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這為我國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建設創新型國家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國際科技合作是我國科技工作和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把握新時期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緊密配合國家經濟、科技和外交戰略,不斷開創新局面,登上新臺階,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不斷深化改革,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局面已經形成。目前,國際技術轉移與多種形式的國際科技合作,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日趨相互滲透,已經成為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在重點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手段。
發達國家進行國際科技合作的最新做法
國際合作中的技術轉移,即是國家(或地區)間的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等組織在科技合作與交流過程中發生的技術轉移。發達國家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實現技術轉移的途徑不斷拓展,主要包括:
(一)積極開展科技外交,加強對外科技援助
例如,本著通過合作吸收歐盟以外的科技知識、高新技術和人才以及開拓國際技術市場的目的,歐盟迄今已與43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國際科技合作協議;最近幾年來,美國在許多外交領域也頻頻打出科技牌,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美國僅聯邦政府各主要職能部門就與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近900個科技外交方面的協議和諒解備忘錄等,美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與他國簽署的科技外交協議更是無法統計。科技援助是科技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技援助開拓國際市場,獲取多方利益,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發達國家很早就意識到資源、能源等問題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通過開展對外援助,成功獲取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和能源。
(二)廣泛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和計劃
國際大科學工程和計劃使得世界范圍的科學家能夠在大規模、大尺度或是跨學科前沿性研究領域開展合作研究,有助于全球科技資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例如,在經過多年醞釀和準備之后,于2006年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歐盟、日本、中國、印度、韓國、俄羅斯和美國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該計劃將歷時35年,總投資高達99億歐元。它的啟動標志著人類開發新能源征程的開始,其成功將為徹底改變人類的能源結構提供可能。
(三)重視科學家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與合作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06年發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不同國家作者合著的論文數量在世界范圍內都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1988年以后合著論文的增長更為迅速。1988年,合著論文只占所有論文總數的8%。到2003年,20%的論文至少有1名外國作者參加。合著論文所占的份額在美國、歐盟15國和日本至少翻了一番。美國是國際合著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合作的國家數量也是最多的。2003年,參與國際合著論文的國家有192個,美國研究人員與其中172個國家的研究人員開展了合作,國際合著論文中的44%有美國作者參與,美國作者發表的論文每4篇就有l篇是國際合著論文。日本的比例與美國近似。歐盟重視成員國之間的科研合作,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更為密切。從合著論文的趨勢來看,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與發展中國家科學家之間的合作更為密切,英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加強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東亞地區各國之間的科技合作日趨活躍,形成新興的研究密集區。
(四)鼓勵跨國公司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
近年來,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進程也不斷加快。跨國公司并購外國企業,在國外設立新的研發設施,以及海外子公司進行研發活動的比例不斷增加。經合組織2006年發布的《科技與工業展望》顯示,2004年經合組織跨國公司的研發活動有16%是由在國外的子公司開展的。美國企業的海外研發投資從1994年的約120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210億美元。跨國公司的研發活動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愛爾蘭、英國、澳大利亞等國,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占企業研發投入總額的40%以上。在亞洲地區,中國(包括中國臺灣)及其他7個國家或地區(韓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外國投資帶來了新的機遇。
(五)吸引國際一流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到國內工作
例如,建國只有200多年的美國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從其歷史可以看出,人才的吸引和培養是美國興盛的根本所在。源源不斷的外來高素質移民和國內教育培養的大量創新型人才,不僅創造了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并且塑造了一種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保持平衡的政治體制和可持續發展的領先型的經濟模式。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的新態勢分析
(一)政府間合作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由于近年來中國科技實力不斷提高,科技進步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加,發達國家政府認識到中國科技的重要地位,相繼出資與我聯合支持優先領域的合作研究(見下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據統計,這些對華科技合作專項資金總額每年約合數億元人民幣。
(二)與發達國家科技合作邁上新臺階
中美政府間科技合作 中美政府間科技合作已成為兩國關系的新亮點,目前已形成政府間引導,部門、地方、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2006年《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再次延期五年。中美雙方就先進清潔能源技術、核安全合作與和平利用核技術、農業科技、水等資源管理、資源節約和綜合高效利用、環境技術與全球變化、對地觀測、減災防災、公共衛生與生物醫藥研究、基礎研究、納米技術和計量標準、科研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和交流多個合作熱點問題取得了新的突破并達成了廣泛的共識。
對歐盟及其成員國科技合作 歐盟及其成員國是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中歐科技合作日益成為發展中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重要內容。中國參與歐盟框架計劃的合作研究,以及加入“伽利略”計劃和ITER計劃合作,全面提升了中歐之間的戰略伙伴合作關系。
中俄政府間科技合作 在2007年8月召開的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科技合作分委會第十一屆例會上,中俄雙方決定從政府層面上共同支持開展一批中長期重點科技合作項目。中俄雙方聯合開展政府間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表明,雖然引進俄方先進技術和專業人才仍是近期我開展對俄科技合作的重點,但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從長遠來看,中俄科技關系將更趨于平等、合作。中俄戰略協作伙伴的建立推動著雙邊科技合作不斷向前發展。“做共同創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已成為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中加、中澳政府間科技合作 2007年1月16日,中國政府與加拿大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在北京簽署。這是加拿大政府對外簽署的第5個雙邊科技合作協定,也是中國政府對外簽署的第100個雙邊科技合作協定。中國與澳大利亞兩國政府支持在共同感興趣的優先領域建立聯合研發中心,先后成立了中澳水資源研究中心、中澳輕合金聯合研究中心、中澳干細胞聯合研究中心和中澳表型組學聯合研究中心。
(三)對發展中國家科技合作穩步發展
對發展中國家科技合作始終是我國對外科技合作的基礎和重點。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增長,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特別是我國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并提出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使得發展中國家對華開展科技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強。2007年6月,哥斯達黎加與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這是我對中美洲國家外交關系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四)多邊領域合作由“虛”向“實”過渡
