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雨佳
如果從上市那一天算起,中信泰富不過18歲,即使失去了創始人榮智健,它以后的路也還很長。但是,榮智健已經67歲,失去了自己用十八年時間打造的商業王國,很難再有下一個十八年。這位“紅色資本家”的故事,似乎已經鎖定在這樣一個黑色的結局
2009年4月8日,中信集團發布公告,同意榮智健辭去中信泰富董事長一職。以67歲的年紀離開自己一手創建的公司,榮智健的心情可想而知,更何況,他還留下了100多億港元的巨額虧損。
榮智健辭職,相比他的公司中信泰富,世人更關注的是他的家族——榮氏家族未來的命運。榮氏家族興起于20世紀初,那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碰撞最激烈的時代。從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到榮毅仁,再到榮智健,歷經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這個家族的興盛延續了近百年。閱讀這個家族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故事,人們往往能看到一個時代的沉浮和變遷。
榮智健也不例外。1978年,榮智健只身南下香港創業,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后,這位“紅色資本家”,卻面臨一個黑色的結局。
“澳元門”——榮氏的全面潰退
2009年3月25日,在香港太古廣場會議中心,榮智健出席了中信泰富的業績新聞發布會。當時,榮智健也許已經知道,這將是自己最后一次作為董事局主席,出席中信泰富的發布會。即使如此,面對記者的提問,“這次是不是中信泰富有史以來第一次虧損?”榮智健依然鎮定地回答:“是的。”同時,他強調,他對中國經濟有信心,2009年中信泰富一定會盈利。
2009年4月3日,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及香港警方開始調查中信泰富,以確認公司是否有“做出虛假陳述”或者“串謀欺詐”等違規行為。五天以后,榮智健正式離開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位置,跟隨他一起離職的,還有追隨他多年的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范鴻齡。榮智健的女兒、中信泰富財務主管榮明方已于此前被調離財務部,并降級減薪。有媒體評論,這是榮氏家族在中信泰富體系的全面潰退。
眾所周知,榮智健離職的直接原因,是中信泰富的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虧損100多億港元。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亞有一個鐵礦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42億美元,很多設備和投入都必須以澳元來支付。當時的匯市普遍看漲澳元,看跌美元,為了降低貨幣風險,中信泰富于2008年7月簽訂了3份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這樁交易賭的就是美元兌澳元的匯率。如果美元持續貶值,澳元升值,則中信泰富賺錢;反之,則中信泰富虧損。中信泰富賭澳元升值,買入了90億澳元期貨,遠遠超出了公司的實際需求。天有不測風云!金融危機爆發后,澳大利亞的實體經濟受到沉重打擊,澳元兌美元持續貶值。然而,中信泰富只能以合約的規定,以遠遠高于市場價的價格買下澳元,由此造成巨額虧損。
2008年,因金融衍生品交易而虧損的中國企業不在少數,包括中國中鐵、國際航空、東方航空、碧桂園,等等;中信泰富并不是唯一的一家。而且,榮智健畢竟是榮氏家族的第三代,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獨生子,他身上耀眼的“紅色”映照香江兩岸。即便如此,榮智健還是“下課”了。在他“下課”之前,某著名網站做了一個調查,有82%的人認為,榮智健應該辭職。溫家寶總理也公開表示,對中信泰富發生的問題,內地和其他各個方面都不干預!皩τ跇s智健的黯然引退,香港媒體也沒有給予同情,媒體上一片幸災樂禍的聲音。”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接受《新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資本家VS紅色的中國
由“紅”到“黑”,榮智健的故事,每一個情節都能讀出歷史的烙印。
對于榮氏家族,毛澤東的評價十分精辟:“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正是因為人民政府認可榮家的特殊地位,榮家才得以在解放后,在保留其“資本家”身份的情況下過著平安的生活,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文革”之前。
1948年底,大半個中國已經解放,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岌岌可危。上海不少商人紛紛遷居海外。1948年11月,榮宗敬的長子榮鴻元因套購外匯被國民黨“政府”判處緩刑,后交了100萬美元才被釋放。不久,榮鴻元就去了香港,最后遠走巴西。其弟榮鴻三、榮鴻慶和榮德生之子榮爾仁、榮研仁等也先后離開上海。
