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對新資本協議在金融危機中所暴露出來的缺陷應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探索實施新資本協議的策略和方法,更好地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銀行業實施新資本協議的思考
中國銀行副行長 陳四清
2007年春季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并導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截至目前,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仍未走出衰退的陰影。與此同時,世界主要國家的銀行業基本處于實施新資本協議這項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的國際監管規則的進程中或者尾聲階段。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開始對銀行業風險管理實踐以及國際監管框架進行反思,對新資本協議的有效性和適用性進行了廣泛討論,甚至出現了懷疑新資本協議方向的現象。中國銀行業于 2007年正式啟動了實施新資本協議的進程。我們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觀點,對新資本協議在金融危機中所暴露出來的缺陷和改進方向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探索中國銀行業實施新資本協議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促進金融業的穩健運營。
金融危機暴露了新資本協議實施的內在缺陷
金融危機是銀行監管制度變遷的重要動力,金融監管歷史就是監管當局為應對金融危機而不斷調整銀行監管制度的過程。例如,1988年資本協議誕生的最直接誘因就是拉美債務危機。從某一個角度看,金融危機成為新資本協議實施效果的 “壓力測試”,有助于暴露出該制度在實施初期的薄弱環節并予以糾正。
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無法證明新資本協議無效,但卻告訴我們新資本協議尚不是十全十美,還有不足之處,需要得到修訂和完善。新資本協議的內在缺陷主要表現在:一是“親周期”效應。新資本協議“親周期”的負面作用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得到了具體表現,金融機構在資本緊缺的情況下大規模收縮業務加速了經濟的衰退。二是對某些風險覆蓋不足。例如交叉風險,即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具有相關性,易同時出現;又如流動性風險和存在于證券化產品中的風險。三是最低資本要求尚不足夠高,特別是對交易賬戶的資本要求和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的資本要求。四是有些領域的標準還比較寬松,比如壓力測試和銀行內部資本充足率評估方面。
金融危機也為新資本協議明確修訂和完善的方向提供了依據
自2008年以來,針對金融危機暴露出的風險點,巴塞爾委員會已經發布多個指引和文件,以完善和補充新資本協議。比如,《穩健的壓力測試實踐和監管原則》提出壓力測試應成為一家銀行整體治理和風險管理文化的組成部分,應具備可操作性,相關分析結果應用于管理層決策,此外還對銀行壓力測試方法和情景選擇提出了具體建議!督灰踪~戶新增風險資本計算指引》要求銀行將新增違約風險資本(Incremental Risk Charge)納入到交易賬戶資本框架體系中。《新資本協議市場風險框架的修訂稿》對市場風險資本要求、內部模型法、監督檢查流程、信息披露要求,缺乏流動性頭寸的處理等進行了修改!缎沦Y本協議框架完善建議》對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提出修改建議,完善了對再證券化風險暴露的處理,其還對銀行風險管理和資本規劃程序以及市場信息披露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此外,巴塞爾委員會還發布了關于流動性風險管理、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等方面的指引。
同時,巴塞爾委員會希望通過提高銀行體系內的資本水平,幫助恢復市場對銀行體系的信心,同時增強銀行體系抗風險能力。巴塞爾委員會計劃在2010年逐步提高銀行體系的資本水平:推動銀行建立資本緩沖(Capital Buffers),以降低新資本協議“親周期”的負面作用;提高銀行資本質量,一級資本的比例要求將大幅提高;擴大資本所覆蓋風險的范圍;引入其他補充性資本要求。在現階段全球處于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巴塞爾委員會還不會提高銀行業最低資本要求,但將在2010年對目前最低資本監管水平重新進行評估,逐步使全球銀行體系整體資本水平高于目前新資本協議的資本要求水平。
金融危機凸顯了實施新資本協議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金融危機進一步證明了新資本協議制度的合理性
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表明,在以市場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穩健的銀行體系對于維護金融平穩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資本協議“三大支柱”體系體現了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要求,是全球銀行監管者為提高資本監管有效性所作出的重要努力。引發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更加證明了新資本協議所倡導的嚴格的資本監管安排、審慎的風險管理文化、全面覆蓋的風險管理理念、透明完全的風險管理信息等精神的重要性。
