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人類社會從未像今天這樣休戚與共——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討如何通過國際協作解決全球共同面對的金融危機和氣候危機。全球經濟一體化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和環境生態,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孤立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與金融危機相比,應對氣候危機需要更強大的國際協議和更深的合作智慧,因此,2009年12月將于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毫無疑問成為了本年度最受矚目的國際會議之一。
與以往不同,關注這個氣候大會已不再限于政府機構和非營利組織。對商業機構來說,環保、綠色消費以及節能減排同時也是一個風險和機會并存的市場。今天,眾多企業已經把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納入整體發展戰略,探求可持續商業模式。商業銀行作為特殊的公眾企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資源配置的樞紐,銀行的行業特性要求其對環境和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而在商業銀行群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采納了赤道原則,把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管理納入日常經營管理和業務流程的“赤道銀行”。作為中國唯一一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也因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和社會責任有機統一的不懈努力,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
認識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形成于2003年6月,是由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參照國際金融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政策與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業基準,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一,也是國際金融機構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之一。
根據現行的自2006年7月1日開始執行的新文本,赤道原則適用于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新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舊項目擴容與更新現有設備有關的項目融資,以及項目融資財務咨詢服務等金融行為。赤道原則要求金融機構將這些融資項目,按照潛在的環境社會風險和影響程度分為高(A)、中(B)、低(C)三類,銀行要結合項目分類審查其環境和社會風險,在借款合同中嵌入承諾性條款,聘請獨立外部專家審查項目的社會和環境評估報告、行動計劃以及磋商披露的記錄等資料,對項目建設和運營實施持續監管,并定期披露銀行在赤道原則方面的實施情況。
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球已有包括匯豐銀行、花旗銀行、巴克萊銀行、瑞穗實業銀行以及興業銀行在內,共計69家金融機構宣布采納赤道原則,其中絕大多數是各國金融行業的領先機構,其項目融資額約占全球項目融資總額的80%以上。
對金融機構而言,赤道原則是對其履行社會責任具有內在和外在約束力的行為準則。內在約束指金融機構接受赤道原則是出于企業倫理、法律和經濟上考慮的一種社會責任的自愿承擔,表現為銀行對達到一定規模的項目融資給予仔細慎重的審查并分級,評估該項目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要求項目制定行動計劃、建立申訴機制、建立社會和環境管理體系等;外在約束主要表現為銀行要通過聘請社會或環境專家進行獨立審查、定期報告和對外信息披露等方式接受社會公眾和投資者的監督。盡管赤道原則不是正式的國際公約或具有法律效應的文件,但正是通過這種內外約束力來影響銀行的內控管理和信貸機制,從資金源頭上制約企業對社會、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體現了金融機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赤道原則確立了國際項目融資的環境與社會的最低行業標準,使得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有了量化指標。
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本質在于平衡并構建和諧的多元利益主體關系,即在強調股東利益的同時,更加注重其公眾屬性和社會責任。赤道原則要求金融機構在項目融資中審慎考慮環境和社會風險,強調環境、社會與企業發展和諧統一,推動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目標從早期的“股東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慮多元利益主體訴求”的新階段發展。某種程度上,“赤道銀行”已經成為推動商業銀行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理念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的領跑者。
赤道原則走進中國
