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炎陵
——炎陵縣實施“生態立縣、旅游強縣”發展戰略紀實
文 / 胡發開 彭雁 劉青崧
在湖南東南邊陲,井岡山西麓,有一個山區小縣,這就是讓古往今來所有黃皮膚、黑眼睛的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一方圣地——炎陵縣。
炎陵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畫卷,是一首深遠悠長的歌謠。她的深厚,讓每一個生活其中的人滿含淚水;她的美麗,讓每一個見到她的人久久流連。
“堅持科學發展,傳承老區精神,實施生態立縣、旅游強縣,全面打造新炎陵!”中共株洲市委副書記、炎陵縣委書記李暉,是千萬個熱愛炎陵人中的一個,自接過領跑炎陵發展接力棒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與全體炎陵人一道,為炎陵描繪新的圖畫,譜寫新的音符。
古老而神奇的炎陵,美麗而充滿活力的炎陵,展開了她高亢嘹亮的歌喉。
古、綠、紅:三湘碧玉出羅霄
炎陵原名酃縣,漢代屬長沙郡茶陵縣,史稱“長沙茶鄉之尾”,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置縣。1994年,因“邑有圣陵”——炎帝陵,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炎陵縣。全縣面積2030平方公里,人口19萬,境內山青水綠,風景秀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氣候舒適,民風淳樸,集聚了炎帝陵的“古”、井岡山的“紅”、神農谷的“綠”、多民族的“美”等獨具地域特色魅力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風情。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圣陵、古剎、奇山、秀水珠聯壁合,傳統文化、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羅霄東來,洣江流遠;衡岳西望,湘水源長。”從洞庭湖溯湘江而南,沿洣水而上,至炎陵縣鹿原陂,有一座世世代代炎黃子孫尋根謁祖之圣陵,這就是“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炎帝是我國上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中華農耕文明的創始人。
炎帝陵西漢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廟陵前,肖像而祀”,自此歷代朝祭,“率以為!;民間祭祀更是香火鼎盛,綿綿不絕。自1986年重修之后,已相繼建成炎帝陵殿、神農大殿、御碑園、圣火臺、詠豐臺、圣德林等主體工程。
走近炎帝陵,放眼望去,金碧輝煌的神農大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斗拱飛檐,畫棟雕梁,蟠龍玉柱,令人頓發壯懷激烈之雄心;轉眺午門,松柏滴翠,紅墻金瓦,掩映其間,更令人頻生訪古尋根之幽情。大殿之上,時不時有白鷺飄然掠過,迎著明媚的陽光,舞起修長的雙臂,直向湛藍的蒼穹飛去,猶如放飛遠古的憧憬和先祖的遙望。炎帝陵,正成為中華民族的“時代地標,情感紐帶,精神家園”,并以其跨越時空的力量和廣袤博大的情懷感召著中華兒女跨洋過海、翻山越嶺,步入其間。
“到此有懷崇始祖,問誰無愧是龍人”,透過裊裊青煙和閃閃燭光,讓眼神久久地停留在炎帝的祀像上,任思緒在五千年間縱橫馳騁,又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種身為炎黃子孫的厚重責任和豪邁氣概。
文化的孕育,滋生出別樣的風景。奇山異水,鐘靈毓秀,令人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毗鄰井岡的神農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集“綠、凈、幽、奇、險”于一身。翠綠滴流的森林植被、絢麗多姿的奇花異木、千姿百態的山崖瀑布、光怪陸離的氣象景觀和清新舒適的氣候空氣薈萃為一方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中國華南面積最大的十萬畝原始森林、長達65公里的國內最大原生杜鵑花林帶,負氧離子含量居亞洲第一的珠簾瀑布,第四紀冰川遺跡石臼群等,把這里匯聚為一個天然奇景的“大觀園”。
這一片綠土同樣留下了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深深足跡,洗藥潭、神農洞、搗藥臼、曬藥臺、試鞭石,飄溢著百草的芬芳,銘刻著千古的懷念。古老仙、七姑仙、云臺仙、龍王廟,更是世代流傳著引人入勝的美麗傳說。
