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千塊錢在22院街買的一幅畫,5年或者10年后變成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這不是神話”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張皓雯發自北京 與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全聊天,很難想像他還有一個“地產商”的身份。談及地產或者商業話題,他很自然地就會轉到藝術上,或者用電影來給他的地產項目打個比方,或者不經意地說出只有少數人知道的頂級藝術家的名字。
張寶全說自己是“地產商”。不過,在與記者聊天的過程中,他總是脫口而出“我們搞藝術的”,透露出其濃厚的藝術情結。
惟因如此,他才能做出“22院街”這樣的藝術商業街。張寶全笑言,這是“前無先例,后也難有來者”的一條街。
近日,在梅蘭芳藝術中心、嘉木Walter Knoll藝術空間、摩登天空三大藝術機構簽約入駐22院街之際,張寶全接受了《國際先驅導報》的獨家專訪。
中國需要這樣的藝術平臺
《國際先驅導報》:您當時怎么想到要做這么一條街?
張寶全:我經常看到在最好的商場畫廊里出售的畫,其實并不是藝術品而是工藝品,這令我很困惑。老百姓的房子裝修完了,需要一幅畫,去商場里的畫廊,買到的根本不是藝術品,而是工藝品。這種作品買回家一錢不值。1000塊錢買的,過兩三年可能只值500或者200元。中國這么多藝術家,包括年輕的、新銳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也很便宜,價錢有時還賣不過這些工藝品。市場應該來支持這些真正的藝術品,而不應該讓假冒的藝術品盛行。
中國需要這樣的一個平臺,像美國紐約蘇豪那樣的藝術品展示和交易平臺。
《國際先驅導報》:北京也有宋莊、798等藝術家聚集的地方,它們不是這樣的平臺嗎?
張寶全:宋莊和798是藝術家生活和創作的地方,帶有一定展示和交易功能。整個藝術品的展示和交易沒有形成系統和標準。
目前藝術品交易大部分就兩種情況,一種是少數人參與的高端拍賣交易,一種是私下交易,因此容易魚龍混雜。
中國缺乏面對大眾的藝術品交易平臺,這方面的需求實際上很大。如果不建立這樣的平臺,市場繼續支持以各種各樣面貌出現的非藝術,這對中國的藝術發展非常不利。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具有學術標準,面向大眾,高中低端健全的藝術品交易平臺。
有標準才會發生故事
《國際先驅導報》:您幾次提到了標準,作為一條藝術商業街,22院街怎么保證藝術品交易是在某個標準之上?
張寶全:像很多地方,只要你付房租,就可以進入。22院街不是這樣,藝術家和畫廊的進入,不是付得起房租就可以的。他必須要經今日美術館提名或認可,其次才是付得起房租。甚至有些我們認為很好的年輕的藝術家,付不起房租,我們也讓他們進,用畫來頂替房租。哪天他的畫賣得好,不需要以畫抵租了,再交錢。
能夠進入22院街的藝術家和畫廊,都是今日美術館選來的。今日美術館是中國唯一加入世界博物館聯盟的美術館,所以我們的提名選擇,也是個門檻。
《國際先驅導報》:為什么想到給22院街設立這樣一個標準?
