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裘婉萍 鄧瑞
改革調整、重組整合不僅伴隨重慶機電集團走過了從脫困到跨越發展之路, 并且已經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2008年6月13日,股票代碼為HK2722的“重慶機電”在香港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上市,重慶直轄近10年來的首家境外上市公司誕生了。這一天,標志著重慶機電集團重組整合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標志著重慶國有工業企業進入了國際資本市場,實現了從資產經營向資產與資本經營相結合的真正轉型。
重慶機電集團8年奮力拼搏歷程表明,正是通過不斷地調整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從調整中發展,到發展中調整”,才能使企業在不斷的變革中走出一條艱辛的脫困發展之路。
重組整合成就集團實現跨越
政府職能調整,催生整合型企業。2000年,國家深化政府職能改革,實行政企分開,經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原機械局、電子局、冶金局撤局合并,整合當時重慶市大部分國有機電企業,組建了大型國有企業——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旨在通過資源整合組建大集團,以振興重慶的裝備制造業。
然而,成立之初的機電集團并不是優良資源有機整合的優勢企業,而是由眾多虧損企業疊加而成的劣勢集體。集團所屬63戶企業共計虧損5.1億元,虧損面高達68%,虧損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多達19戶,資產負債率達到127%,許多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一半以上的企業拖欠職工工資、醫療費、集資款、養老金、失業保險等。由于長期困難,企業各種矛盾突出,包袱沉重,幾乎難以為繼。
面對這樣一個先天不足的企業,集團領導集體“不拋棄,不放棄”,在認真分析集團優劣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在調整中尋求發展”的思路,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重組,對企業體制、機制、債務、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及企業文化等進行整合,使集團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
積極引資重組,推進體制結構優化。體制的束縛是長期困擾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打破這一瓶頸,集團從加快投資主體多元化、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方面入手,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改革重組。
集團成立之初,所屬企業幾乎都是國有獨資企業,這種一股獨大的體制結構,既不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也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為了打破這種格局,集團提出了“先打扮,后嫁娶”的招商引資工作思路,積極尋求與國內外先進企業的合資合作,采取策劃包裝招商引資項目、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組織企業參與各類經貿及引資項目對接活動、以及走出去開展招商引資等,先后與30余戶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引資重組、合資合作。通過引入資金、技術等資源,對數十戶企業實施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股份制、公司制改造,使混合所有制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引資重組不僅引入了外部優質資源,實現了體制結構的優化;同時,在企業建立起了高效、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為企業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體制基礎。
實施減幅縮鏈,促進優良資源集中。管理幅度過大,直接影響集團對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及企業的執行力,同時,也因企業各自為陣造成資源浪費。為解決這一問題,集團按照“三退出,三合并,一提升”的工作思路,對所屬193戶二三級以下企業進行了減幅縮鏈整合重組。通過國有股從發展前景不明顯的企業退出,部分獨資企業清盤注銷退出,部分劣勢、無發展前景的企業破產退出;合并相關產業和工藝的企業,合并相同管理模式的企業,參股企業合并到普惠公司;提升部分骨干企業管理層次等措施,共減少二層次企業39戶、三層次以下企業43戶,提升管理層次3戶。實現了突出主業、清析資產紐帶、精干管理結構的目標,為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資本向優秀企業家集中、資金向優勢產品集中創造了條件。
整合處置債務,優化企業資產質量。為促進劣勢企業退出,集團從成立之初就開始對部分無發展前景、已經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產退出。減少劣勢企業6戶,減少負債26.58億元,使集團資源得到優化。
為了盡快卸掉沉重的債務負擔,使企業輕裝上陣,集團充分利用市國資委打包處置不良資產的利好政策,通過豁免、打折等方式,用5.9億元,處置了26戶企業25億元的債務,成為全市通過打包處置債務最多的集團;用1.9億元打折處置了12戶企業在資產管理公司的9.06億元債務;對5戶企業實施債轉股3.4億元;幫助3戶企業用6 600萬元回購3.4億元債務;爭取豁免1995年以前在技改公司的借款3 800萬元;核銷歷年破產企業在財政的專項借款3 081萬元。同時,集團加大融資力度,加強資本運作,通過為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直接融資、土地置換、變更土地屬性獲取出讓金轉贈國家資本金等,調整了債務結構,提高了資產質量。到2006年,集團資產負債率下降到67.8%,資產質量得到極大優化。