與神農谷一脈相連的“小廬山”大院農場峰回路轉、曲徑通幽、四季怡人、風光旖旎。藏于深閨的東風梯田如彩練當空、明鏡蘊玉、洞府生輝、仙庭流韻。清純秀麗的洣水河,如詩如畫的梨樹洲,充滿神奇氣息的瑤家“女兒國”九山,縹緲若仙的湖南最高峰神農峰(酃峰)以及與古老神話、傳說緊密相連的湘山、金紫仙、婆婆仙、天河仙、鐵瓦仙、八面山等眾多名山,這些神奇壯美的大自然不朽杰作無不為炎陵山水增光添彩。
綠的底色里,譜寫著“紅”的傳奇。大山的血液里,奔騰著赤旗的鏗鏘吶喊,抒寫著血色的慷慨壯歌。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來到酃縣,此后,酃縣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走遍了這里的山山水水,進行了建黨、建軍以及土地革命、政權建設等一系列首創性革命實踐,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實踐基礎,譜寫出一曲曲“星火燎原”的英雄凱歌。
今天,水口連隊建黨舊址葉家祠、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洣泉書院和朱毛第一次會面舊址、中村插牌分田舊址、接龍橋戰斗舊址等革命紀念地已成為歷史的生動見證,而保存完好的339條紅軍標語和即將建成的全國第一家紅軍標語博物館把時代的滄桑烙進我們的血脈和骨髓。
這一片熱土涌流著先烈的熱血,也哺育了一大批優秀兒女。何孟雄、張經武、張平化、周里等炎陵籍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大山的血性拼殺疆場,以無限的忠誠服務人民,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共和國的創建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何孟雄和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被并稱為“英雄夫妻”,其傳奇經歷至今在黨內傳為美談。
星轉斗移,滄海桑田,當中華的史冊翻開嶄新的一頁,漢、瑤、畬等各族人民滿懷壯志豪情在這片熱土上描繪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炎帝陵祭典、瑤家歌舞、畬族龍獅、客家山歌等民間傳統文藝演繹著豐富多彩、情韻綿邈的民族民俗文化風情。
炎陵的“十個第一” 在湖南甚至在全國獨占鰲頭:神州第一陵——炎帝陵、華夏第一祭——炎帝陵祭典、朱毛第一面——毛澤東朱德第一次會面、紅軍建黨第一誓——葉家祠連隊建黨、紅軍標語第一館——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紅軍政訓第一課(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政治訓練)——中村政治訓練、亞洲第一氧——神農谷負氧離子高達13萬個/cm3、華南第一林——神農谷原始森林、湖南第一峰——神農峰(酃峰)、瀟湘第一瀑——神農飛瀑。這片熱土讓你心馳神往、心旌蕩漾。
生態立縣:今日炎陵美如畫
炎陵被稱為“革命老區”,其閉塞可想而知。尤其是落后的交通條件,曾長期成為制約炎陵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央、省、市各級各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重視、關心和大力支持下,炎陵人民艱苦奮斗,將一條條制約經濟發展的險阻天塹和曾經彌漫革命烽火的山村小道變成了奔向小康和諧的幸福之路。
人們不會忘記,2001年3月6日下午,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聽取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炎陵縣副縣長曾筱萍的發言后深情地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飲水思源,不忘老區,把炎陵縣的基礎設施建好,不就富起來了嗎?要把炎陵縣基礎建設規劃好,修一條高速公路過去,再造一個張家界!”并當場囑咐國家計委、湖南省委、省政府等有關領導規劃此事。隨后,交通部、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等部門多次組織專家對衡炎高速公路項目進行調研論證,相繼完成了“規劃報告”、“預可報告”的評審。2002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批準,衡炎高速公路工程正式立項。2004年7月21日,國務院第59次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了衡炎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06年9月,計劃總投資45億元的衡炎高速公路全線開工。今年底,衡炎高速公路將竣工通車。屆時,炎陵至長沙2個多小時,炎陵至廣州市也不過6小時。