金融危機在美國這樣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和金融環境中爆發,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單個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是有限的,需要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來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新資本協議作為國際金融界的一個普遍共識,其合理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新資本協議引入先進的風險區分和評估工具,促使商業銀行提高識別和計量風險的能力。新資本協議鼓勵銀行開發內部的風險定量分析工具,而不是簡單依靠外部評級。例如建設包含相互獨立的債務人評級和債項評級的二維內部評級體系,審慎評估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違約風險暴露等信用風險參數,建立衡量信用風險的客觀標準。與金融危機中被詬病的復雜衍生產品定價數理模型不同,新資本協議要求風險參數的估計模型必須基于嚴格的實證分析和歷史違約經驗,并校準到長期平均水平,還應反映經濟衰退時期的情況;為彌補定量模型的局限性,同時應輔以必要的專家判斷,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相結合;同時要求建立一整套包括模型審批和管理體制、模型的獨立驗證、配套內部審計在內的模型治理機制,這使得定量模型去“黑箱”化,保證了模型的可靠性和穩健性。
第二,新資本協議倡導全面的風險管理,并要求有充足的資本來抵御各種風險。新資本協議要求銀行要審慎評估面臨的所有實質性風險,并計提資本來抵御。例如,第一支柱下風險評估要全面覆蓋所有表外項目以及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第二支柱下風險評估要覆蓋包括集中度風險、剩余風險、模型風險等第一支柱涉及但未完全覆蓋的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銀行賬戶利率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等第一支柱未涉及的風險;銀行還應進行全面的壓力測試,提高資本要求的前瞻性和穩健性;監管當局將基于對商業銀行內部資本充足率評估程序的穩健性和全面性進行監督檢查,并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提出監管資本要求,以增強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
第三,新資本協議要求銀行建立起以風險治理機制、管理政策流程、風險計量模型、數據基礎和IT系統為基本要素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例如銀行董事會應切實參與風險治理,確定整個銀行集團的風險偏好,審批風險管理重大政策,定期審閱風險管理報告,掌握集團層面的風險水平及變化情況,定期組織風險管理有效性檢查。高級管理層應組織實施經董事會審批的風險管理政策,采取適當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確保整個集團風險得到有效控制。銀行應在整個集團內統一風險計量和數據標準,建立統一強大的風險管理IT系統,使得集團內不同層級、不同條線、不同機構之間的風險信息可比較和可加總,及時獲取各種層面的全面的風險信息,真實反映所面臨的風險狀況,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銀行還應將風險評估和計量結果納入銀行日常經營決策和各業務線業績考核,促進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合理匹配和激勵相容。
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了有效實施新資本協議的重要性
新資本協議制度合理性優勢的體現更取決于制度的有效實施。來自監管當局對英國、韓國、日本等國實施新資本協議銀行的評估結果表明,大型銀行集團在風險參數估計、壓力測試、資本充足率評估程序穩健性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新資本協議所倡導的理念、方法并未得到充分的實質性實施,而這些對于銀行抵御金融風險卻都是至關重要的。
回顧此次金融危機,商業銀行雖然不是危機的始作俑者,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缺陷使其沒有對危機范圍的擴大、破壞程度的加深起到穩定器的作用,有時甚至對危機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危機中一些國際化大銀行損失慘重的事實,進一步凸顯了高質量實施新資本協議的重要性。新資本協議也許不能阻止類似危機的再度發生,但通過新資本協議的有效實施,可全面提升銀行體系應對沖擊的能力,緩解金融危機的破壞力,從而提升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商業銀行應實質性、高標準實施新資本協議,全面落實新資本協議所體現的審慎風險管理理念、技術和制度安排,打造堅實的風險管理基礎,這是增強銀行體系應對金融危機能力的長期治本之策。
發展中國家實施新資本協議應把握“適應”和“適用”原則
適應于國際監管規則的標準和要求
從適應國際統一的標準來看,新資本協議作為國際銀行業的“游戲規則”,給出了統一的銀行業監管框架和標準。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強化金融監管是重中之重。強化金融監管的核心內容是實施國際標準,而實施新資本協議即是實施國際標準的核心內容。