興業銀行是中國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采納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從歷史和規模來看,與國際上那些聲名赫赫的“赤道銀行”相比顯得年輕,有些單薄,但這并不妨礙興業銀行成為中國最具戰略眼光的銀行。
回憶起三年前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首次聽說“赤道原則”這個詞時的情形,興業銀行董事會秘書唐斌先生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IFC)剛剛啟動能效融資項目合作,開始涉足可持續金融領域。唐斌好奇地向IFC的官員詢問了“赤道原則”為何以赤道冠名?誰也沒想到,這個不經意的“好奇”竟觸發了其領導的董事會辦公室長達兩年多的對赤道原則課題的研究和對興業銀行采納赤道原則的論證,并最終推動董事會于2008年6月全票通過關于采納赤道原則的議案。應該說,初識赤道原則,興業銀行就敏感地意識到,赤道原則可以成為推動銀行謀求長遠發展戰略和提升銀行治理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與以往單純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營運思路和模式不同,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的想法是:要從戰略高度出發,把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金融作為現代銀行的核心理念與價值導向,充分考慮多元利益主體的訴求,有效平衡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的矛盾;尤為關鍵的是,需要建立一套與戰略思想和治理理念相配套的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
這些重要思想與赤道原則的宗旨不謀而合。從能效融資到成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這兩年極不尋常,我們完成了重大發展戰略和公司治理理念的轉型。”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深有體會。
早在2006年5月,興業銀行就聯合IFC在國內首創推出能效融資項目,將雙方的市場化融資優勢、公共事業服務優勢和風險管理優勢等融合,結合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方面的融資需求特點,創造性地引入風險分擔機制,為51個節能減排項目提供了逾12億元人民幣的貸款,每年可減少約400多萬噸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
該期項目的成功推廣讓興業銀行在2007年6月獲得由英國《金融時報》和IFC聯合頒發的“可持續交易銀獎”,成為當時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金融機構。
當年10月24日,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應邀出席墨爾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全球圓桌會議,正式簽署了《金融機構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此舉代表興業銀行正式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UNEP FI),進一步表達了興業銀行關注環境、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決心和信心。隨后的11月27日,李仁杰行長借會晤時任IFC環境與社會發展局局長瑞秋・凱特(Rachel Kyte)女士以及東亞太平洋局局長任康德(Richard Ranken)先生之際,再次重申了興業銀行致力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金融的原則立場。
2007年12月14日,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在廣州會晤專程前來參加興業銀行和IFC共同舉辦的“能效融資項目圓桌會議”的世界銀行行長佐力克(Zoellick)先生,雙方就節能減排、綠色信貸對中國的重大意義以及中國銀行業采納赤道原則等展開高層對話。這次對話及所產生的成果,被美譽為中美第五次戰略經濟對話合作交流的一個成果。
2008年是興業銀行可持續戰略轉型的關鍵一年。
這年2月,興業銀行又與IFC就節能減排項目簽訂了第二期合作協議。本期合作共提供節能減排項目貸款人民幣約15億元,預計每年可減排超過500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于關閉10座100兆瓦的火力發電站。4月,高建平董事長在股東大會上提出了公司治理理念的總體戰略目標,即“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對銀行社會責任與自身可持續發展間關系的認識,積極探索以多種方式推動銀行踐行社會責任,構建人與自然、環境、社會和諧共處的良好關系”。
2008年10月31日,興業銀行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正式宣布承諾采納赤道原則,由此成為中國首家、全球第63家承諾采納赤道原則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今年3月,董事會秘書唐斌應邀赴越南出席“管理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并做“以金融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主題演講。演講獲得與會銀行同業的廣泛好評和強烈反響,IFC中蒙區首席代表葉麥克先生評價稱,“他的發言充分展示了興業在成為中國領先的綠色銀行的道路上敢為人先的精神和所取得的進步”。這次研討會的成果之一是,越南政府和銀行業決定組團來中國考察,進一步學習中國綠色信貸和興業銀行的成功經驗。
