟被認為是解決氣候和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2005年2月16日,旨在通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它對主要工業化國家規定了溫室氣體排放指標,并且這些排放指標可以進行交易,這無疑刺激了節能、低污染技術和碳金融的發展。
由于二氧化碳是最普遍的溫室氣體,《京都議定書》規定將其他五種溫室氣體根據不同的全球變暖潛能換算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催生出了一個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交易標的的市場,國際上稱之為“碳市場”。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自2004年起,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規模從最初的不到10億美元爆炸性增長至2007年的600億美元,交易量也由最初的1000萬噸迅速攀升至27億噸。其中,歐盟的排放額度2007年全年的交易量超過了20億噸等價二氧化碳,交易金額達到了500億美元。
隨著碳市場的愈發成熟,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其中,并創造出一種新的金融模式——“碳金融”。在中國,“碳金融”更多是指依托清潔發展機制(CDM)的金融活動。中國是全球CDM市場的最大供給方,2006年的額度在全球CDM額度的一級市場交易中占比54%,2007年更迅速上升至73%,而中國項目未來潛在的2012年前的CDM供應額度(即已經等待審批認證的)至少是未來潛在供應量的50%以上,可以說,核證減排量(CER)已成為新型的國際貿易產品。所謂核證減排量,指聯合國執行理事會向實施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企業頒發的,經過指定經營實體(DOE)核查證實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只有聯合國向企業頒發了CER證書之后,減排指標CER才能在國際碳市場上交易。
碳交易的興旺表明,環境問題特別是氣候變化問題絕不只是單純的遵守一套環境保護法律規則或者承擔環保成本的問題,對于那些就氣候變化、水短缺、空氣污染和其他問題做出快速反應的企業而言,節能環保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有關資料顯示,中國若要達到“十一五”期間單位能耗降低20%的目標,約需4500到6000億元的投資。而在國家4萬億的投資計劃中, 2100億將投放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的領域,另有3700億投向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領域,兩者合計占總投資的15%。“十一五”期間中國政府環保資金投入約為13750億元,相關環保產業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長速度。尤其從2008年開始,環保支出科目將被正式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可以預見,節能減排、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必將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著力點。
低碳經濟已是大勢所趨,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符合國家宏觀發展戰略,能夠有效實踐科學發展,緩解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中國企業從認識到接受低碳經濟,從自發到自覺地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然而,一些先知先覺的金融機構已經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綠色機遇。
綠色機遇,在探索中發現
在梳理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歷程時,一個小小的插曲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綠色銀行創新獎”。據悉,這是綠色流域、自然之友、全球環境研究所等8個民間環保組織,為鼓勵銀行推動綠色創新而設立的獎項,他們不同尋常地將這一殊榮頒給了興業銀行。為何一向挑剔的NGO會主動伸出橄欖枝?興業銀行和相控科技的“聯姻”故事,或許可以幫助人們答疑解惑。
深圳相控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民營專業能源管理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擁有先進的3R垃圾循環處理技術,適用于垃圾填埋場的發電與后期環境綜合治理。由于企業自有資金不足,其梅州二期垃圾填埋場項目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求銀行的融資支持,無奈與多家銀行的接洽均告失敗。“在和興業銀行合作之前,我們也與其他銀行有過接觸,但剛開始的時候,有些銀行對CDM項目可能不夠了解,仍然按照傳統業務的流程來做,這個事情就比較難辦。我們的優勢是未來成長趨勢,但我們缺乏足額的抵押和擔保。”相控科技副總經理李文慧表示。
