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德宏
某個即食通心粉廠家,通過消費者研究發現,消費者喜歡在烹制通心粉時,自己加入一點洋蔥。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個廠家的研發人員在開發新產品時,加入了洋蔥。此后廠家對消費者進行調查,發現消費者在烹制通心粉時,仍然加入洋蔥。廠家對此迷惑不解。
其實,這一現象的背后隱藏著這樣一個“真相”:家庭主婦在給家人烹制即食通心粉的時候,有一種沒有盡到家庭主婦職責的內疚感,為了消除這種內疚感,她們加入一點自己準備的洋蔥,表明這頓飯是自己精心準備的,自己不是一個偷懶的、不稱職的家庭主婦。
發現“隱藏的真相”就是消費者洞察。比較直觀地理解消費者洞察,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人的行為看心理。通常情況下,消費者表現出來的行為總是自有其原因,這些原因,有些是消費者掛在嘴上愿意和你說的,大多是一些表面的原因,或者是一些人人皆知的原因。還有一些原因,是消費者不會和你說的,要么是他不愿意說,要么是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是這些原因在驅動其行為。發現這些消費者說不出來卻又驅動他行為的因素,就是消費者洞察。
日前舉辦的“科特勒品牌領袖”研修峰會有一個關于消費者洞察的專題,探討如何挖掘消費者洞察。在討論如何掌握消費者洞察技巧之前,我想重點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由誰掌握消費者洞察?
我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在“Google”(搜索)消費者洞察時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當你“Google”中文“消費者洞察”時,你能找到的大部分觀點、案例、討論基本上來自于廣告公司,其中包括國際4A廣告公司的大拿(如奧美),見解很深刻。當你“Google”英文“consumer insight”的時候,你能找到的各種素材、案例、出版物基本上來自于市場研究機構,其中包括市場研究機構中的各位大拿(如A.C.Nielsen),觀點很新穎。
廣告公司關注“消費者洞察”,實乃天經地義。因為絕大部分好的廣告創意背后都有一個好的消費者洞察作為支撐,所以廣告公司把獲得消費者洞察視為自己競爭力的根本,缺少了這個根本,廣告公司的作品就成了平庸的、隨大流的作品,在比稿時是缺乏競爭力的。市場研究機構關注消費者洞察,也在情理之中。因為消費者洞察來自于消費者,研究消費者是市場研究機構干活吃飯的出發點;況且,市場研究機構的職責,除了為客戶提供數據之外,更要為客戶提供具有市場遠見的判斷機會,通過深度挖掘獲得的消費者洞察,恰恰是這些判斷機會中的一種。
我有些不解乃至擔心的是:品牌經理、市場總監們是否關注“消費者洞察”?不妨仔細想一想:我們每年會花多少時間去了解“消費者洞察”呢?
毫無疑問,品牌經理、市場總監們比較忙,忙著分析數據,忙著做計劃,忙著匯報,忙著應付各種緊急而重要、緊急而不重要的事……那我們留給自己多少時間去了解消費者洞察?既往的經驗告訴我,一些品牌經理比較喜歡看研究報告,喜歡指揮很多人幫助自己“了解”消費者,自己卻因為“很忙”而很少接近消費者。
如果你也置身于這種狀態中,那么請你關注這樣一個事實:絕大多數消費者洞察不是來自于量化的研究數據和書面的研究報告,而是來自于與消費者的直接、深度接觸中。
怎么樣才能稱之為“與消費者直接、深度接觸”呢?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寶潔公司曾經在中國北方農村的一戶農家租了一個房間,每天寶潔公司的工作人員與這戶農民同吃、同住,陪著人家干農活。寶潔公司的工作人員包括品牌經理、研究經理、總監等,一個月輪換一次。
如果你習慣于坐在寫字樓里,如果你習慣于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如果你習慣于把市場研究報告作為獲取消費者信息的唯一渠道,那么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走出去吧,去和你的消費者親密接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