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招搖,一路眩暈,在褒貶不一的爭議中,ITAT度過了膨脹的2007年,隨即又折戟于2008年的上市前夜,更是一頭栽進了2009年的重重迷失中。
□文/本刊記者 魯渝華
模式
歐通國的名氣是伴著金盾的“走紅”而名聲在外的。
傳奇的說法是,1982年3月,20歲的他賣掉了家里唯一值錢的一頭豬,從惠州只身來到深圳創業。幾年過后,當同行們還在為三五塊錢爭得面紅耳赤時,這個頭腦靈活的年輕人已經做起了國際品牌的代理,他先后成為了全國第一家“老人頭皮鞋”、“賓度皮鞋”和“蘋果牌服裝”的代理商。
那是一個大量外資涌入中國,國內品牌意識開始萌芽的階段,歐通國無疑是品牌的先知先覺者。1990年,他親自設計了一個名叫“金盾”的服裝品牌。他還為這個稚嫩的品牌配上了“KINDON”的英文,并設計了一個船形模樣的LOGO,這在當時清一色的“山寨服裝”中獨樹一幟。
而后,他又大膽采用了在當時還比較超前的營銷方式,成立專賣店、招商加盟、斥巨資在中央電視臺打廣告,一系列動作下來,“金盾”威名遠播,一舉成為國內服裝界的一線品牌。當眾多同行尚不知資本市場為何物時,1998年,歐通國已經攜其金盾在香港風光上市。
不過一向順風順水的歐通國卻就此遭遇了滑鐵盧。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金盾上市后不久遭遇信心低谷,股價低到1毛錢,隨后被國際游資惡意收購,歐通國兩手空空地又回到了原點。
歐通國不是一個服輸的人。2000年,他又代理了法國的“幸運”品牌服飾,意圖東山再起。不過,此時的中國市場上,已然涌入了上千個國外品牌。售價昂貴、定位高端的“幸運”生意慘淡,歐通國的“復出”宣告失敗。
其后幾年,歐通國淡出江湖。他有些“看破”的超然,開始信佛,性格中也多了些淡定;另一方面,他蟄伏而堅忍,一直在尋找機會,骨子里更多了股不服輸的狠勁。
他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據稱第三次創業靈感來自于沃爾瑪。2002年,他開始迷上了這個企業。而后,他深入了解,得知這個市值天下第一的公司之所以經營出色,在于有一套獨特的信息系統。在信息系統的支撐下,商品周轉率得到提高,倉庫始終接近零庫存狀態,進銷存等環節也一覽無余。
歐通國決定在他所熟悉的服裝界打造一個“沃爾瑪”。他所理解的這個“沃爾瑪”,要理念超前,有一個強大的信息系統,要保持零庫存的狀態,要有非常好的現金流,有非常大的店面……2002年下半年,他投入巨資,開始請人研發一套適用于服裝賣場的涉及財務、人事、銷售的零售軟件;歐通國為這個即將誕生的品牌取了個洋氣的名字——ITAT。ITAT是International Trademark Agent Trad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為“國際品牌服裝會員店”。
歐通國還為ITAT設計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首先,ITAT找到那些生產過剩、又付不起商場“進場費”的中小型服裝廠,允許對方用ITAT品牌貼牌生產消化庫存,然后產品放在ITAT賣場里銷售,當然,廠家必須先無償鋪貨;同時,ITAT又與擁有大量閑置物業、相對偏僻的地產物業商協商,化零為整,包下原本屬于諸多小商販的大量攤位,物業方免費提供場地,通過銷售額分成的方式獲得收益。而廠家、ITAT、物業方,三方分成的比例為60∶25∶15。
——如此,ITAT在理論上即可實現“零貨款、零租金、零庫存”的經營,這是一套看起來無懈可擊的模式。
神話
為了ITAT,歐通國的確是煞費苦心。
2003年,他斥資收購了法國國際商標集團、歐洲服裝集團兩家公司。這是兩家名頭甚響,注冊地在香港,依靠注冊大量的商標然后賣出獲利的公司。在歐通國的宏大構想中,這200多個自有的商標以后將在ITAT的各個賣場中出現,而上游的廠家只負責貼牌生產。歐通國對品牌有著非常深切的感受,盡管代理的品牌不甚知名,但是他卻要讓ITAT世人皆知。
2004年9月,ITAT在深圳地王大廈小心翼翼地開出了第一家店鋪,當年實現銷售額546萬元。
2005年,歐通國決定在廣東省大規模地拓展,這年,ITAT開店68家,實現銷售額1.79億元。
事實上,據歐通國事后回憶,直到這個時候,ITAT還沒什么盈利。2006年,他在ITAT和供貨商中內部發行了2億股股票集資,每股作價0.16~0.35元不等,募集了4000多萬元資金,雄心勃勃地把店面迅速擴張至了220家。這年,ITAT實現銷售額7.8億元。