在最后關頭,榮德生和榮毅仁父子經再三斟酌,決定留在大陸。1949年,榮智健7歲。在《榮智健傳》中,他這樣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我家在上海的大房子是私產,家里有多個傭人和中西菜廚師。父親出入乘坐別克,后來換了一輛奔馳300。連國外的親戚都羨慕我家的生活,因為比他們還要優越!1952年,10歲的榮智健第一次開車,開的是父親送的一輛紅色的英國敞篷跑車。
1957年,榮毅仁在公私合營運動中率先接受改造,把家族企業交給了國家,自己成了上海市副市長。這一舉動為他贏得了“紅色資本家”的稱號。這一舉動還意味著,由榮德生創辦的榮氏家族企業變成了國有企業,榮家不再是純粹的商人。自此之后,榮家的所有商業活動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公私合營完成后,榮家的生活并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一些認識榮智健的人回憶,當時十六七歲的榮智健是上海有名的“榮公子”,他開著紅色的英式敞篷跑車,請朋友去國際飯店、紅房子吃飯。這些舉動在當時非常扎眼。
1959年,榮智健考上天津大學電機工程系,離家北上。榮智健回憶大學生活時說:“在天津大學的時候,生活比在家里要艱苦得多,可是我卻有條件請大伙兒吃飯,上學校小食堂吃頓排骨。因此,我在同學們的眼中顯然是一個明珠!碑敃r,大躍進運動席卷整個中國,吃排骨絕對屬于奢侈享受。榮智健業余愛好也與眾不同,是許多普通中國人聞所未聞的棒球。
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榮家未能幸免,榮智健也受到牽連。1966年,他被下放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龔嘴水電站,接受勞動教育。從未吃過苦的榮智健連續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車才到達四川,當地的環境比他想象的還要惡劣。“雖說是做技術工作,實際上卻是很艱苦的體力勞動,抬路軌、抬大石頭、背75公斤重的燒焊氧氣瓶上山下鄉、高空安裝高壓電纜……經常吃的是四川人叫做紅苕的地瓜。頭一年,我基本上失去了自由,起居勞動都有人看管!痹跇s智健賣力干活的時候,他的父親榮毅仁正在北京的工商聯大院里打掃廁所,榮毅仁甚至還自掏腰包買了鹽酸,把廁所擦洗得干干凈凈。而此時,榮智健的堂兄、榮毅仁的侄子,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的榮智鑫正在香港經營美聯煙草公司。
“文革”時期的下放,是榮智健人生中絕無僅有的吃苦經歷,空前也絕后。榮智健后來回憶起“文革”,總是說那段經歷磨礪了自己的性格。無論如何,對于榮智健而言,“文革”是一段黑色的記憶。
資本家VS開放的中國
“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百廢待興,國家要搞經濟建設。榮毅仁、王光英這些著名的民族資本家‘重操舊業’。國家需要這些標簽式的人物。他們的成功,是特定的歷史時期造就的!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在接受《新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1979年,國家決定成立中信公司,榮毅仁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公司的主要任務就是吸收并運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進口先進設備,投資國內。鄧小平和葉劍英都認為,由榮毅仁來主持中信公司是最合適的:榮氏家族有400多位親屬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大多都是工商界及科技界知名人士,同時,榮毅仁與政府的關系也非比尋常。中信擁有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榮氏家族的影響力,成功也在情理之中。榮毅仁這位“紅色資本家”,在為國家作出了貢獻的同時,也延續了榮氏家族的繁華!啊行拍J健菬o法復制的!睆偷┐髮W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說。
“資本家”不再是罪惡的代名詞,商人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父親的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兒子榮智健也認為,還是商海更適合自己。于是他告別妻兒,揣著一張去往香港的單程通行證,南下去開拓自己的事業。榮智健成功之后,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我沒有想靠父親來做些什么。靠別人的名望來做事,長不了,也許一時一事可以,但并不能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 但是,回顧榮智健個人奮斗史中的幾個關鍵節點,幾乎都與父親和榮氏家族脫不開關系。
