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換骨 逆勢上揚
——戰略整合令中交股份邁出三大步
文 /許永平
兩家規模相當、業務相近、在業內同樣領先的國有企業合并重組,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創新型思維。 ——中交集團董事長周紀昌
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肆虐、實體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的形勢下,作為我國最大海外基建上市公司的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交股份”),生產經營、經濟效益和資本運營效率等一直在穩步增長。
是什么原因,使中交股份能夠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依然保持逆勢上揚、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通過戰略重組、強強聯合、整體上市,中交股份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企,而是已經脫胎換骨、逐步成為能夠把握全球市場機會、應對國際市場挑戰的國際化企業。3年來我們邁出了三大步:2005年完成戰略重組,2006年實現境外整體上市,2008年進入世界500強。”中交股份總裁、黨委書記孟鳳朝說。
中交模式
——探索央企改革發展新路徑
根據國務院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布局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原中國港灣建設(集團)總公司與原中國路橋(集團)總公司達成重組意愿。2005年12月,兩家企業以強強聯合、新設合并方式重組成立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交集團的誕生,被視為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中實現戰略重組、強強聯合的標志和典型案例,是國家實施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戰略的一次有益實踐。“兩家規模相當、業務相近、在業內同樣領先的國有企業合并重組,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創新型思維。”中交集團董事長周紀昌簡潔地概括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展開的這一重大重組。
2005年12月,中國港灣和中國路橋以強強聯合的方式進行重組。面對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的現實,兩大集團公司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創新精神,采取了新設合并的方式,成立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合并過程中,通過定機構、定職責、定編制、定崗位、定人員等一系列具體嚴格的措施,使一場重大的合并做到了工作不斷,人心不亂。“國企改革中成功采取新設合并的方式重組,中交是第一次。”中交人自豪地說。
實現戰略重組后,通過資源整合,整合原中港集團和路橋集團的各自優勢,中交以全新的姿態參與國際和國內市場競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生產經營穩步增長,經濟效益大幅攀升,集團經營、管理、改革等各項工作駛入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然而,重組并不是中交發展的最終目標。完成戰略重組后,如何產生“一加一大于二”、“強聯強變更強”的聚合效應,成為國民經濟的骨干力量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是擺在新集團領導班子面前的重要課題。于是,在邁出重組第一步之后,中交在全面分析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發展優劣勢的基礎上,確立了“獨家發起,整體上市,謀求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改革思路。
在沒有先例可供借鑒的情況下,中交用了不足9個月的時間,對609家下屬機構進行了重組,對117家企業進行了改制,最終使535家法人單位和54家分支機構全部納入上市范圍。2006年10月,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全部主營業務及相關資產作為投入,獨家發起創立了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15日,經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聯交所批準,中交股份作為第一家整體上市的中央企業和第一家在境外資本市場整體上市的交通基建企業,在香港成功上市,共發行40.25億H股,募集資金24億美元。
整體上市后,中交股份創造了多項紀錄:2006年全球十大IPO之一、全球基建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IPO、中央企業第一家整體上市、不留存續的企業。
重組后的中交股份,各項經濟指標較重組前實現跨越式增長。從2004年到2007年,中交股份資產總額由610億元增長到1 760億元,年均增長42.3%;新簽合同額由808億元增長到2 343億元,年均增長42.5%;完成營業收入由674億元增長到1 520億元,年均增長31.1%;實現利潤由15.8億元增長到82.5億元,年均增長73.3%。
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面前,中交股份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根據業績報告,2008年完成營業收入為1 788.98億元,同比增長18.8%,稅前利潤為98.31億元,同比增長2.2%,公司每股贏利人民幣0.41元。
中交集團的戰略重組之路,被國務院國資委譽為“中交模式”;2008年被中宣部和國務院國資委評為“國有企業典型”。
文化融合
——提升企業競爭“軟實力”