了解到興業銀行正在推行能效融資項目,身處困境中的相控科技抱著嘗試的心理找到了興業銀行。很快,興業銀行的信貸人員便來到了相控科技進行實地考察。
調研的情況卻讓興業銀行的工作人員犯了難,正如公司所言,相控科技是家典型的“輕資產”型公司,成立時間短,資產規模小,經營收入少,資產負債率高,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更主要的是,相控公司梅州一期垃圾填埋場項目的碳減排交易合同雖已核證完畢,但仍處于聯合國公示確認階段,公司尚未收到買方奧地利政府支付的款項。此外,相控科技需要每年對碳減排交易合同核證一次,也就是說每年只能實現一次交易收入,在還款時間上很難匹配。由于國內從事此類新能源業務領域的企業尚不多,信貸風險之大可想而知。
經過深入了解,反復溝通,審慎權衡,興業銀行最終認定相控科技從事的項目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是典型的節能減排項目,具有成長快、現金流好等特點,將產生顯著的社會效應和良好的經濟效益,這與興業一直倡導推動的綠色金融理念完全契合。
真正實施信貸支持的過程既不乏艱難的挑戰,又充滿獨特的創新。根據相控科技的現金流特征,興業銀行創新性地設計了貸還款模式。一方面,銀行對梅州垃圾填埋場沼氣產氣量曲線模型進行了推算,結果顯示,未來3年梅州垃圾填埋場均處于產氣量的上升期,這就意味著公司在貸款期間的核證減排量(CER)將只會不斷增多,不會減少。另一方面,由于交易的買方是奧地利政府,監督機構是聯合國,違約將涉及政府信用問題,且奧地利迫切存在減排義務壓力,因此出現交易款項支付的信用風險可能性極小。上述兩方面確保了CER交易收入的穩定。此外,國家《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可再生能源發出的電力,政府必須以優惠的價格優先收購上網。在確信相控科技未來收益預期可觀后,興業銀行根據其現金流特點確定了按月付息、逐年還本金的還貸方式,一筆三年期總額750萬元的貸款就此促成,該項目的實施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碳約16萬噸。
梅州垃圾填埋場項目的順利融資,有效推動了相控其他項目的發展。如今,相控科技已在國內七八個城市擁有十幾個項目,成為國內從事減少碳排放新能源企業的先鋒之一。
對于興業銀行來說,這是一次具有開創性的嘗試。通過項目創新操作,興業成功探索出以CER收入作為還款來源的碳金融模式,為今后持續推動節能減排項目信貸積累了寶貴經驗。可以說,興業銀行的碳金融模式是在綠色金融理念指導下創新信貸流程和風險管理的結果,充分彰顯了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與實踐,即“寓義于利”——在提供產品和服務中履行銀行的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
介紹節能減排項目貸款時,興業銀行深圳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金佳霖女士對記者表示,興業銀行節能減排項目貸款并不只向某些特定行業開放,只要具有節能降耗的預期效果,企業就有機會向興業銀行申請到該項貸款。除了相控的CER減排融資模式,興業銀行還先后開發并成功運作了其他6種節能減排業務模式,具體包括節能減排企業直接融資模式、EMC(節能服務商)模式、節能減排買方信貸模式、節能減排設備制造商增產信貸模式、融資租賃公司模式和公用事業服務商模式等。
采訪中,金總還和記者說起另外一個故事。有一家規模不大的洗滌企業,默默地經營著在別人看來并不起眼的洗滌業務,但因為采用了新工藝,公司的洗滌成本明顯要比同行低,對洗滌劑和水電等的消耗量也明顯比其他企業要少。由于頗具競爭力,該企業的業務發展蒸蒸日上,攬到了很多業務大單,然而苦于資金短缺借貸無門,無法進一步擴張業務,生產規模嚴重受限。不得已,這家企業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了興業銀行。
針對這種實力偏弱的中小企業,興業銀行“沒有一棍子打死”,而是通過深入企業實際調查和認真研究,敏銳地發現該公司的洗滌業務模式中具有節能減排的特點,完全符合興業銀行所推行的節能減排項目貸款條件,于是一筆上千萬元的節能減排項目貸款就此達成,該公司的發展也因此跨上新臺階。
幾年來的節能減排項目融資實踐證明,在發展可持續金融的戰略方向上,確有文章可做!截至2009年3月末,興業銀行資產總額達10972億元,比年初增長763億元,增幅7.48%;各項貸款總額為5754億元,比年初增長854億元,增長17.18%;不良貸款率僅為0.72%。截至6月末,累計為全國23個省市發放節能減排項目貸款100筆,金額41.15億元。這些項目可實現每年節約標準煤385.2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539.1萬噸。而且,所發放的節能減排項目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為零。從這些業績指標不難看出,支持綠色信貸,做綠色銀行的先行者,不僅沒有讓興業遭受損失,反而有助于取得良好的經營業績,產業發展中的綠色機遇不可小覷。
綠色創新中的義利之辯