榮智健起家的資金就是家族提供的。榮家在香港有一些資產,主要是紡織廠的股份,這些股份的股息從1949年起就沒有動用,因而積下了一筆錢,約有100萬港元。1978年,榮智健用這筆錢與兩個堂弟合資開辦了愛卡電子廠。1982年,美國一家公司以1200萬美元價格收購了愛卡電子廠,榮智健分得720萬美元。榮智健登上財富生涯的第二級臺階,也借助了家族的關系,如果沒有五姑父唐熊源的女兒唐芙生的介紹,榮智健不會認識在美國電腦業享有盛名的林銘和米歇爾·弗尤爾,他的加州自動設計公司(簡稱CADI)也就不會存在。從1978年到1984年,短短六年間,榮智健辦了兩家公司,并在公司行情最好的時候將所持股票套現,他的財富增值400余倍,超過4億港元。有媒體評論說,榮智健這一階段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家族傳承和家族的關系,他本人也從中學到了商業游戲規則。
北京與香港:
榮智健的前臺與后臺
真正讓榮智健躋身頂級富豪行列的,是加盟中信集團。在這里,榮智健將“紅”與“黑”發揮到了極致。他在政治中心北京和金融中心香港之間頻頻往返,財富也在飛速膨脹。在一家國有企業任職,憑借個人持有的股份而四度坐上“中國首富”的寶座,榮智健是全中國唯一的一例。
1987年,榮智健受聘擔任香港中信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他提出的條件頗值得玩味,那就是,“用人制度自主”和“相當的權力”。從一開始,榮智健就打算把香港中信打造成自己的獨立王國。香港中信歸屬于中信集團,榮智健的父親榮毅仁——中信集團董事長同意了這兩個條件。
走馬上任之后,榮智健開始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并購,被后人稱為“收購香港”。榮智健的第一個收購對象,是當時剛上市成功的國泰航空公司。但是,這一計劃遭到了香港中信董事會的反對。但是,榮智健不是一般人,他的應對措施干脆利落:北上北京,去找父親榮毅仁。不久之后,國務院同意他的計劃,還借給他8億元做收購資金。1987年1月,榮智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收購案。香港中信成為國泰航空第三大股東,那一年,榮智健45歲。
從此之后,榮智健的行為模式變得有章可循:只要香港中信與他意見相左,他就繞過董事會,直接上北京。
1990年之后,榮智健開始考慮推動香港中信上市。他使用了借殼上市的辦法,借用泰富發展這個殼,最終成功。1991年泰富發展正式更名為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通過一次次蛇吞象的并購,中信富泰在榮智健的手中不斷發展,從房地產、貿易到隧道、再到民航、發電……各種實業,包羅萬象。但在歐美資本大鱷眼中,中信泰富只是一只“紙老虎”。據《榮智健傳》記載:歐美商人們認為,盡管中信泰富擁有多家藍籌股公司的股權,但其本身沒有主營業務,而且投資經歷尚淺,不適合作長線投資對象。外國人的不信任并沒有妨礙中信泰富的發展。香港、北京,進可攻退可守,中信泰富愈長愈大,港人稱之為“紫籌股”,即藍籌股的外面,還蒙有一層紅色。
1996年,榮毅仁任國家副主席。榮智健向當時的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提出分家請求,要求中信泰富的管理層獲得股權。當時,在中信集團內部,沒有人相信王軍會同意榮智健的請求,但他們錯了。最后,榮智健的目的達到了,以他為首的管理層獲得了25%的股權,榮智健成為中信泰富第二大股東。時過境遷,王軍曾對媒體坦陳,這次股份的出讓,是他的“獨斷專行”。
1997年,在股權變更的第二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榮智健的應對措施與以往一樣:北上北京。中信集團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給了他10多億港元。
直到這次危機爆發之前,榮智健一直這樣“穩健”地經營著他的中信泰富。
誰害了榮智健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這一次,中信泰富的危機也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嚴重: “紫籌股”中信泰富栽了大跟頭。此時,母公司中信集團又一次扮演了“救世主”角色,把中信泰富扶了起來。但這一次,榮智健卻沒能穩坐高位,只能與自己創建的中信泰富揮手作別。
事實上,如果從上市那一天算起,中信泰富不過18歲,即使失去了創始人榮智健,它以后的路也還很長。但是,榮智健已經67歲,失去了自己用十八年時間打造的商業王國,很難再有下一個十八年,他的故事,似乎已經鎖定了這樣一個黑色的結局。
回顧榮智健六十七年人生,三十年商海沉浮,很難用“成功”或“失敗”這樣的詞語為他作解。
資深企業戰略咨詢師朱志礪撰文指出,背景決定前景,從一開始,榮智健的成功就與他的紅色背景息息相關。同樣,榮智健的謝幕,也與他的背景直接相關:他賺錢太容易了。榮智健的一系列收購活動,都有中信集團在背后“保駕護航”。在經營方面,他旗下的大昌貿易主營家電與汽車,主要市場就在國內,在批文、配額方面自然享有優先權。
