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宇峰
我們在制定實施這一計劃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千萬不要燒了一大堆錢,結果仍是無法產業化的日本現象
據一些權威媒體透露的最新消息,再加上政府官員的口頭證實,中國政府正在制定一項高達3萬億的新能源政策計劃,以加入到發達國家未來能源開發的競爭行列之中。目前流行的觀點認為,新能源改革計劃不僅使國家站在一個長期戰略的全球視野上參與下一輪的國家競爭戰略,而且還能有效解決國內需求不足,增加國內就業,最終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正因為這一流行的觀點使得政府甚至大多數民眾都普遍認為更大的新能源計劃能在這場經濟危機中大有作為,而且這項計劃的成功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媒體對如此大規模的改革方案失去了往常的一貫謹慎態度,轉向于一片叫好。
我們都知道,目前具有世界上最好的節能技術和新能源實踐經驗的日本,也恰恰是在20世紀90年代陷入“失去的十年”之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的。甚至有人認為,日本的真正崛起并不是在GDP高速發展的時期,而恰恰是在經濟繁榮背后的這場危機之中。因此,當前正陷于全球性經濟危機的中國推出這一政策應該是恰逢其時,也有之前日本的成功經驗可資借鑒。
不過,日本并沒有把它們的這些技術形成可大規模推廣的產業化過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廣闊的市場。市場的前景和消費者的觀念都是這些新能源技術能否得到成功實施的關鍵環節。在當時的能源格局中,人們并不會出于環保的目的而使用這些昂貴的新能源或者節能技術,而會偏愛于傳統的能源和固有的消耗模式。所以,當時的外部市場環境和人們的普遍觀念決定了日本有能力并有大量財力支持發展新能源技術或者節能技術,卻沒有辦法使日本人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過程。
不可否認,全球的能源格局目前已發生某些微妙的變化。國際油價一度被炒到了每桶147美元,即使均衡之后的國際油價也維持在60—80美金每桶的高價位上。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國際能源格局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逆轉。這一高價位仍然無法實現我們上述所說的產業化過程。大多數能源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只有當國際油價持續穩定在200美金每桶以上的價格時,這些新能源技術才有廣泛的市場化拓展空間。因此,我們在制定實施這一計劃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千萬不要燒了一大堆錢,結果仍是無法產業化的日本現象。
但這并不是說,沒有任何可突破的空間。近幾年,我國風電發展速度驚人,裝機容量從1995年的3.8萬千瓦到2008年的1215萬千瓦,2008年風電裝機躍居世界第4位。這一發展速度是因為風電成本與火電成本是最接近的,并且具有產業鏈和規;瘍瀯。實際上,巨大的風能儲量使得這一風能技術在未來具有可持續的產業化前景。我國可開發風能總儲量約有43.5億千瓦,其中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6億—10億千瓦,近海風能儲量1億—2億千瓦。
太陽能技術則是另一個顯性的新能源方向,同樣已具有一定的產業化空間。盡管太陽能發電成本在2—3元,遠高于其他電源,但是目前光伏系統的安裝價格呈逐年下降趨勢,成本的下降將直接驅動需求的增長。財政部近期推出的“金太陽”工程和前期的“光伏屋頂計劃”相互呼應,預計對行業的補貼金額在100億元左右,拉動500MW的裝機,將鼓勵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建設。
基于減少風險的考慮,我們在新能源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對于傳統能源行業的改造升級也是非常關鍵的。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傳統能源產業仍具有效率提升和技術改進的空間,先期的技術和資金投入使得我們不太可能放棄傳統能源利用方式;而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傳統的能源產業中吸附了大量的城鎮勞動力,在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轉型過程中,必然會增加大量的結構性失業,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適應消化。
因此,而今這一應聲于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新能源政策計劃,不僅要考慮到經濟刺激政策的力度,同時還要考慮這一戰略性投資的市場化風險以及與傳統能源產業之間的各種銜接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