衡炎高速公路開工之后,衡茶吉鐵路、炎睦高速公路(炎陵至井岡山睦村)、炎陵高速公路(炎陵分路口至縣城)、醴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公路株洲段)相繼立項、開工或進入規劃階段。炎陵老區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大好發展機遇。從此,大山的門戶敞開了,發展的“瓶頸”打破了,一條條連接東西、縱貫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即將連成奔向小康、邁向幸福的大通道,拉近鄉村和城市、貧困和富庶的距離,把一個開放的炎陵、多彩的炎陵帶向五洲,帶向世界。
大道通衢連四海。目前炎陵已初步形成以衡炎高速公路、國道106線、省道321線、省道322線為骨架,以密集交織的縣鄉村公路為支線的多層次公路網絡。逶迤綿延的柏油公路恰似一條條彩鏈在巍然聳峙的群山中飛揚舞動,穿行在青山綠水懷抱中的一個個鄉村,就猶如暢游于水墨畫廊,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通暢快捷的交通為神農故地、革命老區的發展注入了蓬勃活力和強大動力。大山深處豐富的自然資源、工業農林產品和農村富余勞動力源源不斷地輸往山外,而山外的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信息流也連綿不絕地涌向了這片夢幻萌動的始祖圣地和綠色凈土。祖祖輩輩生息勞作在崇山峻嶺中的鄉親們由此日益豐盈著、詩化著自己的日子和夢想。他們不再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作、跋涉在自己腳下的那一片泥土,而有了更多的理想和追求,他們可以坐在現代化的流水線前舞動巧手,可以在市場經濟的商海中弄潮揚帆,更可以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去馳騁、翱翔,劃出燦爛明媚的生命航線。
炎陵縣委、縣政府按照“目標更明、速度更快、標準更高”的要求,突出“搶機遇、抓項目、強基礎、調結構、保增長、促‘三新’”的工作主線,依托資源優勢,大膽解放思想,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構建生態文明。以竹、木、茶為主的林產工業,以“古、紅、綠”為主的旅游產業,以小水電、紡織、材料、食品為主的資源型工業成為炎陵生態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
作為湖南省林業十強縣(市)之一,炎陵縣一方面突出抓好生態公益林、天然林、原始森林保護,強化森林生態圈建設,一方面積極引進和發展林木精深加工企業,著力培育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壯大竹、木加工業規模,著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作為知名的茶葉之鄉,炎陵縣近年來在不斷進行茶葉栽培改革的同時,還大力引進名貴品種,使“炎陵茶”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炎陵的綠色蔬菜和白鵝等種養殖產業開發同樣穩步推進。目前,炎陵高山反季蔬菜、早春時鮮蔬菜、無公害蔬菜都已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全縣商品菜種植面積達3.2萬畝。炎陵的“酃縣白鵝”系古代貢品,養殖歷史悠久,肉質鮮美,為鵝中珍品。在政府鼓勵和扶持下,2008年全縣養鵝大戶突破2000戶,養殖白鵝100萬羽。酃縣白鵝產業的龍頭企業——福來喜鵝業有限責任公司已播種人工種牧草130畝,建設標準化鵝舍6000平方米,同時還建起了能飼養種鵝5000羽的種鵝繁殖場和現代化孵化場,并開始籌建鵝肉、鵝羽絨加工生產線。
炎陵縣始終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富民強縣的第一推動力,大力發展小水電、紡織、材料、食品等資源性工業。目前,炎陵縣已經建成水電站100余座,裝機總量已達19萬千瓦,開發的水能資源達到24萬千瓦,可基本滿足全縣生產生活需要。為壯大工業規模,炎陵縣于2001年創建了九龍工業園,按照“生態型、規范化、花園式”要求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提升園區服務功能;并依托自身生態資源優勢,主動承接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產業轉移,加快發展園區生態產業集群,圍繞打造省級紡織和材料工業基地、建設全省再生材料利用試驗區和全省最優紡織基地,培育發展了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的行業龍頭企業。目前,工業園已聚集嘉新實業、東信紡織和精誠鎢業等大規模投產企業41家,2008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0.1億元,完成稅收266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77.2%和31.9%。
