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不是藝術,是生意。周佚的公司就是要通過設計讓大公司的產品大出風頭。
文|CBN記者 楊櫻
5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在考慮一項合作,一旦細節確定,4位麻省師生將在上海靜安區一幢紅色小樓里展開為期兩周的調研。這里是上海指南工業設計有限公司(s.point design)的辦公樓,他們的課題和這家公司的創始人近來思考的問題是一致的:如何在中國建立合理的工業設計的商業模式。
這家一般人并不熟悉的公司,是中國最出色的本土設計公司之一,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周佚曾接受《商業周刊》和知名設計雜志Wallpaper的采訪,這吸引了正著手調研全球中小型企業案例的麻省理工的目光,他們想知道指南設計商業模式的利弊所在。指南設計曾有70%收入來源于英特爾這樣的大公司,現在的份額則是50%。“這些公司更理解工業設計的概念,更容易溝通一些。”周佚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所以當九陽最初與周佚談起生意的時候很難理解他的想法。九陽只想為自己的豆漿機弄一個更酷的造型,在他們看來,指南設計的要價實在太高;而周佚覺得“過于強調外觀設計是現在中國工業設計環境中的最大誤區”—除了外觀設計,工業設計還包括了市場調研、結構設計、控制品質等多重工序。
從1997年建立指南設計開始,周佚就覺得工業設計不是藝術,是生意。“外型好不好看不是重點,重點是怎樣為客戶尋找最合適的商業解決方案。”
這個想法從2005年逐漸被周佚歸納成公司在設計領域的核心原則。2005年是指南設計的轉型期起點。在那之前,周佚做的事可以歸結為:使自己的公司國際化,幫海外公司本土化。
1997年到2005年,指南設計一直在爭取更多的海外訂單,尋找更多的外國設計師為自己工作。1990年代末,索尼、摩托羅拉、夏普這樣的大公司都打算在中國市場攻城拔寨,指南設計借勢進入大公司的視野。2003年,指南設計和西門子設計中心Designfairs聯盟,這讓其無論從團隊結構還是思路上都有歐美設計業風格。
2005年,指南設計已經不是靠一個項目就能存活的小工作室,而是可以同時操作數個項目的公司。
在此之前,周佚對于流程管理只在腦海中存在一些模糊破碎的觀念。漸漸地,這些觀念被整理成一套流程,無論指南接到什么項目,都按照這套流程操作。從流程覆蓋的內容上來看,指南會在聽取客戶的市場預期、考察清楚目標市場環境和消費者形象之后再行動,“這是為了界定設計的目標”;接下來是設計師們的頭腦風暴,指南會在這個環節找出最新的、最合適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戰略”;最后要做的是把頭腦風暴的結果制作成可行步驟,再轉化成實物。
相比之下,大多數設計公司都是拿到項目以后交給若干個設計師組成的團隊,這讓項目的風險落在幾個人的肩膀上,好壞都取決于他們的創意高明與否。更大的弊端在于,前期不充分的交流會導致設計師誤解產品設計要求,而再進行糾正是件頗耗成本的事。
在指南設計,參加頭腦風暴的除了設計師,還有產品可能的使用者、產品的市場營銷人員、制作人員,任何一個“戰略”的產生都考慮了每個人的意見;調研消費者對產品的潛在需求也不馬虎。2006年指南拿到的博朗剃須刀的項目,除了問問男性顧客的意見,指南設計還問了他們的女友。因為“他們的選擇往往受到時尚潮流和女友的影響。”
創意并非在頭腦風暴階段告終。從產品的設計、執行到最后產業化,周佚都要求設計師們尋找最合適的方案。2003年為英特爾設計的無線輸入筆,因為筆的內部空間局限、細小器件繁多以及筆尖觸感要求很高,所以每一步都需要設計師實時跟進,隨時解決問題。
一切都圍繞這個流程轉。雖然尋找訓練有素的設計師是國內外工業設計公司共同的難題,但是指南設計并不會出重金招攬能力超群的成熟設計師。這家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是28歲。“最重要的不是一個設計師的個性,而是如何讓設計師們合作,有效執行由流程產生的方案。”周佚說。
每個指南設計的新員工都得接受為期一年左右的培訓,這期間他們只是從事助理工作,不獨立擔當項目分工。而一旦從事項目,他們就被要求不僅要做一個設計師,更要從公司產品開發經理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他提高員工能力很有一套。”2008年新加入指南設計的蔣虔這樣評價他的老板。
按照流程,指南設計內部分成不同的小組,但成員并不是隨機安排在一起。“最基本的是看性格,一個組的人得合得來;另外,兩個都很強的人不能放在一起,強弱搭配效果更好。”周佚告訴《第一財經周刊》。小組成立一段時間之后都會經歷微調,而新成員的加入就是用來彌補小組能力的不足。
這次轉型讓指南設計脫穎而出。因為提供服務的不同,它成了九陽這類中小企業眼中“出價高的人”。“如果我能把價錢稍稍降一點,就能獲得更多的國內客戶。”雖然周佚明白這點,但他似乎沒有這樣做的意思,即便去年的經濟危機讓他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本土客戶。
好在有錢的本土公司多了起來,對設計的理解也在進步當中。不久之前,九陽上市,最終還是成了指南的客戶。這一次他們關注的不是外殼是什么樣的問題,而是如何通過一系列新產品躋身中高端產品市場。這單生意讓周佚覺得受到了鼓勵。《第一財經周刊》去采訪那一天,他們的會議室看起來就像豆漿機公司的會議室。設計師辦公室的一面玻璃墻上滿是N次貼和豆漿機模型的分解圖,各種箭頭串起了零星的詞組和縮寫。
但是如何才能讓更多的本土公司把項目合同交到自己的手里,周佚還沒有把握。這也是麻省師生關心的問題,他們除了要從宏觀上把握中國工業設計公司的狀態之外,還要解決周佚的困惑。
“我并沒有期望麻省理工能給我一個好答案,”周佚說,“但我知道自己沒有辦法看得像他們那樣遠。無論如何,那都會是個新想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