張寶全:我去考察過很多藝術家群落,前幾年流動的藝術家群落,整體素質和差異不大,但是現在的藝術家群落,整體差異很大,甚至一大部分都不是藝術家,可能是藝術愛好者。這更容易造成混亂。
作為民間獨立的藝術運營平臺和機構,22院街是798、宋莊這樣的地方向藝術產業化升級的一個新的形態。我們希望發掘真正的藝術資源,讓它們獲得市場的支持,有個很好的發展環境和平臺。而運用今日美術館在藝術方面的標準和學術能力來提供選擇、提名、推薦,可以促進中國藝術品交易、展示的形成。
《國際先驅導報》:如果不設立標準,藝術品市場本身也會優勝劣汰吧。
張寶全:像傳統經典的藝術品,大眾還是可以把握的。但是當代藝術這塊,一個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不是大眾能夠把握的。
中國的家庭收藏潛力很大,需要被重視。很多人家里都掛著工藝品,花錢也不菲,但沒有收藏價值。為什么不買藝術品,為什么要買沒有增值空間的呢?我覺得,消費藝術品的習慣要慢慢培養和引導。
我們站在獨立藝術機構的角度,或者說,站在藝術產業的角度,希望中國藝術品市場和中國藝術家的發展能有一種良性的秩序。
作為藝術品交流、展示和交易的集散地,22院街是中國年輕的藝術家、包括未出名的藝術家展示的平臺。也許你花幾千塊錢買一張畫,5年或者10年后,變成了幾十萬或者上百萬。我相信,這類的故事,10年內一定會在22院街發生。
會“生長”的街
《國際先驅導報》:很多人都不大明白,這條街為什么取名“22院街”。
張寶全:在中國,一套21張匯集了21種中國古典民居建筑風格的郵票非常著名。它給了建筑師重要的啟發和靈感——思考著是否有第22種風格,能完美地融合21種建筑語言。這就是22院街中的“22”的起源。
藝術,崇尚個性,崇尚不同。22院街這個名字也是希望和別人不一樣,便于大家記住。但是這條街的建筑,是多元化和先鋒的。它抽象了中國民居建筑文化符號,如安徽的馬頭墻、北京的四合院垂花門、云南的一顆印宅院、廣東的鑊耳屋、江南的四水歸一天井院……
22院街的建筑本身已經成了藝術品,在國外獲了很多獎。承載藝術的東西本身也應該是藝術的。
《國際先驅導報》:您在描述這條街的時候,曾經用過“自然生長”這樣的字眼。
張寶全:我覺得這條街自己會生長。
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2000~3000美金的時候,將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在消費上的體現就是從硬性消費轉向軟性,或者軟性消費的需求和價值會越來越受重視。目前,中國從供應型消費轉向精神文化型消費的轉變,剛剛起步。我們會發現很多新興的行業和新興的東西。相信22院街起來后,會證明這一點。
新城市核心
《國際先驅導報》:這樣的一條承載藝術的街,為什么要放在商業發達的CBD,而不是其他更有文化氛圍的地方?
張寶全:城市核心是什么,在工業文明時代,可能就是像國貿這樣,最高檔的酒店,最高檔的寫字樓,加上最貴的奢侈品。在后工業時代,則是時尚、藝術、文化、休閑、娛樂。
CBD是中央商務區,是這個城市的核心區,22院街在這能夠生存,因為它是城市的核心。現在很多時尚活動,都集中在這個地方。
《國際先驅導報》:在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建造藝術商業街,經濟效益是不是比做普通的地產項目要差?
張寶全:藝術還沒有形成很好的產業的時候,效益肯定是不好的。但是我覺得,中國需要一條這樣的街,非常需要一條這樣的街。
一條街,你不能看它三年的效益,要看30年、50年,甚至70年、100年。22院街經過一兩年的培育和孵化后,前景會很好,因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非常好,民間的需求相當巨大。
《國際先驅導報》:這個項目有風險嗎?
張寶全:現在看沒有。但在這之前是有的,就像拍電影,需要構思、編劇本、導演、表演,到把故事演成好電影一系列過程,當然會有風險,尤其在編劇階段。
現在這條街已經完全按照藝術街的方式在進行。工業文明時代,我們是在比金錢,比誰的房子好,誰的錢多。但是現在,比的是精神層面東西。在國外樓的租金高低,與藝術收藏是有關的。他收藏的是梵高的作品,你收藏的是高更的,他的租金就可能比你高。在國外,這已經形成了概念。
把藝術引進商業很累
《國際先驅導報》:我想未必所有人都有您這樣的藝術情結,你做這條街的時候有沒有反對的聲音?
張寶全:因為我們經常做創新的項目,有22院街這個想法的時候,公司內部的擔心是有的,不過明確反對的很少。
當然做起來比較累。傳統的東西,你規劃完,大家全都懂。像這種創新的東西,就需要一遍一遍地說,讓每個人都聽懂,然后教他們去做,做得不對幫他修改,改不成就需要幫他去做。這很累人,一件事要付出5倍的勞動。
搞藝術最重要的就是創新,創造是藝術家最重要的生命價值。我們總想把藝術引進到商業中,雖然很累,但在商業上會帶來特殊的效益。普通的商業街永遠會處于同類競爭狀態,這條街不會。只要孵化成功,沒人和他競爭。是獨一無二的。
《國際先驅導報》:會把22院街的概念復制到其他地方嗎?
張寶全:不那么容易。它有很多限制和條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像硬件的條件、資源的條件、區域的條件、機遇的緣分、時間的緣分、人的緣分等等,它是諸多因素合成的。如果沒有今日美術館,也很難做成22院街。
就像種樹,種的時候就得想好,如果要招鳳凰,要選好的梧桐樹,鳳凰才能落下。北京是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中國正面臨轉型,所以才有了這樣一條街。我們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做了一件恰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