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五大支柱產業。針對集團產業結構分散、主業不集中、不突出的特點,為了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核心競爭力,集團以項目為支撐,狠抓產業結構整合調整,努力做大做強優勢產業。通過爭取國家和市政府資金支持、自籌資金等,加大對優勢產業的投入,先后通過國債項目、國家級技術創新項目、重大裝備技術創新項目、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和市新興工業化項目等,總計投入資金達23.78億元,增強了優勢企業發展后勁。與此同時,集團加大資源重組整合力度,按照同行業、同工藝資源集中原則,實施相關企業集中整合,形成合理的產業鏈,先后組建了通用集團、機床工具集團等二級集團。加大集團內部優勢企業整合兼并劣勢企業,利用優勢企業良好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將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十一五”期間的重點工作,2005年,集團將企業形成“重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工電器、通用環保、機床工具、軍工電子信息”五大支柱產業納入規劃,并明確了優勢企業產業發展的戰略投資、步驟、措施等。至此,大集團、大產業結構的格局基本形成。
調整產業布局,推進工業園區建設。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集約化、企業集群化,加快推進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鏈形成,集團提出了“舊貌換新顏”的工業園區建設思路,并成立“重慶普惠機電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專門負責園區建設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形成了以北部新區和空港工業園區為區域的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以南岸茶園工業園和長江工業園為區域的通用環保和機床工具產業集群;以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合理布局在其他工業園的單項產業集群。工業園區的建設,形成了集團招商引資的共享平臺、自主創新的前沿陣地、創新創業的戰略高地、創新產品的集聚地,為機電集團轉變經營方式、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實現了“大基地帶動大投資,大投資帶動大發展,大發展產生高效益,高效益營造大氛圍”的目標。
企業文化整合,打造競爭軟實力。由于集團由4個不同行業、100多戶企業組合形成,不同的行業特質、不同的歷史沿革使企業保留了原有的文化。為了在物質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實現精神資源的整合,集團在企業文化整合上作了大量工作。通過對集團大部分企業的調研走訪,經過多次研討,幾易其稿,提煉出集團核心價值觀和各種理念,對集團理念識別系統和形象識別系統進行了統一規范,形成了集團企業文化MI和VI手冊。新的理念和形象識別系統,既傳承了集團和企業的優秀文化,又結合集團整體發展戰略賦予了新的內涵,體現了集團整體價值觀和外部形象特色,成為引領集團下一步發展的思想綱領和精神動力以及對外塑形的良好載體,大大提升了集團的軟實力。
改革重組帶來的體制、機制轉變,使集團煥發出勃勃生機,經濟指標連年攀升。2005年,經濟指標10個翻番,實現了第一次跨越;2007年,集團主營業務收入跨過200億元大關,完成208億元,成為重慶市屬國有企業中為數不多的200億元級企業。集團連續兩年以優異的業績躋身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制造業500強,完成了高起點上的第二次跨越。
整合上市促進集團轉型提升
如果說在前一階段的整合中發展是為更大發展打牢體制、機制及經濟基礎的話,那么,策劃重慶機電在香港實現H股成功上市,則促進了集團脫胎換骨的根本轉型,開啟了集團走入國際資本市場的大門。
為了符合上市要求,又一次艱苦復雜的重組整合在機電集團全面展開,通過近一年的艱辛工作,按照4個程序完成了重組。首先,回購機電集團間接擁有的三層次及以下公司的股權;其次,發起人股東以現金出資,注冊成立重慶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第三,發起人中國華融資產向重慶機電注入所持的重慶通用工業股權,重慶機電集團將直接擁有的14戶企業的股權注入重慶機電;最后,重慶機電收購重慶康明斯、綦江齒輪和重慶通用工業股權。
這樣,經過改制重組,一個擁有機電集團80%優良資產、涵蓋商用車零部件、電力設備、通用機械、機床工具四大主營業務、下轄43戶企業的重慶機電于2007年7月27日順利誕生。
自2006年6月上市籌備工作開始,通過近兩年的努力,重慶機電終于在2008年6月13日,進入香港資本市場,這是重慶市在耗時近兩年時間所推進的大型國企整體上市中誕生的第一樁成功案例。重慶機電的上市,是重慶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成功運用,實現了重慶直轄10年來國有企業與國際資本市場成功對接,標志著國企改革的“重慶道路”進入了新的時代。
體制的轉型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截至2008年,機電集團資產總額達到220億元,是2004年的2.4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0億元,是2004年的4.8倍;利潤總額17億元,是2004年的17倍;4戶企業躋身重慶工業企業50強,10戶企業成為重慶市重點增長工業企業。目前,集團擁有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以上的企業16戶,其中5億元以上企業6戶,10億元以上企業5戶;擁有國家級名牌產品1個、市級名牌產品51個、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3戶。產業布局進展順利,集團在工業園區征地達4 921畝,投資總額150億元,建筑面積139萬平方米,達產后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0億元。2008年底,集團中已有21戶企業搬遷或擬搬遷入園,現入住企業已達19戶。集團競爭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