榮智健與李嘉誠的投資業務比較相近,都集中在能源、資源、電信、航運、基礎設施等方面;公司性質也很相似,都是綜合類實業投資公司。但兩人的出身有很大差異。李嘉誠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深知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所以,李嘉誠的投資項目從戰略布局到過程管理,都非常嚴謹。榮智健的戰略前瞻眼光非同一般,但是,他是一個瀟灑的“公子哥”,作風顯然有別于“草根”李嘉誠,他沒有建立起一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對于巨額虧損,榮智健甚至解釋道:中信泰富財務董事張立憲未遵守公司對沖風險的規定,進行交易前也未經主席(是指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即榮智健本人)批準,財務總監周志賢未盡其監督職責,將這樣不尋常的對沖交易上報提請主席關注。另外,據知情人士透露,負責公司財務的并非張立憲和周志賢,而是榮智健的女兒榮明方。他們父女如何運作這樁交易,外人自然難以知曉。總而言之,即使榮智健所言不虛,但上百億元的交易,竟然無須董事局主席授權就能生效,榮氏企業的管理無序和決策盲動由此可見一斑,所以,出現虧損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榮智健的錯誤主要有兩個。第一,沒有擇機讓榮家的資本完全獨立。在1949年之前,榮家一直是純粹的民營資本企業,與官營資本幾乎沒有任何瓜葛。榮氏家族對官商經濟一直非常警惕。但是,榮智健沒有繼承這個傳統。自1991年上市起,中信泰富基本上是榮智健的天下,外界也將中信泰富看做是“榮氏企業”,他本人也只有在公司遇到危機時,才想起公司真正的主人是中信集團!皹s智健剛剛到中信任職的時候,中信的掌舵人是他父親榮毅仁。后來,王軍出任董事長,王家和榮家的關系也非同一般。所以,1996年,榮智健才有機會獲得那么多的股份。但是,2005年榮毅仁去世,2006年王軍卸任,榮智健在中信體系內所能動用的資源已經越來越有限,他基本上喪失了資本獨立的機會!眳菚圆ㄕf。
第二,“榮智健不懂政治。”吳曉波認為,榮智健實際上選擇了一條相對簡單的商業路徑,“他從香港起家,主要的經營活動都在香港和海外進行,對中國大陸的商業環境、政商關系根本不了解。但是,他背靠的中信集團卻是國有企業。像他這樣,賺錢在香港,出了問題,又要中信解圍,成功確實很容易,失敗也很容易!
一個人和一個家族
榮智健的突然謝幕,引發了人們對榮氏家族的關注。“一個家族的百年背影”,有媒體以此為標題撰寫榮智健和榮氏家族的故事。榮氏家族會就此衰落嗎?“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難道真的如此靈驗?
“在榮氏家族的歷史上,1949年新中國成立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榮家是純粹的民營企業家;在此之后,榮家的身份和地位要復雜得多。”鄭也夫教授認為,榮氏家族企業早在1956年公私合營時就已經結束。改革開放初期,因為中國政府要借用“榮氏家族”這塊金字招牌,才起用榮毅仁創建中信集團,后來他又成為國家副主席。榮智健在香港的發跡,主要是受父親的庇蔭,而不是家族的傳承。
“之所以還把榮家與中信等同在一起,是人們還留戀這種家族傳奇。但對企業來說,榮智健的離去是一種必然。如今依靠頭面人物來為大企業牽頭的時代早已結束了!睂W者傅國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百年家族豈是區區100多億元的虧損就能擊倒的?榮智健本人的失敗,并不意味著榮氏家族勢力的衰落,榮氏家族支脈繁盛,像榮智鑫、榮文淵,等等;不少人都事業有成。”吳曉波有著不一樣的觀點,“而且,雖然榮智健的財富縮水33億美元,但是,他仍然持有中信泰富11%的股份,只要不涉及刑事糾紛,仍然有可能東山再起。”
辭職后,榮智健套現7.23億
辭去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一職后,榮智健對中信泰富的態度也隨之發生改變。2009年5月,市場傳出消息,榮智健以每股11.95~12.20港元賣出6000萬股中信泰富股權,最多將套現7.32億港元。
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榮智健持有中信泰富4.06億股,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占總股本的19.12%;中信集團持有中信泰富6.359億股,為第一大股東,占總股本的28.747%。
榮智健在2005年12月5日獲得1億股認股權,可以在2008年12月5日至2010年12月4日期間,以每股20.50港元的價格行權。外界認為,并不排除榮氏進一步將中信泰富徹底改制為家族企業的設想。但根據中信泰富2008年報顯示,在2008年年底的外匯衍生品巨虧丑聞后,榮智健放棄了這部分認購權。中信集團注資后持股比例從29.4%擴至57.6%。而榮智健的股權則被稀釋到11.53%,此次榮氏再次低價拋售,其持股比例將進一步下滑。
資料顯示,中信泰富總股本60億股,此次拋售比例正好為公司總股本的1%,此次拋售之后,榮氏在中信泰富的持股權重將下降至10.53%。
榮智健此舉耐人尋味,他的行為引發了三個猜想。第一,榮智健是否會繼續減持?第二,榮智健是否看好中信集團接手后的中信泰富?他與中信集團之間是否發生了重大矛盾?第三,作為一個被調查的富翁,突然套現7億多港元的用途是什么,賠款或者保金或者補其他投資的漏洞或者東山再起?
有專業人士認為,榮智健的變現行為,可能意味著榮氏家族正計劃全面退出中信泰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