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金融衍生品業務并非贏利的第二戰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 14:04  上海國資

  ——專訪上海東證期貨總經理黨劍博士

  編者按:

  2009年3月,國資委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金融衍生業務監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已經從事金融衍生業務的各中央企業重新進行風險評估和整改,并將各自的清理整頓情況于3月15日前向國資委作書面報告。

  該通知出臺的背景是2008年下半年以來,一些中央企業在金融衍生業務上出現的巨大虧損。如何加強風險管理,增強抵御風險能力,處理好金融創新、金融開放與金融監管的關系再一次引起各界的關注。《上海國資》特對上海東證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劍進行了專訪。

  期貨市場充其量是個“晴雨表”,而不是“發動機”

  《上海國資》見習記者 湯池

  虧損的根源

  《上海國資》:近年來我國企業尤其是央企在從事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時屢屢巨虧,這背后主要的問題是什么?

  黨劍:這個問題已存在多年, 首先是我國境內衍生品市場建設和規劃的問題,總體而言是 “本土缺失”。對于對外依存度逐步提高的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從事金融衍生品業務應該是企業日常經營的客觀需求。但我國本土的衍生品市場發展不夠充分,無論是從商品數量還是從衍生品種類上來講都相對匱乏。比如我國期貨市場目前只有期貨而沒有期權,只有商品期貨而沒有金融期貨;又比如,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不可自由兌換,生產企業進入國際期貨期權市場只能通過境外代理公司而不能通過國內證券和期貨公司。

  正因為我國本土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不充分,使得我們的企業不得不去境外從事套保。譬如航油,由于國內市場沒有相關期貨品種,就只能去購買國外投資銀行設計的產品。但是多數國內企業并不太熟悉國際市場的運行規律和游戲規則,自然面臨“客場不利”。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場本身不創造GDP,在市場上甲賺的錢就是乙輸的錢,是一種“零和游戲”。因此,在國際市場這個陌生的環境中,我們處于明顯的弱勢,我國企業屢屢失利也就不足為怪了。 

  《上海國資》:除了“本土缺失,客場不利”這一制度性因素以外,東航等公司出現虧損還有什么原因?

  黨劍:國有企業在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般有以下幾類:第一,一些企業沒有從事符合自己企業生產和經營要求的衍生工具;第二,一些企業沒有從事與自己的生產和經營要求相吻合的操作方向。例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應該做買入看漲期權,但卻賣出了看漲期權;第三,一些企業的衍生品操作超過了與自己生產和經營需求相匹配的數量,例如中信泰富在澳元兌美元匯率上的操作;最后,國際投行的贏利驅動,促使國內企業與其對賭,例如深南電的“對賭協議”。

  所以我建議,國有企業的董事會和管理部門,在討論企業套期保值操作的實施上,要求經理層正面回答3個問題:

  首先,套期保值對象是否企業真實需求的產品?如東航、國航買賣航油“套保”工具,中信泰富國有澳洲投資項目而對澳元匯率進行套期保值,雖然他們的操作過程有失當之處,但就他們選擇的套期保值對象而言無可厚非;

  其次,套期保值的方向是否和企業需求一致?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2004年衍生品交易巨虧5.5億美元,操作方向是賣出航油看漲期權,而該公司實際上是航油的采購方,說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套期保值”操作方向與經營目標相悖,因而成為投機的典型案例;

  第三,企業套期保值的規模是否與企業的現貨需求相匹配?比如,中信泰富在澳元上的所謂“套期保值”操作,其交易合同涉及金額達97億澳元,遠遠超過該公司澳洲實業投資所需要的30億澳元,因而被認為從事投機交易。

  《上海國資》:一些國內企業是否對期貨套期保值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黨劍:最主要的誤區是把期貨市場作為產生贏利的場所,欲辟為產生贏利的“第二戰場”。但期貨市場充其量是個“晴雨表”,而不是“發動機”。這中間,一些行業骨干企業利用自身消息進行操作,企圖影響市場,獲得超額利潤;還有些企業因為前兩、三年在原材料上漲中獲得的利潤,超過了企業從事生產經營取得的利潤,造成企業錯覺,認為“做面包不如賣面粉”,儲備原材料就能賺大錢,因此產生“囤積居奇”的投機沖動。

  此外,還有一些從事套期保值的企業對套保計劃、套保資金調撥和套保方案評估幾個方面都缺乏有效的計劃性,更沒有部門或崗位之間的互相監督;一些套保制度形同虛設,企業高管獨攬權力,幻想能夠戰勝市場,而不是將套保視為企業從事經營管理的一種日常活動給予運用。

  從國外經驗看,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金融衍生品其實是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一項內容,是保證企業健康發展的工具之一。就總體而言,目前國企在金融衍生品的運用上逐步走向成熟。但是由于某些企業對金融衍生產品這一新型金融工具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專業知識,個別企業貿然行事,置高風險而不顧,結果招致巨額損失,教訓慘痛。

  加強監管的有關建議

  《上海國資》:今年3月,國資委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金融衍生業務監管的通知》。您認為在當前形勢下出臺《通知》的意義何在?

