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杰
書法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藝術。因為書法的構成元素僅為有限的幾種線條,所以要使線條之間的結構和字與字之間的布局體現出一種意味,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本人文化積累和藝術修養的高度。以深厚文化底蘊做鋪墊的書法作品,我們透過筆墨點劃,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及作者本人的人生厚度。于是,那些無言的筆墨行走在白面素紙之際就會自主地產生一種張力,用寂靜無聲的墨跡、線條、章法構成一種撼天動地的藝術力量。我一直認為,這樣的書法作品,才是一種有生命、有意味的藝術。品讀書法家劉治斌先生的作品,就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仿佛呼吸著一種真摯的文人情懷和沉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從文學到書法,我不知道劉治斌先生是如何完成這兩種其實互為表里的藝術形式之間的啟承轉合的,但有一點應該是明確的,即劉治斌先生現在的書法作品之所以能夠含蘊那么濃烈的人文氣息,應該是和他深厚的文學積淀有直接關系的。中國的大書法家往往也是文學家或文化大家——線條是書法藝術的軀體,而游走在線條內心的傳統人文精神才是書法藝術的魂魄。從這個意義上說,劉治斌先生的書法創作一開始就是一種有根有源的自主行為: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基礎,劉治斌先生的書法作品就閃耀著人文光彩。他的作品《惠風和暢》外視法度森嚴,細品則沉穩自適,超然世外;而他草書作品則瀟灑自得,縱橫披闔,著墨運筆流暢如江河奔瀉,似天馬行空。
從藝術創作本體來看,劉治斌先生的書法創作是一種更接近藝術本身的行為。我們從他的筆法墨趣中可以看出,在創作狀態中,劉治斌先生心中的筆墨只是他內心情緒的附著物,真正驅使他結構線條與篇章布局的,是隱含在其生命與精神深處的傳統文化感情。于是從他的作品里,我們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情懷與傳統文化載體之間相互照耀、相互提升、相互融匯的精神跡象。這種跡象轉化為藝術作品本身,就表現為劉治斌先生的書法是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滋潤與供養,有真實的生命含量和內在文化體驗的藝術,而不是如中國當代書壇那些只攻線條與筆墨,不知給書法的形體注入生命活力的精神力量的僵硬、沒有生趣,只有形而上的筆墨,沒有形而下靈魂的干癟之物。對于書法藝術來說,只有將線條與筆墨幻化成一種具有靈性的意象,而非僅僅是結構與構成文字形體的生冷的墨跡和單調的線條,才能擔當起表達并述說作者內心情感的重任。因為不能夠表達作者情感的作品,僅僅是作品而非藝術品。劉治斌先生視書法作品為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和對世事人生感悟的一種方式,讓筆墨自在地尋找傾訴與表達的最佳方式的,于是無論酣暢淋漓、開闔大度的草書,還是沉穩剛健的楷書,靈動的筆墨線條都是完成作者內心世界傾訴和文化精神的表述的唯一元素。面對這種與作者融為一體的黑白漢字,我們可以閱讀到作者所經歷的人生跌宕和對大千世界的感知、感受和觀照。
劉治斌先生以枯墨稚筆表達的他對一種返璞歸真的書法精神的追尋,體現出劉治斌先生是一位對書法本體有想法、有追求的書法家。相對于其他藝術來說,中國書法本身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里生長起來的藝術,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除了技術上的師承,最終決定一個書法家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還是書法家的修養和對書法藝術精神的領悟與體驗。從劉治斌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將自己現實遭際的生命體悟融入到了筆墨之間,成為具備生命意味和傳統文化靈魂的創作,而這種狀態,最終將為劉治斌先生開拓出一個廣闊無羈的藝術天地。
劉治斌 1955年生,山東濰坊人。少時鐘愛書畫藝術,青年投筆從戎,在膠東半島上風雪烽火里從事過軍旅文化藝術,掌握了書法、繪畫、攝影藝術技能。解甲歸里致力于城市交通管理,堅持臨摹名家法貼,書法藝術始于楷繼而行隸,逐步形成古樸典雅、自然雄秀、雍容大度、舒展流暢的獨特風格。作品多次榮獲全國、全軍書法大獎賽一、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