到了2006年底,歐通國已然有了足夠的底氣。他幾乎用一種“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將“一個偉大的構想”化為了現實中一個個林立的門店,并在短短兩年內實現數億元的銷售收入。在這個過程中,ITAT無需向地產商支付租金,無需向供應商支付貨款,服裝生產商、地產商、終端運營商幾方聯動,風險共擔。各方皆大歡喜,因為這解決了中小企業過剩的大量庫存、商業地產中大量的閑置門面。
這無疑讓嗅覺靈敏的風投資本家們很感興趣。
唐越便是在這個時候找上門來的。這個長著娃娃臉的海歸青年是e龍網的創始人。2006年2月8日,他將CEO的權杖交給了旗下的職業經理人,而后與美國藍山資本合作成立了藍山投資咨詢公司。三個月后,他手里有了一期募集來的3億美元基金,開始在全世界尋找好的投資項目。
少年得志的唐越在中國風投界有著“拼命三郎”的稱號,他一度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對“古杉生物柴油”、“海虹世康”和“鑫苑置業”等項目的投資。業內人士評論他,決策快、出價高、用力猛,常常與創業者談完三五天后就能拍出上千萬美金。
ITAT無疑是唐越非常中意的投資對象:模式可復制、風險小、規模可無限擴張……更重要的是,這套新穎而又獨一無二的模式還可以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一旦成功上市,風投資本家們獲得的回報將是數以十倍計。2006年11月,在與歐通國長談了兩三次后,藍山資本隨即向ITAT投入了首筆5000萬美元的風投資金。
有了藍山資本打響的第一槍,各路蠢蠢欲動的資本大鱷們再也按捺不住了。其后,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以及數不清的本土基金公司紛紛造訪ITAT,他們幾乎要排隊并且等上大半天才能得到歐通國短暫的接見。各路基金混戰3個月后,2007年3月,藍山資本、摩根斯坦利和CITADEL得以聯合投入7000萬美元,至此,成立兩年的ITAT獲得了風投資本家們共1.2億美元的投入。
在巨額資金的支撐下,此后的ITAT不再是先前那個靠內部集資緊巴過日子的小企業,他們一改先前謹慎和嚴苛的開店作風,開始一目十行甚至有些信馬由韁地瘋狂擴張。
他們推出了一個龐大而又有些眼花繚亂的擴張計劃:2007年內要達到1000家;2009年底要達到2000家。圍繞此計劃計算出的利潤也是驚人:ITAT的年度凈利潤要由2006年的7000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10億元和2008年的30億元!
成立兩年多的ITAT開始一躍成為服裝界乃至中國風投界最為瘋狂的“神話”。
爭議
2007年,ITAT像一條充滿攻擊性的章魚,在一系列“奇跡”和“神話”的光環中四處游弋,瘋狂進攻。
這年,ITAT開始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湖南衛視等數家電視臺大規模地投放廣告。廣告播出密集,輪番轟炸,僅在央視,就在1、2、5、6、10套中共播出1200多次。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ITAT還簽下當年的人氣明星陳好和吳大維做形象代言人。
他們還贊助了“和諧社會,唱響深圳”、“和諧社會頌神州”、“同一首歌慶香港回歸10周年”等數場規模宏大的文藝晚會,個個不惜血本,耗資均在千萬元以上。為了體現與“打造國際品牌”相對稱的身份,他們還在香港維多利亞港上空立起了數百平方米的廣告牌。入夜,ITAT霓虹字熠熠發光,全香港市民抬頭可見。
與此同時,ITAT的開店狂潮也應勢展開。2007年年初到2008年5月,ITAT的門店從240多家擴張到了780多家。這是一個比當年最瘋狂時期的國美電器都生猛的企業,在各個省級城市的每個角落,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群不知疲倦的ITAT拓展人群,他們一旦瞅準商場、廣場或批發市場里的商鋪空閑位置,隨后就自告奮勇地找到物業管理方,向他們滔滔不絕地陳述偉大的商業構想以及ITAT遠大的前景。物業管理方一旦松口,一個月后,新的ITAT店已經開始驚艷亮相。2007年5月和10月兩個黃金周,ITAT就分別創下了一周新開門店60家和100家的紀錄。在公司的網站上,他們高調地寫上了這樣一句話:2007年,根據中國服裝協會統計數據,ITAT開店速度世界第一!