今年6月4日,由英國《金融時報》和IFC聯合舉辦的2009年度“可持續銀行獎”在倫敦隆重揭曉,興業銀行憑借其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先行探索與成就,獲得“年度全球可持續銀行獎”和“年度亞洲可持續銀行獎”兩項提名,并最終榮獲“年度亞洲可持續銀行獎”冠軍,成為我國目前唯一獲此殊榮的金融機構,同時也成為國內唯一一家連續三年榮獲“可持續銀行獎”提名,并兩度獲獎的金融機構。興業銀行副行長康玉坤感言,“采納赤道原則,完善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體系是興業銀行出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考慮,從堅持審慎原則、保障資本質量的角度出發而實行的一項重要舉措。興業銀行雖然是一家相對較為年輕的銀行,但我們深刻地意識到只有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未來更為長遠的發展”。
啟航仍需完美落地
“在中國首家對外承諾采納赤道原則,對興業銀行而言,不是沒有壓力。壓力往往也是動力,興業銀行首先要改變自己。”高建平董事長指出。改變首先從構建制度體系和管理流程開始,換言之,落地赤道原則的實質也就是本土化的過程。
首先在組織結構層面,構建相應的組織框架,形成有效的分工配合機制,將所有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管理和業務部門都納入該體系。其中,董事會負責決定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戰略、發展方向和計劃;高級管理層根據董事會授權及要求,統籌負責環境與社會政策制定,并負責審批環境與社會相關目標、指標和方案;信用業務相關部門依據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政策等相關規范,具體履行環境與社會責任。同時,成立赤道原則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赤道原則工作的統一領導。
其次在制度建設層面,制定《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政策》,為實施赤道原則提供政策指引。全面梳理項目融資制度體系,包括建立項目風險分類標準、篩選赤道原則試行行業、制定試行行業實施細則、制定盡職管理指引、建立專家評審機制、完善項目名單制管理等,并緊密保持同監管機構、國內同業、赤道原則金融機構、非政府組織(NGO)等行外機構的工作聯系與經驗交流。
再者是在信貸流程操作層面,提高流程合規性與可操作性,包括對適用赤道原則的項目融資增加環境與社會風險審查環節,加強貸后監測的有效性以控制風險,將適用赤道原則的項目融資貸后環境與社會風險監測情況納入風險提示,并依此酌情調整項目信用業務風險分類和借款人信用評級等。
經過此番全方位改造,興業銀行還需要通過報告制度,披露赤道原則相關實施情況,接受第三方的認證,置身NGO的監督,由此構建出整套實施體系。盡管現在剛起步不久,但興業銀行認為,“上下同欲者勝”,從整個系統的角度考慮科學布局統籌推進,落實可持續金融是切實可行的。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國剛認為,赤道原則強調重視環保,倡導環境、社會和企業的和諧有序發展,這就要求銀行在提供融資服務時,更應當通過風險識別、控制和利率調節來引導資源配置。因此,貫徹落實赤道原則并不獨立于其他產業部門存在,而是跟所有的產業部門連接在一塊的。“董事會多次開會討論赤道原則的落實實施,這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
徒法不足以自行。“赤道原則”涉及10大原則、8個績效標準、63個行業,這套誕生于發達國家后工業化階段的先進舶來品在中國銀行業的落地生根,注定要伴隨著從水土不服到自我革新、初具特色的過程。那么赤道原則本土化的難點在哪里呢?
中國作為第三大經濟體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中期,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仍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國內金融機構接受赤道原則后,較為嚴格的信貸審批條件可能使一些大型項目由于環境和社會因素的評估難以獲得信貸支持,或要求其增加額外成本以消除對環境的影響;而一些具有潛在環境和社會風險的項目仍可能是地方政府稅收和商業銀行盈利的重要來源,大幅度削減信貸規模勢必遭遇相關利益者的抵制。這導致國內金融機構陷于發展或環保的兩難選擇中,甚至可以說這是赤道原則本土化面臨的最大矛盾或風險。因此,第一個難點在于如何取信于客戶,而取信于客戶的前提又是取信于銀行內部團隊本身。
在赤道原則的落地實施部門——興業銀行法律與合規部看來,相比制度合規建設,推進可持續金融理念的認識轉變更是個細活。“要讓客戶接受,那么你首先要讓經營機構接受。”
不少分行行長起初對赤道原則并不理解,因為除了流程、思維模式的改變,部分項目可能因為新的做法直接抹掉盈利點。于是,法律與合規部便邀約部分分行“談發展”。現在商業銀行都傾向于做流貸、短貸,不行就做中長期流貸,但殊不知所有的貸款一出風險將直接侵蝕資本,因此要做精品項目,風險管理能力就需要很強。赤道原則不是限制,是教銀行怎么更好地可持續發展,發展中要管理好風險,它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幫銀行和客戶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銀行還可以把它作為責任營銷手段,又可以當一張王牌。這樣的宣講方式引起了基層的興趣,原來并非如當初所想。
為了加強內部能力建設,興業銀行隨即展開系統培訓,包括針對各崗位開展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內部培訓,并逐步形成長效的培訓機制;針對赤道原則、可持續金融內容出版行內專刊,發表理論研究文章,并編寫指導性讀物,以多種方式開展理念和文化宣傳貫徹。
先進價值觀的深植還需必要的考核激勵。眼下,興業銀行法律與合規部提出增加“赤道銀行”項目營銷費用及其他方面的考核建議,已獲得董事長和管理層的原則同意。該部門認為,興業銀行項目貸款的規模并不大,一年大概幾百個億,如果增加這塊費用,量其實并不是很大,但實際上體現出總行的價值導向。
