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中銘
從國通管業股價的詭異走勢,以及上市公司頻頻發布的股價異動公告看,其中的疑點不言而喻
去年12 月26 日,安徽國風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風集團”)通過合肥產權交易中心就巢湖市第一塑料廠(以下簡稱“巢湖一塑”)100%國有產權和安徽國通高新管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通管業”)11.426%的股權公開捆綁轉讓事宜,與山東京博控股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博控股”)、山東海韻生態紙業有限公司簽訂了《產權轉讓合同》。而今年初,上海證監局發布公告稱,已對上海政昆石化有限公司以及7位個人涉嫌違反證券法規的行為立案調查,主要原因在于上述對象涉嫌操縱國通管業股價。
國通管業曾是大牛市行情時一顆耀眼的“明星股”,即使遭遇到大盤暴跌,其跌幅也遠遠落后于股指。在資金為王的A股市場中,如果沒有大資金的幕后支撐,國通管業顯然不可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現。而且,從國通管業股價的詭異走勢,以及上市公司頻頻發布的股價異動公告看,其中的疑點不言而喻。
《產權轉讓合同》的簽訂,京博控股可謂如愿以償。通過二級市場與國有產權的受讓,京博控股以持有上市公司22.113%的股份坐上第一大股東的交椅,并且成為國通管業的實際控制人。但是,從國通管業的一系列運作與“巧合”分析,上市公司又是在為誰作嫁衣呢?
在國通管業原先的股權結構中,巢湖一塑以持有11.891%的股份處于第一大股東位置,國風集團則持有11.426%的股份屈居老二。早在去年的1月30日,京博控股就與巢湖一塑簽訂了股權轉讓合同,由京博控股收購巢湖一塑所持11.891%的國通管業股權,從而取得對國通管業的控股地位。然而,正如天有不測風云,僅僅過了兩個月,巢湖一塑就以合同無效為由單方面毀約,京博控股隨即一紙訴狀將其告上法庭。
2008 年9 月4日的公告顯示,國風集團與巢湖一塑于此前一日簽署了《企業兼并協議》,協議約定國風集團采取承債的方式整體并購巢湖一塑。隨后的公告又表明,京博控股與巢湖一塑于9月2日簽訂了《和解協議書》,京博控股同意在該協議簽訂三日內辦理撤訴及解除財產保全手續。
本是原告方的京博控股愿意對違約方的巢湖一塑“退避三舍”,此時已是控股股東的國風集團日后欲掛牌轉讓股權的事實作出了詮釋,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曾經橫刀奪愛的國風集團竟成了京博控股的合作對象。
國通管業2004年掛牌上市,與諸多被收購兼并的標的一樣,自躋身于證券市場之后,上市公司的業績亦是每況愈下。從2004年到2007年,其每股收益分別為0.43元、0.29元、0.14元、0.08元,2008年更是產生巨虧,每股收益為-1.20元,逾期銀行借款超過億元,并且被出具帶強調事項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業績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財務狀況惡化,相關人員涉嫌操縱股價遭到立案調查,撲朔迷離的股權轉讓,如此格局,猶如一個個待解的謎團。事實上,國通管業存在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些。
京博控股當初與巢湖一塑簽訂《股份轉讓合同》后,上市公司竟然沒有按照規定履行相關信息披露義務。若非京博控股將其推上被告席,或許上市公司亦不會在去年的5月17日“例行公事”。也正因為如此,董事孟新因為違反授信義務遭到上交所的通報批評。
而且,近年來國通管業官司不斷。去年上市公司涉及四項重大訴訟,累計涉案金額達20349.72萬元,超過其凈資產16170萬元。今年3月18日,中國銀行安徽省分行又將國通管業與國風集團告上法庭,同樣是因為欠款問題。
其實,國通管業麻煩纏身,沒有借助于資本市場實現做大做強的夢想,反而遭遇被人收購的厄運,本質上反映出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上的弊端。實際上,國通管業只是眾多上市公司的縮影罷了,此事實從側面說明,強化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