戰略重組改制、境外整體上市后,如何實現原中港、路橋兩大集團的文化融合,在新形勢下形成中交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競爭的“軟實力”,是擺在中交股份領導班子面前的新課題。他們認識到,文化的融合首先是人心的融合。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中交上下的團結,是干好事業、干成事業的可靠保證。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中交股份在引進、吸收、融合國內外先進文化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秉承“誠信服務、優質回報、不斷超越”的企業宗旨,全力打造“誠信中交、品牌中交、效益中交、和諧中交”,堅持“重合同、守信譽”,努力做到“完成一個項目,樹立一座豐碑,創造一個品牌,致富一方百姓”。
首先是大力進行文化的對接、融合,以中交統一的企業精神、企業核心價值觀和統一的企業形象標識進行內部規范,實現中交對外形象的統一性,確定了新的企業宗旨理念、價值取向,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樹立中交的整體形象。
其次是著重把握和處理好中交企業文化建設中的繼承與創新、對接與整合、融合與互補、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做到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將原中港、路橋兩大集團的優秀企業文化進行有機對接和整合再造,做到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促進文化融合,減少文化沖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實現文化的相融共進和優勢互補。
第三是堅持在繼承中創新,用發展的觀點和創新的思維對原有的企業文化傳統進行提煉和升華,結合企業實際,賦予新的內涵,形成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既反映時代要求、又具有中交特色的企業文化。
第四是堅持將企業文化建設根植于、滲透于企業發展戰略與生產經營當中,使之成為推動中交改革發展的不竭動力。
第五是按照“四好班子”要求,建設好領導班子。領導班子是打造優秀企業文化的關鍵。中交始終把領導班子建設放在第一位,緊緊圍繞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目標,扎實開展以“政治素質好、經營業績好、團結協作好、作風形象好”為主要內容的“四好”領導班子創建活動,不斷提高領導團隊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第六是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中交股份注重吸收德才兼備的同志充實到領導崗位上來,同時做到以感情留人、以事業留人、以待遇留人,為人才成長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良好環境,不斷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目前,中交股份現有從業人員8萬多人,其中4萬多人為管理、技術干部,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員工占30%以上,形成較為合理的人才結構。在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還廣納賢才,積極地從高校、企業外部引進企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改革發展。
自主創新
——寫下多項“中國與世界紀錄”
2008年5月1日和5月25日,兩座世界級的跨海、跨江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和蘇通長江大橋相繼建成通車。這兩座我國乃至世界建橋史上工程規模最大、建設標準最高、技術最為復雜的跨海、跨江特大型橋梁,其主要設計、施工者是中交股份。
2009年1月,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交股份承擔的“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先進疏浚技術與關鍵裝備研發及產業化”、“ZPMC新一代港口集裝箱起重機關鍵技術研制平臺建設”、“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高海拔地區大型公路隧道建設與營運關鍵技術及應用”等5項研究成果,分別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在中交股份成立3年來,像這樣的“中國與世界紀錄”還有不少。而支撐著這些紀錄的,是中交股份不斷完善發展的自主創新機制和體制。
戰略重組改制、境外整體上市后,中交股份不斷加強科技創新、理念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全面推進自主創新建設,有力地提升了核心競爭力,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創新使中交股份的整體實力不斷提高。“十五”以來,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0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42項,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25項,獲得國家專利109項,承擔70%以上的公路和水運行業標準的編制、修訂任務。港口碼頭、高等級公路、橋梁隧道、江河疏浚、圍海造地等方面的設計水平和建設能力在世界同行業有著很強的競爭優勢。據統計,世界排名前10位的4種橋型,在中國有23座:斜拉橋有8座,吊橋有5座,拱橋有5座,連續梁橋有5座,大多是由中交設計和建造的。其設計和承建的上海洋山港、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杭州灣跨海大橋、蘇通長江大橋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創造了我國乃至亞洲和世界水工、橋梁建設史上諸多“第一”和“之最”。過去,1 500噸以上的海上巨型浮吊都由發達國家建造,2008年5月,中交股份自行設計研發的7 500噸全回轉浮吊“藍鯨”浮出水面,從此改寫了世界海上浮吊的建造格局。
近3年來,中交股份緊緊抓住國家大規模開展鐵路建設的大好機遇,適時調整產業和經營結構,全力以赴進軍鐵路建設市場,全方位開展鐵路基建、設計、監理等業務,截至目前,已承攬合同額近800億元,先后承擔了武漢——合肥鐵路、太原——中衛——銀川鐵路、哈爾濱——大連鐵路客運專線、北京——上海高速鐵路(京滬高鐵)等多條鐵路建設,由鐵路建設的新軍迅速成長為主力軍。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今天,中交股份正緊緊抓住國家刺激經濟、拉動內需的大好機遇,進一步調整經營結構,整合內部資源,轉變發展方式,迎著金融海嘯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