通過參加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會(UNCSTD)、APEC產業科技工作組(ISTWG)和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亞太技術轉移中心(APCTT)等歸口國際組織的工作,既“唱戲”,同時,注重實效,做到“占位子、出聲音、做貢獻、有影響”,逐漸從“虛”向“實”過渡。如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雙邊合作備忘錄共同舉辦非洲未來領導人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培訓班、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甘肅省科學院自然能源研究所建立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作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增強對發展中國家人員的培訓,擴大太陽能技術及產品的出口。
(五)區域科技合作逐步擴大
在多邊和區域框架下,我國積極參與了歐盟框架計劃的合作,有針對性地參加亞太經和組織、亞歐會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東盟(10+1)、中日韓-東盟(10+3)、中亞五國、中非合作論壇等區域框架下科技合作等,對樹立我國際形象,提升我國科技在周邊國家的影響力, 提高我國實用技術與高技術產業在周邊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占有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的思路和重點
(一)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的思路
黨的十七大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的重要內容;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擺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八項任務中的突出位置。這是中央在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基礎上,對未來科技和經濟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今后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工作將緊密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和《“十一五”國際科技合作實施綱要》的重點任務與要求,以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國家外交工作兩個大局,努力在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做出重要貢獻。要樹立“大國際科技合作”的觀念,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宏觀戰略研究和合作需求調查,調整工作思路、轉變管理模式,在體制和機制上保證《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著重做好以下五個戰略轉變:
1。在戰略目標上,從一般性國際科技合作,向以《規劃綱要》為目標、以需求為導向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轉變。樹立“大國際科技合作”的觀念,更加緊密地圍繞《規劃綱要》確立的重點任務,緊密結合國家各大科技計劃的需求,遴選國際科技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項目,做到與各科技計劃互相協同、融為一體,解決國內計劃與國際合作計劃“兩張皮”問題。利用國際優勢科技資源為國內計劃實施服務,在高起點上創新,在創新路徑上盡量少走彎路,加快研究開發速度,提高水平,提高對外合作的針對性和服務國家戰略的有效性,使國際科技合作成為國家自主創新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大國際科技合作”的新格局。
2、在合作方式上,從注重項目合作,向整體推進“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戰略轉變。要切實改變以往重項目合作,輕資源集成和人才培養的現象,形成“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注重人才培養和引進,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實現國家、部門、地方、企業等資源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的高效集成,實現國際科技合作與區域創新體系乃至國際創新體系的有效銜接。
3、在合作內容上,從注重技術引進向“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轉變。要在更加廣闊的層面上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國外知名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科研人員與國內同行在基礎科學和前沿領域開展合作研究,鼓勵國際風險投資、咨詢機構參與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到海外建立研發基地,組建研發戰略聯盟,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包括人力、資金、技術以及市場等資源,提高核心競爭力,開拓發展空間。支持我國科學家走向國際舞臺,通過參與更多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合作,拓展視野,增強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
4、在合作主體上,從以政府和科研機構為主,向政府引導、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戰略轉變。要充分把握國際科技合作的主體、層次、內容和方式不斷變化的趨勢,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拓展工作渠道,搭建合作舞臺,創造合作條件,提供合作環境,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主體作用充分發揮的國際科技合作格局。特別注重企業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主體作用,為企業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做好服務。
5、在任務確立上,從“自下而上”的立項機制,向以《規劃綱要》為導向的“自上而下”的立項機制戰略轉變。要針對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目標聚焦不夠,資源較為分散的弊端,建立和完善部門和地方的國際科技合作統籌協調機制。特別是要圍繞《規劃綱要》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的實施,加強國家科技計劃間、部門間以及部門與地方間的統籌協調,以需求為導向,凝練合作重點,強化自上而下的立項機制,集成有限資源,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二)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的工作重點
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實現技術轉移,必須立足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在全球科技資源利用中我們應遵循“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發展方針,緊跟世界潮流。
第一,在對外科技交往中,我們要緊緊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依托跨國科技合作與交流,側重引進有利于提升我國集成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的主導技術、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還要積極擴大技術輸出和技術轉移,通過合作研究、聯合調查、技術培訓、科技援助等多種形式,促進技術及產品的出口,推動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我國對東南亞、拉美和非洲國家,特別是中非科技合作的前景非常廣闊。
第二,要在一批前沿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和計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ITER計劃、伽利略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全球對地觀測系統、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全球變化研究計劃等,提升中國科技整體水平,提高國際影響力。
第三,要積極加強我國科學家同國際科技界的交流和合作,努力學習和運用世界先進科技成果。
第四,要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技術密集型的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提高在華研發中心的能力和確保留住優秀人才,促使跨國公司支持在華研發中心參與核心技術的開發與基礎研究。
第五,要建立符合國情的科技人才吸引機制,包括科學合理的人才激勵和人才流動機制,并從軟環境著手,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創造一種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從而吸引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來華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我國科技整體水平持續發展,才能在激烈、復雜的國際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才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最終使我國在2020年能夠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博士后)
文/ 趙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