就在2007年的胡潤富豪榜上,歐通國以100億元的身家榮膺胡潤零售榜的第三位,排在其前面的是蘇寧電器和國美電器兩大零售巨頭。
——ITAT的榮耀與光環達到頂峰。
一方面是極度的膨脹和耀眼,另一方面,對這個擴張過快、過于高調的企業,關于它的模式、它的真實業績、它的一切一切,各種質疑和爭議也滾滾而來。
2007年下半年,有業內人士站出來質疑,ITAT所謂的最佳商業模式不過是一個虛妄的“畫餅”。比如,在消費者最為看重的產品質量和款式上,ITAT就難以保證。和ITAT合作的廠家,大多為中小服裝企業,實力有限,所能提供的產品也大多為過氣的庫存產品。其次,ITAT所開店的地方多在一些人氣較差的邊緣地帶,這些地方本身非商圈中心,經營清淡。ITAT雖解決了將貨擺上貨架的問題,但從根本上卻無法解決如何將貨賣出去的問題。一些人甚至用調侃的方式將ITAT的經營模式總結成一句話,是在“沒人去的地方”賣“沒人要的產品”。
緊接著,有人又在網上爆料,ITAT那些所謂的“品牌”也存在很大的商業誠信問題。比如,關于一個叫Luodecheng的品牌的介紹是這樣寫的:“品牌創始人托瑪斯·戴珀出生在英國愛爾蘭北部的一個小城羅德城。21歲那年,他開始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羅德城,他的夢想是在倫敦、巴黎、及全世界的人都穿上自己設計的衣服,夢想他的家鄉羅德城能因他而揚名……一百多年后,羅德城不僅在延續著托瑪斯·戴珀時期的特色與品質,更加入了后代人及當今著名設計師的靈感與才智,在世界服裝舞臺上綻放著獨特的光芒!比欢腥苏{查后得出,這一“百年品牌”是個騙局:英國人不會用拼音注冊品牌;而用Google等查詢,其所提到的設計者均不存在。
ITAT類似“歷史悠久”的品牌還有很多:英國品牌Telundun、意大利品牌Piliya、法國品牌Aomaha、美國品牌Huilingdu……和Luodecheng一樣,它們通常由拼音構成,在網絡上毫無相關信息,注冊時間往往只有一兩年時間。
ITAT的管理,在極度高速擴張下,也被人指責為混亂。ITAT的大多數店長均是基層員工提拔上去的,他們60%的人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缺乏經驗,管理方式簡單,“他們明白把貨賣出去了才有更高的提成,反過來對服務等沒有太深的概念”。一段時期內,ITAT的開店成了第一要務,以至于有些店在開店之后的大半年間,未作任何盤點。一盤點,大批貨物不見蹤跡,而后這批貨款被分攤到對立情緒嚴重的員工的頭上。開店速度過快同樣影響了公司決策的下達速度,一些打折、促銷等措施,往往過了節日才被傳達到店內。更有甚者,一些門店出現了三無產品,也無人過問,堂而皇之地擺在了賣場……
一路招搖,一路眩暈,在褒貶不一的爭議中,ITAT度過了膨脹的2007年。2008年3月,ITAT站在了香港資本市場的門檻上。
落地
香港對于歐通國來說,無疑有著特別的記憶。10年之前,他曾在此折戟沉沙,心中就此留下一筆難言的隱痛;此次,在風投資本家的運作下,歐通國故地重游,這次,他要攜自己新的事業ITAT在此上市,他憋了一口氣。
他的心情還不錯。在未聆訊之前,一家基金公司用慣用的算法計算后得出,一旦ITAT上市,歐通國本人所擁有的股票市值將達到1600億元。如此,他將不折不扣地成為又一個“中國首富”。
不過這次,他的運氣似乎還是有點背。香港聯交所近乎車輪戰的100多個問題問過后,他們對這個成長過快的公司的可持續性提出了嚴重的質疑。而后他們得出結論,如果ITAT出現虧損,它那種利益共享的機制就會全面崩潰,而這恰恰無法保證更多股民的利益——ITAT在港上市的聆訊未獲通過。