為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精心打造城鄉居民宜居環境,炎陵縣大力開展“藍天碧水凈土行動”,嚴把項目市場準入“生態”關,全面落實五個“一律不批”;同時,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適應、環境優美”的要求,及時科學規劃城市發展藍圖,初步完成了縣城第五次總體規劃修編和城市風貌規劃設計,并著力鞏固省級衛生縣城創建成果,持續推進“山水園林生態旅游城市”建設,凸顯旅游城市特色。
為了創造優良的招商條件,切實提升生態經濟發展后勁,炎陵縣致力于招大商、招好商,主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重點抓好符合“生態立縣”要求和產業發展方向的工業項目、旅游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的招商工作。今年,炎陵縣重點確定了產業建設“十大項目”,即福來喜鵝業加工,以果、蔬、茶、藥為重點的生態特色農業產業開發,竹木精深加工,綠色能源開發,神農谷生態旅游示范區,神農福地休閑娛樂體育主題公園,炎帝陵景區開發,天星寨香樟溫泉度假區,以紅軍標語博物館為重點的紅色旅游開發,以“1152”工程為目標的骨干企業培育。
在生態經濟建設的強力支撐下,2008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2億元,同比增長15.6%,財政總收入達到2.06億元,同比增長20.6%。炎陵縣成為2008年度湖南省8個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之一。
放眼今日的炎陵,真可謂“旖旎畫卷無限美,多彩炎陵天地寬”。
科學跨越:旅游強縣競芬芳
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扎扎實實的生態文明建設,為炎陵的旅游開發提供了堅實基礎,創造了優越條件。
以此為依托,炎陵縣整合資源,精心規劃,積極實施“生態立縣、旅游強縣”發展戰略,努力開創炎陵旅游的美好前景。炎陵幾任班子都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在“十五”規劃中提出“發展大旅游,逐步把旅游業建設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戰略目標,在今年的縣委十屆五次全會上提出創建中國旅游強縣和炎帝陵創AAAAA景區、神農谷創AAAA景區的目標任務。近幾年,相繼出臺了《炎陵縣加快旅游產業發展若干規定》、《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決定》、《炎陵縣鼓勵投資旅游業若干規定》,編制了《中國炎帝陵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及《公祭區詳規》、《中國湖南炎陵縣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炎陵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逐年增加對旅游的財政投入,鼓勵各界人士利用各種資金、各種方式開發旅游資源、興辦旅游項目,并在全縣開展旅游經濟考核,加強對旅游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為構筑炎陵旅游“古、綠、紅”三大品牌,炎陵縣使出了“硬件建設”、“文化挖掘”、“宣傳促銷”三大招,使炎陵旅游的品牌價值不斷累積。
炎帝陵是炎陵旅游的核心品牌。盡管炎帝陵歷代以來祭祀不斷,一直延續,但規模和影響都還有限。有鑒于此,該縣圍繞“炎帝陵祭典”大做文章,積極爭取炎帝陵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廣泛籌集資金,先后投資1.2億元,對炎帝陵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建成了炎帝陵殿、神農大殿、御碑園、圣火臺等謁拜祭祀區主體工程。同時,著手規劃建設祭祀故道區、農耕文化區、日市集貿區、神農中醫藥文化紀念館、華夏歸根園區等功能區。
注重炎帝陵的建設,更注重炎帝文化的挖掘、炎帝精神的傳承。為此,炎陵縣組織專門人員編纂出版《炎帝文化》叢書,對有關炎帝的歷史傳說、歷史遺跡一一進行搜集、整理、考證,并結合現代理念對炎帝精神遺產進行歸納、提煉,將炎帝精神歸納為“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為公的奉獻精神”。同時,該縣還在專家的指導下,參照我國祭祀文化傳統,對炎帝陵祭祀儀式進行完善,對祭祖儀式進行創新,使官方祭祖、民間祭祖的規模不斷擴大、密度不斷增加,形成了清明由民間祭祖、重陽由各界祭祖的祭祀慣例,使祭祀活動進一步規范、有序、隆重。
