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歷史的空隙,生活沒有被填滿,年輕人得以抬眼看看什么東西才是有點兒意思的。
李海鵬
孫處長是我的大學同學,在股票市場發軔時期因為夢話說得好而聞名遐邇。我記得當年整個學校的男生都對女生失去了興趣,傍晚時分BP機一響,就全跑出去買認購證去了。天明時分他們集體走回學校,被暴富的亢奮感折磨了一夜,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那就是我們如今置身其間的魔怔年代的開端。現在,有時候我坐飛機,看見經濟艙里一排排地坐著的中產階級先生們,留著寸頭穿著高支棉襯衫戴著藍牙耳機,我還是會從他們夢游般的躊躇滿志的臉上看到當年的影子。
浮士德說:“你多美啊,請停一停。”我想說的卻是:“你多丑啊,請停一停。”我是說我們這個時代的貪嗔迷惘又一往無前的氣氛。我會一再地想起孫處長當年說的夢話,它之所以成為經典,恰恰是因為跟當年最熱鬧的股票之類全無關系。有時他說沒人聽得懂的英語,有時他威脅說要敲掉阿童木的頭,有天晚上,他則磨著牙說:“十年后中國文學將更加蕭索。”
你知道我們是在中文系。我們是時代的逆流。我的同學們大多數對文學毫無興趣,考法律、經濟什么的沒考上,就被發配到中文系來了,可是這也沒能阻礙他們臣服于人類數千年來的文藝精華的魔力。沙漠里的貝都因人為什么不吃蝦米?我看是因為他們沒吃過。蝦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文藝亦如是。我記得一個家伙躺在床上讀村上春樹,主人公搞了一個失戀的姑娘,事后那姑娘說,“咦,還能見面?”不是每一個瞬息而生的小傷感都需要回應,他自然什么都沒說,可是回到家里卻覺得寂寞,“吃了根黃瓜,小便,睡了。”那時候一個淫蕩、自私和凄涼的故事是可以賣的,多少人喜歡塞林格,就是因為這個。不像現在全是穿越挖墳啊什么的。
我們讀的是那種沉悶的書,注意力一分散就看不懂,可是讀完了你就會在春日傍晚里深深嘆息。那時你還年輕,腎上腺素在血管里擁擠得像一袋跳跳糖。那期間我讀過的最牛的一本書是娜塔麗?薩洛特的《天象館》,如今你給我一萬塊錢我都不愿意重讀一遍。你想象一下讀一本至少有3萬個省略號的書是什么感覺,就像開一輛每20米就熄一次火的車。我拼了小命,把這輛車開到了世界盡頭。那是歷史的空隙,生活沒有被填滿,年輕人得以抬眼看看什么東西才是有點兒意思的。
從那時起到現在,究竟發生了什么呢?一種變化是明顯的,直到畢業5年后,還有出租車司機問我,你念幾年級?后來就沒人問了,再后來人們不再因為我面相幼稚而輕視我。這說明我老了,不再顯得又窮又滿不在乎,雖然比一些狗屎晚了一點兒。這說明往日光陰永不復回。還有一種變化是難以捉摸的。你感到這一生中所見所聞,甚至未見未聞的一切都變化了,可是很難歸結出內里的邏輯。當我身處新聞業,我的職業責任之一就是記錄歷史,可是這歷史總是像迷霧一般彌散不定。
獨有一點明確無誤,就是孫處長的預言早已成為現實。如今已經是“十年之后”的之后,我看見我們的文化日益熱烈而且癡傻。我看見好多書。我看見的是破書。我看見了某些繁榮,可是它是若抽去癡傻便不復存在的繁榮。你知道新聞業就意味著免費褫奪傳統媒體的新浪網,文學就意味著粗鄙無品的起點中文網,電影就意味著賀歲片,電視就意味著湖南衛視的節目里一幫小姑娘尖叫并淚光瑩瑩—他們之所謂參差多態,我則名之以單調乏味。我也愿意從經濟角度理解這個問題:為什么“做生意的秘訣就是受人尊重”的格言在這里就消失不見了呢?
我想這是因為這是一個“姑且如此”的世界,它的一切都是“姑且”的而不能有真正的長遠抱負。它是過渡性的,不知彼岸在何方。有一簇冷火囧囧地燃燒其間,燦爛、繁榮、浮華,但是沒有溫度。我的昔日同學們在1990年代早期的虛光中投身股市,如今的人們則在虛火中唯利是圖。倘若我們只有空心的社會,那么最世俗地說,商業環境也好不起來,孫處長就該輾轉臥榻再補上續篇,“十年后中國生意將更加蕭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