由于世界各國、各地區所處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在環境保護的目標及承擔的責任等方面都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因此,如何從國情、行情出發,在發展和環境保護間尋找平衡點?興業銀行的實踐經驗是:“寓義于利”是商業銀行履行環境保護責任的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戰略模式。
銀行“寓義于利”就是將社會責任與銀行自身業務相結合,落實到經營管理的具體環節,并且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尋找商機,探求一種可持續、可發展的企業與社會共贏的商業模式和社會責任實踐模式。它要求銀行遵循市場準則,通過提供卓越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來發揮影響力,支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這樣一種以社會責任為指引的經營管理活動,銀行得以開辟業務“藍海”,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并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認為,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的內涵都可能發生變化。興業銀行倡導‘寓義于利’社會責任觀,其借鑒意義在于將社會責任元素植入銀行的商業行為,使商業銀行在開展業務過程中能成就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興業銀行董事會秘書唐斌認為,“當今時代,企業的競爭環境和競爭規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由單純的市場競爭轉變為內涵更豐富的責任競爭階段。企業奉行寓義于利,能夠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塑造自身競爭優勢,實現企業與社會的雙贏。而這種企業與社會共享價值的創造,也正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要求所在。”
“小荷才露尖尖角”,近年來,興業銀行秉承“寓義于利”理念,積極開展可持續金融創新,從經營理念、組織架構、業務模式、金融工具、報告制度等方面入手,逐步構建完善的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從開展能效融資項目到成為國內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已經樹立起國內“綠色銀行先行者”的標桿地位。
在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要求日益迫切的今天,興業的綠色創新價值究竟在什么地方?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和推廣中心主任于曉剛的一番話,或許能讓人們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他認為,“興業的做法也給其他銀行一顆定心丸,有些項目別人原本以為不賺錢,但是金融危機以后,那些不賺錢的現在反而是賺錢的;而過去那些看似很賺錢的項目,現在有些處于嚴重虧損狀態。”這番樸實的話表明,落實綠色金融理念的過程往往伴隨大量金融創新機會,這或許正是未來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重要基點。
赤道原則能否撬動綠色杠桿?
2007年7月,原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項目進行信貸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盲目擴張。然而遺憾的是,這項政策的落實情況不盡如人意。
2008年2月,前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坦言,綠色信貸大規模推進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礙。他認為,造成綠色信貸未達預期的主要原因在于:綠色信貸由于處于起步階段,還面臨著認識、基礎和信息等多重制約;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由于得到一些地方的政策保護,還有利可圖,有些甚至是短期的暴利行業,因而很難大幅度削減信貸規模,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付出全局性的艱苦努力。
潘岳為此建議,我國環保領域應充分借鑒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環保信貸準則——赤道原則及其主要行業的環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制定出適合國情的綠色信貸指導目錄、污染行業信貸指南,既引導銀行投資環境友好的產業和項目,又限制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項目的信貸。此外,還要研究劃分企業環境違法和環境風險等級,更好地為銀行評貸審貸提供支持。