為擴大炎帝陵的影響,炎陵縣不斷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先后組織參加了在井岡山、廣州、成都、蘇州、長沙、香港、深圳等地各種旅游推介會、促銷會、交易會,加強區域旅游合作,與陜西黃陵縣結為友好縣,與井岡山、南岳、韶山等景區建立了旅游合作聯盟。自1986年重修以來,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為炎帝陵題詞,海內外炎黃子孫不畏路途遙遠,專程前來謁陵。2000年以來,炎帝陵先后舉行了5次省祭,舉辦了世界華人華僑龍舟賽炎帝陵取圣火、炎帝陵百龍祭始祖大典、中國大學生龍獅錦標賽、世界華人華僑炎帝陵祭祖大典、海內外佛教界公祭炎帝祈福世界和諧大典、中華茶祖文化節等一系列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的炎帝陵公祭活動。其間,炎帝陵相繼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并被列入全省重點打造的三大旅游品牌之一。
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近年來,炎陵縣紅色文化的挖掘保護也得到重視。2008年9月,投資1000多萬元的全國第一個紅軍標語博物館正式動工興建。建成后的紅軍標語博物館共三層,建筑面積3891平方米。以毛澤東朱德第一次會面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連隊建黨舊址葉家祠、土地革命第一次插牌分田舊址中村為代表的革命舊址,都得到了妥善保護;許許多多的紅色歌謠被收集整理,得以繼續留存。近年,隨著毗鄰的井岡山紅色旅游的興起,與井岡山核心景區只有40分鐘車程的炎陵,以“重溫入黨誓詞,重踏紅軍足跡,體驗紅軍生活,感懷英烈豪情”為主題的紅色之旅,也越來越引人注目。
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絕美的自然風光構成的炎陵自然旅游資源,經過近年不斷的推介,也已成為炎陵旅游熱點項目。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探訪優美的世外桃源神農谷、海拔2122.35米的湖南第一峰神農峰(酃峰)、落差235.3米的華夏第一瀑神農飛瀑。為保護好優美的自然環境,炎陵縣專門成立了“生態立縣”領導機構,堅決關停了對環境污染嚴重的鐵炭廠、炭粉廠和造紙廠,甚至對納稅大戶原縣造紙廠也毫不留情,勒令徹底關停。同時,全縣嚴格控制和逐年減少木材采伐量,使森林覆蓋率一直穩定在82%以上、森林負氧離子最高達13萬個單位立方厘米、水土流失治理率一直穩定在95%以上、工業“三廢”達標排放率穩定在80%以上。
與此同時,炎陵縣璀璨多姿的民俗文化風情也正在走出深閨,大放異彩。炎帝陵祭典、炎陵三人龍、炎帝傳說、蘇區歌謠、客家山歌分別入選國家、省、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炎陵縣精心包裝的“炎陵姐妹”組合于2008年10月登上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欄目,展示了炎陵民間文藝的亮麗風姿。炎陵三人龍2008年11月代表湖南省參加全國首屆農民文藝會演,榮獲豐收杯。近年來舉辦的“炎陵山歌唱盛世”歌手大賽、“和諧炎陵大合唱”文藝調演等民間文藝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炎陵縣還借助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有利契機,努力爭創“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和中國旅游強縣,按照“打造炎陵旅游國際品牌,塑造炎陵旅游國際形象”的戰略定位,通過全面加強旅游區域合作,著力打造“長沙——炎帝陵——南岳——舜帝陵”尋根祭祖游、“井岡山——炎陵——長沙”紅色圣地游等旅游精品線路,充分發揮炎陵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提升炎陵旅游文化內涵和生態魅力,致力打造長株潭城市群和粵港澳的“后花園”。
隨著軟硬件環境、設施的不斷優化和生態、旅游產業開發的不斷推進,藏于深閨的炎陵旅游資源正以其璀璨風姿和旖旎情韻吸引著四海游客、五洲賓朋。一代代海內外炎黃子孫懷著赤子之情,沿著圣地通途,來到“圣陵之邑”,尋根溯源,祈福休閑。炎陵,正成為集“古”(以炎帝陵為代表的歷史人文景觀)、“紅”(紅色旅游景點)、“綠”(自然生態景觀)、“美”(民族文化風情)為一體的生態勝地、休閑福地。
展望生態炎陵和旅游強縣炎陵的美好前景,中共株洲市委副書記、炎陵縣委書記李暉滿懷信心表示,全縣干部群眾將大膽解放思想,大力傳承和弘揚忠于組織、敢于犧牲的老區精神,開拓創新、進取奉獻的炎帝精神,勤勉務實、敢于超越的炎陵精神,積極落實“保二爭一、科學跨越”,確保“又好又快,進位爭先”,將一個“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新炎陵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