為推行赤道原則,提升客戶對赤道原則、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的認知度顯得尤為重要,興業銀行專門召集大型客戶展開赤道原則專題研討,普及赤道原則在幫助借款人管理環境和社會風險方面的作用,介紹國內外跨國企業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同時,走訪客戶項目現場,了解項目環境與社會績效情況,普及赤道原則知識,尤其向客戶正確宣傳赤道原則是幫助其提升項目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能力方面的理念、工具與方法。
“最重要的是落實到客戶。”在實踐中,興業銀行認識到不論是中小企業或是大中型國有企業,不論是水泥、煤化工行業,還是純粹的化工原料業,不少企業目前所做的與赤道原則的要求相差并不太遠,只不過沒有系統化。也有客戶不完全理解赤道原則的實質,認為純粹是增加義務。但通過多次接觸,企業逐漸明白,赤道原則能夠幫助其消除涉及污染、生物多樣性、土地拆遷、遺產保護、員工權益等潛在的風險點,讓項目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就企業價值而言,赤道原則是能幫助提升價值的盈利模式,能帶來發展機會。因此,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也并行著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新。比如,在信貸流程的更新上,根據客戶對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的不同偏好,設計不同的環境與社會風險審查流程,由客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做選擇。這樣既符合赤道原則的宗旨,也使赤道原則更有親和度,易于客戶接受。
李仁杰行長指出,從銀行的角度,不管是做客戶,業務轉型,還是公司治理理念提升,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未來這幾年,精品項目貸款的比重將會增加。環境保護部的官員對此評價為“你們是把這個當成事業來做”。
第二個難點也是推進赤道原則面臨的另一個本土化風險。實施赤道原則過程中,除遵守中國社會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和項目許可等要求外,金融機構和借款人主要參照IFC的《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績效標準》和《行業特定環境、健康和安全指南》來開展社會環境風險評估和審核工作,其中不少內容直接引用了歐美的標準。相比之下,國內相關環境社會標準與《績效標準》和《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對于土地征用和拆遷、少數民族、社區規劃、裝備技術標準、勞動安全等問題,國內相關規范缺乏系統性,可能導致企業在開展項目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時無法找到國內規范依據。同時,國內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能力不足,獨立第三方評估機制尚不健全,且其評估能力無法完全覆蓋赤道原則涉及的所有評估范圍,在第三方論證和監督時,容易因適用規范或標準不同而產生歧義。
化解這一難點的興業智慧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國內的法規、文化框架下盡力而為,同時積極建立內外部專家評審機制、尋求第三方評估機構介入并拓展相應資源。根據赤道原則“適當偏離”的原則,興業銀行加強向環保部、IFC及其他赤道銀行的溝通與學習,緊密結合環保部、銀監會、人民銀行的綠色信貸政策,調整內部規范。赤道原則的《指南》對63個行業的環境技術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標準,其中與興業銀行有關的約20多個。在本土化過程中,興業銀行采取的做法是:一方面多途徑、多渠道地尋求與各個行業的國際標準相對應的國內標準,并進行對照比較,發現不少國內指標與赤道原則要求的指標一致,甚至高于赤道原則的指標要求,對于這些指標而言,滿足國內標準顯然就滿足了赤道原則的標準,不存在本土化上的困難,但對于那些與國際標準存在差距的指標要求,如果確實因各種約束條件所限暫時無法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則提出合理解釋;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定性指標,例如對土著居民、人權保護等問題,因為存在理念、文化上的客觀差異,一般更多的還是依照國內法規進行處理。
此外,對于具體項目操作時面臨的標準缺失或不適用,解決之道是,建立銀行內外部環境與社會風險專家評審機制,積極拓展國內外第三方評估機構資源,并根據國情酌情調整評估流程,使之具備可操作性。
在赤道原則推進的過程中,興業銀行積極與政府溝通,及時反饋進展,在協助政府改善投資環境,完成節能減排、環境治理階段目標的同時,獲得政府機構的理解與進一步支持,實現可持續金融發展所需的“適度”、“發展”和“兼顧盈利激勵”政策環境。興業銀行董事會秘書唐斌認為,這其中的“適度”就是根據自身經營情況和實力,采用“適當偏離”的原則,力所能及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發展”就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銀行的不同發展階段下,動態調整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容;兼顧“盈利激勵”就是把履行社會責任與拓展銀行業務和提升服務水平結合起來,在保護環境、減少排放等社會責任活動中,保持一定的盈利激勵,確保銀行履責的內在動力和承受能力。