應該說,綠色信貸與赤道原則所倡導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理念是一致的,綠色信貸是我國環保政策與金融政策相結合的起步,赤道原則是在綠色信貸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于曉剛認為,赤道原則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第一次把項目融資中模糊的環境和社會標準明確化、具體化,為銀行評估和管理環境與社會風險提供了一個操作指南。
興業銀行認為,“赤道原則”就是教銀行主動地幫助客戶解決這些問題,同時,讓項目真正地可持續發展,兼顧銀行的盈利與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即把握機會促使項目按照對社會負責的方式發展。在銀行業實現轉型要求日益迫切的今天,這或許就是我們有理由相信赤道銀行在中國有廣闊發展空間的原因之一。
那么,赤道原則在國內推廣的空間有多大?有專家認為,受制于產業結構問題,未來綠色信貸普遍推行后,中國產業結構將出現顯著的變化,即“兩高一資”行業項目將得到明顯的遏制,在信貸項目中不會居于主要地位,但中性的項目可能會占主導,即對生態和人居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但又屬于可控范圍的項目。赤道原則因為要求比較嚴格,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特征下,一時難以成為主流,但它預示著未來發展的方向,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
目前國際上采納赤道原則的都是知名大銀行,為何國內大銀行缺乏這樣的積極性呢?于曉剛認為,“這里面可能存在實際的經濟利益問題,也可能有些銀行認為雖然赤道原則是個好東西,但是需要等到我有能力的時候才會公布這個政策,所以你要給我時間,讓我有所準備,讓我來培訓員工。但是國際上的銀行一般不給自己留后路,我覺得這個好我就去做,有這種迫切的需要我就采納和實施它。這樣就造成一種滯后,就是很多銀行覺得自己現在沒有這種能力,現在不愿意采納,將來有機會和需要的時候采納。”
在興業銀行獨立董事王國剛看來,赤道原則在國內普遍推廣,還需要制度體系和外部環境的完善工作。最重要的是制度,其次需要政府的支持,因為有大量的節能減排需要政府給予財政支持,所以從這方面而言,它不只是銀行的責任,政府同時還要加強支持力度;在市場上,需要存在有利于推動赤道原則、有利于推動綠色金融的產品以滿足各方需求,這需要銀行做持續的探索。
誠然,國內銀行業在采納赤道原則中會遇到許多困難,這是新生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隨著制度環境和外部機制的逐步完善,這一問題終歸會得到解決。目前,國內一些商業銀行開始向興業銀行“取經”,興業采納赤道原則的示范作用開始逐漸顯現。
2008年年底至今年二季度,國家四萬億資金對“鐵公基”的投入,很大部分是中長期項目。在興業看來,按照赤道原則去管好項目,匹配資金增強流動性,能有效提升項目價值,從而化解銀行資產質量面臨的挑戰。
對于興業這樣的“赤道銀行”,更多的潛在商業機會還在于:目前中國市場上體量很大的許多項目融資,都由花旗等國際上大的“赤道銀行”牽頭在做,在接受NGO監督的情形下,若眼下需要在國內找“赤道銀行”作為合作伙伴,一定是興業銀行;同時,按照“赤道原則”管理的項目在資產證券化、轉讓或者分銷時,其評級往往能增加,更便于國際推介。有理由相信,赤道原則的引入和實施將給中國銀行業帶來更強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空間。
作為國內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仍需在可持續金融之路上篳路藍縷地開拓前行。一時的孤獨也許在所難免,我們期盼在興業銀行的帶動下,中國銀行業的可持續金融之路會越走越寬。
資料鏈接:
碳金融
碳金融,就是指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金融活動,如直接投融資、碳交易中介服務、碳指標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銀行貸款等。最初金融機構僅擔任企業碳交易中介機構,后來逐漸直接參與碳排放配額交易、開發設計碳金融零售產品、創新碳金融衍生產品,此外,金融機構還以直接投資方式參與碳市場。
NGO
NGO,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詞的縮寫,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統下,不被視為政府部門的協會、社團、基金會、慈善信托、非營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 NGO在中國有兩種:一種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較長的歷史和“半官方”的特色;另一種多由民間人士自發成立。目前全國稍具知名度的民間自發公益類NGO大約在300家左右。中國NGO主要集中在環保領域、婦女領域、扶貧領域,如北京的“自然之友”、“地球村”、“綠家園志愿者”,天津的“綠色之友”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