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群
將含有國有權益的企業產權轉讓引入產權交易市場,應當成為國資監管機構破解監管難題的有效選擇
《企業國有資產法》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我國對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已經形成了由法律、法規、規章構成的一整套制度規范體系。以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為指向,《企業國有資產法》對國家出資企業的國有資產監管作出了相應的法律規定。然而,除國家出資企業之外,該法對國有資本參股公司所出資企業的產權管理規定尚不夠明確,這對量大面廣的含有國有權益的企業產權的監管,尤其是處于多級次出資鏈上的含有國有權益的企業產權轉讓,提出了亟待研究解決的新課題。
定義
我國的國有資產構成形式多樣、分布范圍廣泛,從占有、使用的法人主體角度來看,主要劃分為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企業,因而,應當依據占有、使用法人主體的不同屬性實行分類管理。
相比較而言,國有資本控股公司,特別是國有資本參股公司的所出資企業,由于投資主體多元、出資層次多級,形成了各種復雜的含有國有權益的企業產權情形。
監管
企業國有產權是企業國有資產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現有的法律法規和管理規范已經形成了清產核資、產權界定、財務審計、資產評估、公開轉讓等一系列嚴格的制度規定。一般認為,這些規定主要規范的對象是國有獨資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
而含有國有權益的企業產權通常處于三級次以下的出資鏈上,公司的權益呈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股權比例多樣化的特征。
事實上,這類企業產權的監管十分重要,因為這類企業產權量大面廣,在企業國有資產總量中占有相當的比重。由于國有獨資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的資本構成比較獨特,法定的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以及其它國有出資人依法行使股東權利,具有很強的控制力;而國有資本參股公司以及含有國有權益的公司制企業,國有股東直接或間接所占的出資份額不足以對企業形成重大影響,國資監管的相關規范要求也很難通過企業出資鏈傳遞到標的企業,所以,這類企業產權中含有的國有權益的維護問題不容忽視。
目前,國資國企改革步伐加快,實施做強核心業務戰略,縮短投資層級和剝離輔業資產是必然選擇,這樣,將會出現大量的含有國有權益的企業產權轉讓。如果監管不到位,則可能釀成國有資產的“隱性”流失。
轉讓
含有國有權益的多元投資主體轉讓其所持有的企業產權,相關法律法規未作直接的明確規定,似乎只能依靠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來維護國有資產的合法權益。令國資監管機構尷尬的是,冗長的企業層級、復雜的公司股權結構以及部分不盡職的國有股東代表等多種因素,使其陷入了不“管”不行、欲“管”不能的兩難境地。
產權交易市場作為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的平臺,在近幾年來的運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規范轉讓行為、防范交易風險、保障各方權益的三大主要功能,并已經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因此,將含有國有權益的企業產權轉讓引入產權交易市場,應當成為國資監管機構破解監管難題的有效選擇。
產權交易市場可以采取進場公開轉讓和場內達成交易兩種方式,前者引入競買機制,在保障規范的前提下,交易平臺應當提供市場化服務;后者強調誠信自愿,保障產權轉讓行為的規范性、價格的公允性和交易的公平性。國有獨資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持有的企業國有產權應當進場公開轉讓。含有國有權益的企業產權的轉讓,其持有主體在履行決策程序后,可以自主決定選擇進場公開轉讓方式或進場達成交易的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