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崔曉紅
大家關注經濟數據,其實是在關注數據所傳達的信息準確與否。許多經濟學家和投資者乃至一般公眾,都迫切希望據此能判斷中國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未來走勢
最近,各方圍繞中國的經濟數據爭得不可開交。
那幾個數字真就那么重要嗎?非常重要。因為小小的數字反映的是大大的經濟全局,是透視經濟發展現狀與前景的核心密碼。大家關注經濟數據,其實是在關注數據所傳達的信息準確與否。特別是當下,金融危機余波未了,全球經濟仍舊在低谷徘徊,許多經濟學家和投資者乃至一般公眾,都迫切希望據此能判斷中國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未來走勢。從這個意義上講,外界對于那幾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數字怎么重視、怎么苛求都不為過。
既然那幾個數字擔負著破解經濟發展謎局的重任,那么,數字的準確性就至關重要了。反映宏觀經濟趨勢的統計數據互相偏離,會使政府對未來經濟走勢的判斷出現偏差。
懷疑統計數據是需要理由的,正如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所說:公眾的關注和批評有利于改進統計工作,不過,國家統計局“沒有看到他們的依據”,“對經濟學家而言,僅是簡單對比、隨意猜測、主觀估計恐怕不夠!
事實上,公眾懷疑經濟數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并非是出于如上述統計局官員所說的“隨意猜測”和“主觀估計”,也不是在“簡單對比”情況下作出,而是源于社會大眾直接的生活感受,有點事實勝于雄辯的意思。其實,懷疑未必需要理由,真正需要給出理由的,是提供數據的一方。
公眾對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經濟數據提出質疑,早已不是第一次了。年初,社會對職工平均工資的統計、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統計數據都曾有質疑,后來證明這些質疑并非盲目臆斷,而恰恰是由于統計部門統計口徑與采樣對象存在缺陷而造成的。
相關部門有必要換一個角度審視公眾的質疑。如果一個具有權威性的國家統計數據在公布之后,還會給社會留下“隨意猜測”的空間,且還要以公開“解疑答惑”的方式向社會公開作出回應,這本身是否在某種意義證明:至少在社會公信度方面,我們現有的統計工作就存在缺陷?所以,對相關統計部門來說,反思才是應有的態度,而不是回避與搪塞。要反思為什么自己的統計數據真實性與準確性總會受到來自社會多方的懷疑?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在面對社會對自己工作提出批評的時候,政府部門更不宜采取“拒絕”的態度。當你對錯誤批評關上“大門”時,也就等于把“真理”拒絕在“大門”之外了。
眼下,出現經濟數據背離現象不僅僅是工業增加值和用電量,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近日在收集了今年以來的系列宏觀經濟數據,反復對比以后總結出了八對中國經濟的偏離現象:投資的高速增長與進出口加速下滑的背離;工業增加值上升與用電數字仍是負數的背離;工業增速上升與財政增速負數的背離;貨運量正增長與港口吞吐數據下降的背離;名義消費增長與實際消費增長的背離;果汁增長與上市公司利潤下滑的背離;工業增加值增長與工業利潤下滑的背離;以及房地產銷售的增長與實際房地產投資的增幅很低的背離等。
統計局要作假,也不會有這么多。如果有問題,就不是一兩個人或一兩個部門的問題了。果真如此,那要遠比幾個數據的真偽可怕得多。當然,通過上述數據矛盾反映出的經濟深層次問題,更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