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專欄
題目:【名家觀察】 匯金增持好還是減持好?
文/ 陸玉龍
導語: 從長遠看,從夯實中國股市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看,超前把握市場規律和趨勢,以公平合理價格分期分批減持效果會更好
今年7月5日,中央匯金公司持有的中行1713.254億股限售期滿,這標志著國有改制上市的三大行巨額限售股份可流通的帷幕已經拉開。匯金是否減持?是增持好還是減持好?這正成為事關中國股市全局的重大問題之一。從長遠看,從夯實中國股市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看,超前把握市場規律和趨勢,以公平合理價格分期分批減持效果會更好。
去年9月18日,作為三大“救市”措施之一,匯金宣布從二級市場增持三大行股份,引發股價短暫飆升;9月23日匯金首次增持之后,股價不漲反跌,第四季度工行跌18.6%,建行跌19%,中行跌18.9%,基本上與同期上證指數20.6%的跌幅相當,期間匯金加大增持力度也未止住跌勢。今年初匯金表示繼續增持,實際增持力度銳減,但在宏觀經濟政策刺激下股市轉暖,三大行股價有所回升,至6月5日截稿與去年底相比工行升30.9%,建行升26.4%,中行升24.2%,大大低于同期上證指數51.3%的升幅。可見匯金增持以來的市場正面效應有限,并未顯示出與相關銀行股價及整體股市走勢的正相關關系。
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匯金共耗資約20億元,在二級市場上分別累計增持工行2.81億股、中行0.82億股、建行1.29億股,這與原已持有的數千億股份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只具有象征意義。相反,匯金高比例持股決定了減持具有客觀必然性和合理性(建行A股可減持規模很小)。增持前,匯金持有中行A股占比為67.49%;直接和間接持有建行A股和H股占比為67.97%;與財政部共同持有工行A股占比70.6%(各占35.3%);三大行國有股比重都遠遠超過控股所需。為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投資效率,按51%絕對控股和34%有效控股的充分條件,匯金減持三大行股份是不可避免和市場預期的,從這一意義上說減持是“靴子”落地,比增持好。
匯金減持勢必增加相關銀行股份供給,如何化利空為利好,公平合理的減持價格形成機制是關鍵前提。去年11月,匯金按《股份及期權認購協議》向美國銀行轉讓建行H股196億股,每股價格為凈資產的1.2倍即2.79港元。這個價格形成機制應成為匯金減持A股的基本依據,因為這樣才能體現公平原則;更重要的是按這個價格減持是合理的,流通股股東可獲得一定市價折讓優惠,匯金也可獲得相當高的投資回報率。以中行為例,今年一季度末每股凈資產為1.91元,減持價格若按溢價20%計算為2.29元,匯金投資6年,年均收益率高達21.5%,若計入過去年度分紅額收益率更高。
或許有人認為,中國股市已進入全流通時代,匯金可按市價減持,實現收益最大化,但問題是,匯金和三大行都具有特殊意義和重大影響力,一旦按市價減持,市場勢必恐慌,相關銀行股價必定向凈資產水平跌去,最終得不償失。按市價減持,看似合理,實質是反市場規律,必將受到市場懲罰。2001年曾以市場化方式減持國有股未獲成功,還引發了長達5年的大熊市,一大批股價跌到凈資產值附近甚至“破凈”,各相關利益主體均慘遭損失,匯金減持不能重蹈覆轍。
建議匯金及時發布限售A股解禁后減持方案,承諾減持價格以減持決定日前一個財務報告期的每股凈資產溢價20%至40%為依據;減持方式主要是分期分批向相關銀行A股流通股股東按持有比例配售。這樣做有利于消除市場的相關不確定性,超前把握市場規律和趨勢,兼顧各方利益,實現各類股東和市場多贏;有利于“讓(或還)富于民”,吸引相關銀行數百萬股東擴大投資,較穩定地提高財產性收入,分享中國銀行業發展成果;有利于增強匯金維護金融穩定的能力,減持回收的巨額資金,既可用于其他金融機構改制重組時注資,又可用于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平準基金,若股價跌到減持價時匯金有財力回購,從而能夠長期維護中國股市穩定和發展。
陸玉龍
作者為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