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大學商學院
關于欺騙有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人在本質上不誠實,會主動尋找欺騙的機會。比如,一個人經過自動加油站時會猜測那里有多少錢,如果盜竊會有多大的概率被其他路人發現,一旦被人抓住會遭到怎樣的懲罰。基于“成本-收益”的計算,潛在的小偷決定自己是否要行竊。另一種觀點認為,人性原本是誠實的,人們不會刻意尋找欺騙的機會,而是環境引誘了人。比如,人們參加會議時“借”了一支筆,享用了從自動飲料機里灑出來的額外的飲料,在財產損失聲明中夸大被損壞的電視機的價值。為何這類不誠實事件普遍存在?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我和我的同事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五所大學做了一項研究,我們“引誘”參與者在實驗中欺騙。我們讓參與者在5分鐘內完成20道數學題,每答對1道題可以獲得50美分。普通組參與者的答題紙被收回并評分,結果是參與者平均答對4道題。實驗組參與者在答題結束后,答題紙被立即粉碎,如此一來,我們就不可能知道參與者究竟答對了幾道題,參與者就可以通過撒謊來得到更多的錢。結果是參與者聲稱自己答對的題目的平均數為6道,比正常組高出50%,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的欺騙幅度為正常值的50%。換個角度看,參與者沒能解決的題目平均為16道,而他們只對其中兩道撒了謊,占比12.5%。
實驗的結果很有意思,環境的變化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的欺騙行為?首先,欺騙被發現的風險的變化并不會改變人們欺騙的程度。比如,允許參與者銷毀一切可能表明自己身份的證據后,他們依然聲稱自己答對了6道題。其次,我們發現,如果在實驗開始前要求參與者審視自己的誠信準則(如要求參與者簽署誠信聲明),則欺騙行為能夠基本杜絕。最后,最令人震驚的一個結果是,如果答對題目的回報是撲克籌碼,隨后能夠兌換成相應的現金,那么平均欺騙幅度就會增加一倍以上。
實驗結果揭示出人性中有趣的一些特點。在受到誘惑時,大部分人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誠實。另外,即使沒有被發現的可能,大部分人也不會變成一個瘋狂的說謊者,人的良知會對行為有所限制。最后,當欺騙的直接目的與現金分割后,欺騙幅度就會大大增加。非現金交換會極大地刺激人的欺騙心理,這種心理導致了操縱股價、虛假報表、關聯交易等犯罪行為。
作者為Dan Ariely
康奈爾大學商學院
蕭條時期的口頭激勵
經濟蕭條時期,公司現金流趨緊,激勵員工的獎金額度很有限。這時,贊賞就成了一項重要的激勵手段,怎樣很好地利用這種手段呢?
經理們應該及時贊賞那些能夠出色地完成任務的員工,研究顯示,這種口頭贊賞能夠激勵員工表現得更加出色,還可能提高該員工在其他相關領域的工作表現。
通過恰當地運用正面反饋,經理可以塑造員工的行為,使其向理想狀態不斷逼近。比如,員工正在籌備一個董事會議案,經理可以對議案的整體思路和預期結果表示認同,并贊賞員工的努力精神,員工在受到鼓舞之后,將會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接著,整個議案很快就完成了。這種激勵方式聽起來十分簡單,但令我們驚奇的是,它卻很少被使用。
員工會不會興奮地面對有挑戰性的任務?他們是否喜歡與特定的客戶打交道?類似的問題時常困擾著經理。我們的研究顯示,通過溝通來激勵員工的關鍵就是要直接表達。你可以這樣說,“你在公司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任務,你干得很出色——我想你已經準備好查看你的銀行賬戶了。”
無數證據表明,行為決定結果。如果某種行為能夠贏得贊賞,人們就愿意那樣做;如果不能,人們就避免類似的行為。所以,如果缺乏必要的認可,原本出色的員工也會變得平庸。
作者為Timothy Hinkin
中國二線城市充滿機會
布法羅大學商學院
許多公司都將目光聚集于中國的一線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標本。過去10年,中國經濟年增長率為10%左右,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一線城市以6%的全國城市人口,創造了13%的GDP,毫無疑問,國際資本被這些城市強烈地吸引著。但同時應當看到,在這些一線城市里,資本競爭近乎慘烈,市場已呈現出飽和跡象。
接下來,二線城市將充滿機會。我將人口低于600萬、年人均GDP少于34000元的城市定義為二線城市,在中國,這樣的城市共有300個左右,如福州、合肥等。它們占有中國城市人口的53%和GDP的64%,而大多數國際資本尚未進入這些二線城市。這些城市的家庭年收入在3000—6000美元之間,消費品市場增速很快。整體來看,二線城市的經濟增長率高達15%左右,而且,60%的二線城市地處東部沿海省份,地理便利。
失去機會容易,發現機會難。要想在二線城市取得成功,公司的產品定價應該比國際市場價格便宜。這意味著,公司應該審視產品成本結構,盡量找到能夠本土化的部件和本土供應商,以降低成本。精明的公司所做的還不止這些,比如摩托羅拉就在嘗試通過本土化研發部門來創造競爭優勢,該舉措能夠幫助摩托羅拉制造出更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并使公司從一開始就能與本土的供應商合作,所以產品的開發能體現本土的技術和成本。
分銷是公司要解決的第二大障礙。研究顯示,有42%的外國公司在中國銷售產品要通過三層甚至更多的分銷商,這導致成本增加、存貨過量,同時也限制了公司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理解,這種狀況與歐美市場高效的供應鏈相去甚遠。公司可以構建其他銷售渠道來改善分銷效率,不少公司已經這么做了——啤酒巨頭通過網絡銷售,安利公司運用直銷模式。
盡管存在諸多挑戰,但IBM公司已經計劃在三年內將其中國占全球總收入比例提高到14%。無疑,這些跨國公司愿意也必須盡早開拓中國二線城市的市場,而其他公司將會跟進。
作者為George Pohle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
阻礙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壁壘
中國經濟增長能持續多久?我們認為,除非中國政府進行深度的機構改革,否則中國經濟增長將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眾所周知,國家的經濟表現與其機構質量(institutional quality)有關,而機構質量由多個指標衡量,如政治穩定性、政府效率和腐敗程度等。
盡管機構質量不高,但中國經濟已經連續多年實現了高速增長。我們發現,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政府機構質量的高低不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但若要達到發達國家的高收入水平,就需要高質量的政府機構來保證。上圖的橫軸是2007年人均收入,縱軸是政府機構質量,用世界銀行的六個治理指標的平均值表示。可以看到,在人均收入低于10000美元時,兩個變量之間只表現出微弱的正相關性,但當在人均收入超過10000美元后,其與政府機構質量間的正相關度就變得十分顯著。我們將人均收入10000—12000美元這個區間稱為“大壁壘”,如果不進行政府機構改革,那么該國的經濟增長就難以越過“大壁壘”。
比如蘇聯,盡管這個國家缺乏支持市場發展的政府機構,其經濟也一度取得了高速增長。但當人均收入進入“大壁壘”區之后,各種經濟問題就出現了,事實上,蘇聯正是在人均收入12000美元時崩潰的。
要越過“大壁壘”創造更多價值,經濟體需要更復雜的生產組織結構,而高質量的政府機構則是實現這一切的前提。
作者為Antonio Fa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