從適應國際銀行市場的發展來看,雖然很多人認為實施新資本協議是自覺自愿的,而事實卻并非如此。不實施新協議的國家可能將在多方面受到限制:一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貸款條件可能將與新協議的執行情況掛鉤;二是發展中國家若不能達到新協議的要求,這些國家的銀行在發達國家開展業務或開辦新機構的成本會大大增加。此外,國際性大銀行一般會采用對資本需求量較低的內部評級法,而不實施新協議的發展中國家的銀行,則被要求較高的資本,處于競爭的劣勢。
適用于具體的國情和行情
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認識到,新資本協議主要來源于歐美發達國家銀行業的實踐,代表了這些發達國家銀行業發展的情況。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不能照抄照搬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具體實施操作,應密切結合具體的國情和銀行業發展階段來實施新資本協議。例如,對于發展中國家,新協議實施耗資巨大,銀行業風險管理水平普遍較低,缺乏權威的外部評級機構,這些都給新協議實施帶來很大困難。發展中國家在監管體制、信用文化以及管理文化的建設方面也要進一步完善,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將需要大量資金、人力投入和時間。由此,歐美大型銀行的新協議實施經驗和模式在發展中國家不一定就是最佳選擇。
我們應當深入思考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新資本協議所提倡的各類標準和最佳做法。應該說,作為一項大原則,各國監管制度的有效性與各國金融部門的現實緊密相關。發達國家的最佳做法可作為發展中國家強化監管體系的有效參考,但世界上沒有哪類單一的監管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地適用于各國銀行及銀行監管體系。同時必須指出的是,發展中國家應該認真學習、借鑒新協議提出的新的監管理念和先進的風險管理手段,從根本上提高銀行體系的穩健性,提高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
以實施資本協議為契機提高中國銀行業風險管理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全面實施新資本協議,構建完善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漸變的過程。這主要體現在:
信息系統建設和提升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高質量實施新資本協議需要強大的 IT系統支持。一是要建設集中化的風險信息處理系統。廣泛收集、整合相關風險數據并匯總分析,真實反映所面臨的風險狀況;及時獲取各種層面的風險信息,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金融危機表明,銀行集團不同層級、不同業務條線和不同機構之間信息傳導的質量、效率非常重要。二是完善業務流程系統,將體現新資本協議精神的風險管理理念和工具嵌入到業務的操作流程中,以提高風險管理水平。而一家銀行IT基礎設施的改進,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數據積累和風險定量模型開發及持續優化需要較長過程。數據和風險定量模型在新資本協議實施中往往處于核心的位置。在數據方面,除了加大歷史數據的收集和清理外,更應注重對未來數據的全面持續的積累。同時,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數據管理體系。一是統一數據定義、數據標準和數據模型,以保證風險信息的可匯總性和可比較性;二是建立和完善數據管理機制,制定數據質量管理的架構與流程,以及相關的配套政策。在風險定量模型方面,實施新資本協議不僅僅要求開發出模型,更重要的是要求銀行具備研發高質量風險計量模型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銀行識別、分析、計量、管理風險的能力。一是要加強風險計量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這是一個持續培養和培訓的過程;二是要堅持模型的持續優化,不斷提高模型區分風險的能力,并適應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
人才培養和銀行內部風險管理文化提升需要一個較長過程。實施新資本協議要強化風險評估和計量結果在業務中的運用,與銀行具體的經營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按照新資本協議的要求,商業銀行風險評估和計量工具及結果,必須在商業銀行戰略決策、日常風險管理以及風險監測和報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只有讓銀行內部的風險評估和計量結果真正納入銀行的日常經營決策,才能使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優化,才能真正提高銀行自身的風險識別、評估和管理能力,而不是簡單依賴外部評級數據。銀行不能讓新資本協議的實施與具體業務的管理脫節,形成技術開發和業務應用“兩張皮”,這需要銀行各個條線業務人員廣泛參與到新資本協議實施工作當中。而讓全行上下都接受新資本協議的先進理念,深入理解和使用新資本協議先進的風險管理工具,從而形成新的風險管理文化,也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實施新資本協議,絕不是開發或者購買幾個統計模型,或者開發幾個評級系統的短期行為,而是一個改變銀行經營管理理念、完善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專業風險管理隊伍、形成全新風險管理文化的一次系統性管理變革。忽略以實施新協議為契機改進風險管理能力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將使得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責任編輯 賈瑛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