這一結論式的消息,對那些一直質疑ITAT模式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他們開始以更加挑逗的姿態站出來對ITAT進行公審式的“提問”。輪番的質問下,公眾對ITAT的信心在無形中被動搖。
2008年8月16日,ITAT以憤怒的姿態,炒掉了上市承銷商高盛。ITAT的解釋是,正是因為高盛在某些環節的疏忽,才導致了聆訊未獲得通過。不過,在專業人士看來,此舉無疑是自斷后路,其上市機會更加渺茫。
但這并不能阻止更多的問題相繼曝光于眾。有人曝出,ITAT所謂的光輝業績實屬造假。在2007年2月、3月底、4月中旬,投行曾到ITAT門店中進行了三次消費者流量調查。ITAT的做法是:第一次,給每名員工發了一厚疊免費的購物券,要求其分給家人朋友,無償在店中購買衣物;第二、三次則是直接分給每個員工一筆錢,讓員工扮成顧客輪流進店購買商品,以造成川流不息的景象。而為了讓這個“虛假繁榮”更為真實,ITAT總部還統一了員工口徑。比如,一個月銷售額不到十萬的店面,員工被告知要夸大十多倍,告訴基金檢查人員月銷售額為100萬元。ITAT旗下的大多數門店,其實都處于虧損的狀態。
面對甚囂塵上的負面影響,2008年9月,ITAT拋出了一條與互聯網“奇才”劉澤龍結盟、將強強聯手打造ITAT網絡商城的消息。不過,這一有些應急的消息被一些公眾指責為“忽悠”。之前不久,PPG模式的創始人李亮攜款潛逃,早已證明了此路難以行通。ITAT又如何證明自己有比PPG更為先進的互聯網模式?!
流言蜚語中,ITAT未作任何有效的辯駁。相反,他們卻采取了一種更為激進的大規模裁員的姿態,在更多人看來,這無疑是宣告了ITAT缺錢的窘迫以及模式的潰敗。
2008年10月,ITAT開始實施大規模裁員。此次裁員無疑有些悲情的色彩,那些剛進入公司不久,甚至來不及對公司做更多了解的員工,在匆忙中又成了失業人員。這些得不到更多解釋的員工將一腔怒火發泄在了他們先前的公司上,一些人反過來拿起法律武器,與先前的東家對簿公堂。本次“調整”持續四個月之久,至2009年2月時,ITAT員工人數減半、門店數量減半,不自覺間已傷元氣。
2009年5月,一些員工開始在QQ群里抱怨,自4月份之后,他們再也未能領到每月15號準時發放的工資;一些總部的員工還被強行簽訂一份嚴格的保密協議,不得對媒體透露任何情況,否則,他們將失去自己的“飯碗”。
2009年6月15日,ITAT集團高層下發給公司員工一份通告。通告透露:ITAT決定引入新股東山東如意集團,增資5億元,整頓公司治理結構,尋求進一步發展,山東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將出任ITAT集團董事局執行主席。
2009年7月2日,最新的進展是,ITAT的高層已經被大規模地換掉,如意集團本應在6月底到位的5億元資金,尚未打到賬上。新的老板邱亞夫,依舊在國外考察,員工的工資依舊被拖欠。
距離ITAT總部深圳安聯大廈不到500米的地方,有一排散亂的小旅館。旅館里,住著一群特殊的人群。他們曾是ITAT龐大供貨商群體中的一員,如今,他們又成了向ITAT討債的人群。他們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不解和失望寫在臉上:“1.2億美元啊,才兩年啊,怎么說沒有就沒有了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