關于如何開展創新和本土化相結合,高建平董事長進一步指出,在經營理念上要高度重視銀行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突出對利益相關者權益的保護,把爭取商業利益和履行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銀行與企業、社會和環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在管理體系上,建立健全環境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全面定義銀行風險,加強信貸業務的環境社會風險評估,將環境和社會因素納入銀行的日常經營管理和業務流程中;在金融工具上,發展節能減排項目融資,創新開發風險分擔機制,創設多樣化融資安排,積極通過業務和產品創新支持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在報告制度上,自愿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等非財務報告,反映銀行在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方面的業績,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和貢獻。
IFC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拉爾斯・特內爾對中國商業銀行界出現的這一轉變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作為一家主要的中國商業銀行,興業銀行采納‘赤道原則’標志著中國銀行業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興業銀行在嚴峻的宏觀經濟環境下仍然穩步推進‘赤道原則’的工作。從長遠角度而言,這必將為銀行帶來良好的商業效應。”
結語
赤道原則在中國的落地生根還有漫長的路要走。IFC副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拉爾斯・特內爾認為,中國當前正面臨如何應對環境惡化和滿足那些在改革開放與經濟轉型中沒有充分受益的人群需求的巨大挑戰。興業銀行在可持續金融領域的探索和努力讓IFC看到了希望,也引起了國內相關部門和同行的注意。
整個2008年,銀行業相關監管部門各類指引和意見頻出,積極推動了商業銀行建立綠色信貸機制,促進節能減排,落實環保政策,研究采納赤道原則。規模占據國內金融業半壁江山的工行關注綠色信貸久已有之,是國內最早推出綠色信貸的商業銀行,目前正在研究赤道原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示范銀行——建設銀行目前也正積極開展相關準備研究工作,加快信貸政策與赤道原則的接軌,確保貸款項目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方式運轉。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在積極研究采納赤道原則的可行性,在項目融資中充分考慮社會與環境問題,踐行綠色信貸。
“興業銀行和其他實施綠色信貸的銀行相比,有著獨特之處。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金融機構有興趣和愿望來效仿興業銀行,采納更高的環境與社會標準。” IFC中蒙區首席代表葉麥克說。
2008年9月,中信、交行、興業等1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簽署社會責任宣言,莊重承諾將積極主動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各界攜手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為中國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是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首次集體綠色宣言。正如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在會上所闡述的,商業銀行擁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力,因此,應當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興業銀行從能效融資到赤道銀行的實踐,實際上就是通過將社會責任與自身業務結合起來,奉行戰略連接的策略,在銀行的業務拓展和具體經營環節中體現社會責任。從中我們不難相信,中國銀行業正憑借科學發展觀的積極實踐者身份,逐漸改善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促進社會發展,真正成為卓越的企業公民。
資料鏈接:
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的核心部分是原則聲明,列舉了赤道銀行(EPFIs)做出投資決策時需依據的10條特別條款和原則,赤道銀行承諾僅會為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貸款。
第一條規定了項目分類標準,根據項目潛在影響和風險程度將項目進行分為A類,B類或C類;第二條規定對A類和B類項目要進行社會和環境評估并給出評估報告應包含的主要內容;第三條規定適用的社會和環境標準;第四條規定借款人要制定以減輕和監控環境社會風險為內容的行動計劃和環境管理方案;第五條和第六條規定借款人應當建立公開征詢意見和信息披露制度,并建立投訴機制征求當地受影響的利益相關方的意見;第七條規定對A類項目和B類項目(如適用)有關的環境評估報告等文件,應由獨立的社會和環境專家審查;第八條規定借款人必須在融資文件中承諾的事項;第九條規定了獨立監測和報告制度,即貸款期間赤道銀行應聘請或要求借款人聘請獨立的社會和環境專家來核實項目監測信息;第十條規定了赤道銀行報告制度,應至少每年向公眾披露其實施赤道原則的過程和經驗。
責任營銷
責任營銷是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化,它通過對風險控制、環境保護和對利益相關者負責的態度,使銀行獲得令人信服的雙贏或多贏商業機會。包括兩種含義:一是以企業社會責任理念思考市場營銷,尤其是把股東價值導入市場營銷后,可以從公司戰略、利益相關者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審視市場營銷;二是把市場營銷原理、方法和技巧運用于實現公司戰略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前者解決認識問題,屬于社會營銷觀念或營銷倫理學的范疇;后者則是通過對大量商業活動中責任營銷案例的分析、歸納和提煉,形成責任營銷的特定內涵與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