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從全球看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另一面不可忽視
文/丁學良
導語: 每次重大事件發生后,能否保留記錄,以對公眾警覺和個人生活方式發生持續影響,這是評價一個國家的體制及國民素質的重要指標
看看兩三百年來全球化的歷史,有一個非常突出的曲線,它顯示,過去幾十年才發生一次的全球事件,現在變得越來越頻繁了。在近代全球化剛開始時,人們想到的只是貿易等問題,而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間,將一個大洲或許多國家卷進來的全球性事件就有好幾起了: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現在的全球金融危機,也不過才11年的時間,以前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會發生超出數個國家之上的大規模金融沖擊;2003年的SARS到現在才6年時間,中間還有一個2005年的禽流感;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也影響了全球。
過去11年來,已經有5到6起全球性突發事件,每一次的突發事件影響面都相當廣泛。在2003年SARS襲來之前,人們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流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但實際上造成的后果非常嚴重。它導致香港股市下跌了13%,在大陸,導致股市下跌了16%。目前出現的甲型H1N1流感對經濟貿易影響到怎樣的程度,現在只能作一些概略的揣測,如今看來至少要影響到三個重要領域,當然可能還會更多。首先影響的是旅游業,這是最明顯的,目前全球跟旅游相關的股票都在下跌;第二是食品業,跟豬肉有關的食品出口企業股票大跌;第三密切相關的是交通。這三個領域的負面影響人們已經看得很清楚了。第四個領域是有人認為有可能還會影響到油價:剛剛召開的東盟經濟會議提出,油價突破每桶70美元,就會影響經濟復蘇,財政儲備小的國家受到的打擊會很大,而這些天人們在擔憂的是油價會降到50美元以下。
瞬息而來的全球性事件透露出來的信息,是全球化速度在加快加深,像以前那種幸災樂禍的情況在減少。現在,人們越來越謹慎地對待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生的事情,因為它蔓延的后果你很難想象,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有全球社會、全球公民的視野。只要是地球上任何一個主要經濟體受到嚴重沖擊,就會像在池塘里扔塊大石頭一樣,波及的范圍都會影響到中國。因此,國內的教育應該在這方面跟上來。我發現,在教育官僚體系層層把關之后,中國教育領域在反映世界上很多潮流的敏感性方面太滯后了。在國外,發生了重大事件之后,教材在第二年就能反映出來,第三年的時候又會更新。初一年級的老師講: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們發出的信號能夠被其他人及后來人記錄和流傳下去,由此而減少他人和后人的代價。你不這么做,你就減少了理性人的優勢。
全球性的突發事件一旦發生,民間社會如何應對?這些信息應該快速地進入教材和其他的公共信息系統,這是一個國家應對全球化能力的一個基本指標。香港只有在19世紀末期的大鼠疫才造成了2003年非典時期的那種恐怖局面,那是一起百年不遇的公共衛生災難。而香港全社會都由此吸取了教訓,并將其制度化。中國是全球大鏈條的重要環節,不管外部世界發生什么事,也不管你喜不喜歡,都會影響到你,因此,就必須發展出一套健全的應對突發事件的機制。應當盡快將這些信息做制度化的應用,進入到教材、教學中去,使后人能夠迅速提升應對意識和應對能力。甲型H1N1流感一爆發,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就表示:光靠政府是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的,希望每一位居民都承擔起一定的責任,自己要是病了的話,請待在家里休息,不要到公共場所。要勤洗手,盡量減少并控制住發病人數。
每次重大事件發生后,能否保留記錄,以對公共管理部門和個人生活方式有持續的影響,這是評價一個國家的體制及國民素質的重要指標。類似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疫情,一般來說,過了60年再來一次的可能性很大。要通過制度化的教育,由公眾的行為把經驗教訓傳承下去,這樣社會的文明程度才會提高,在遇到重大危機時才會表現出強韌的反彈。
丁學良
作者為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