  黨劍:在國際貿易中,如何規避大宗商品的價格風險、應承受何種成本,一直是各企業一道難解的方程。而對于企業的這些金融行為,監管當局在缺乏明確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難以定性。是違規投機,還是套期保值中的操作失當?是歸咎于市場巨幅調整,還是企業自身的管理失控?目前仍未能定論。更重要的是,國企今后的套期保值策略亦缺乏清晰的思路指引。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出《通知》的意義在于是否著眼于規范,這種規范的過程,是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用市場的方式鎖定價格風險是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在很多企業中,做期貨只有一個人,作套保計劃、調撥資金與操作就一個人,沒有研究、沒有系統的監管。因此,《通知》的意義還在于要求企業審計部門對自身期貨行為進行系統審核,注意對企業期貨交易的或有事項和行為進行系統評估,有助于控制企業期貨投機性交易的流動性和風險性。

  《上海國資》:您對加強對央企金融衍生業務的監管工作有哪些建議?

  黨劍:第一,需要聯合的監管機制。由于金融衍生品業務涉及期貨、期權、遠期交易、掉期、委托理財等市場,而這些對口的監管部門包括證監會、銀監會、外匯局、國資委等多個機構。各監管部門如果不能協調好各自地工作范疇,就會被“另辟蹊徑”的企業鉆了空子。兩年多前,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在地方國資委負責人研討班上總結中航油等事件的經驗教訓時,即已清醒認識到當時實行的國有企業從事高風險業務及品種的市場準入許可制度存在3大主要缺陷:一是從監管主體上看,主要是行業準入許可審核,作為國有企業,出資人從確保國有資產安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方面的準入許可審核較少。而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的出資人和監管主體,在配合證監會審批國有企業境外期貨業務資格、出資人準入許可方面上未充分發揮作用;二是從監管內容上看,市場準入許可比較單一。目前僅對國有企業在境外期貨交易所內從事套期保值期貨業務進行審批和監管,對國有企業在境外從事的期權、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場外交易等高風險業務不進行監管;三是從監管對象上看,只對境內國有企業進行審核和監管,未將境外國有企業納入監管范圍。因此,呼吁聯合有效統一的監管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第二,監管模式需要改變。而近兩年來結構性衍生產品在企業理財、資產管理領域的廣泛應用,更使得“各管一段”的監管模式心有余而力不足。從去年第四季度連續曝光的多起國企套保失手事件開看,已證明單一的國資委監管已很難奏效。而國航、東航等也正是利用這一“三不管”地帶,以購買具有套保功能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等為名從容游走于境外期貨市場邊緣。

  第三,應加強企業期貨知識的學習和自身風險防范意識的建設。對企業給予嚴格監管的同時,也要加強企業本身對于金融衍生品專業知識的了解。很多國有企業因為不了解期貨市場的功能而退避三舍,實際上,規范的期貨操作應該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組成部分。上海證監局要求轄區內25家公司練好套期保值培訓的內功,服務于上海國有企業的保值需求,為此,證監局韓康副局長帶領上海期貨交易所和上海期貨公司的專業人士,調研上海的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指導企業的套保操作,真正提高企業在運用金融衍生品中的風險防范意識,這種未雨綢繆的宣傳和培訓,也為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工作減少了障礙。

  《上海國資》:國外企業在防范金融衍生品的風險上有哪些值得我國企業借鑒的經驗?

  黨劍:國外企業利用期貨工具已有幾十年的歷史,運用非常嫻熟。借鑒和運用金融衍生品工具,是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規避市場風險的一個重要手段。許多國外企業在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等形勢的分析判斷方面經驗更豐富,在掌握金融創新產品,熟悉市場運行規則,合理運用金融工具方面也更成熟。

  相比之下,國內一些企業由于缺乏對金融衍生品專業知識的了解,提示企業管理層應該加強對金融衍生品投資的管理,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充分發揮專業人才優勢,按照市場監管要求開展交易活動,從而有效的控制投資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

  在風險防范意識方面,我國企業需要健全企業內部金融衍生品投資控制制度,完善管理和決策程序,杜絕金融衍生品投機行為。應根據企業主營業務發展需要,審慎從事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品投資,合理選擇交易品種,控制交易數量和交易期限,嚴格遵守交易規則,敏銳應對市場變化。此外還應加強外匯資產管理,減少匯兌損失。

  從國外企業的行為中時時總結經驗和教訓,也是我國防范金融衍生品風險的發展之路。但國外的制度也不是完美的,從此次金融危機來看,已經有了大規模風險暴露的征兆。由于目前國外的銀行信貸對企業期貨行為沒有系統審核,沒有注意對企業期貨交易行為進行系統評估,進一步加大了出現重大危機的可能性。故揚長補短,從國外企業的行為中時時總結經驗和教訓,才是我國防范金融衍生品風險的發展之路。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