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不利的市場傳聞外,你還是很少聽說關于這家公司在原則性上出現問題。
在萬科公布了2008財年年報后,很快便有人把它的名字與變衰的巴菲特列在了一起。
的確,在一個頂點與底部都無法預測的市場,這兩個常勝將軍的表現都失常了—上市18年的萬科迎來了凈利的首次下滑,而一向善于投資的巴菲特則被深度套牢,其著名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也痛失了頂尖評級。
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的房地產公司,萬科的發展在過去的一年中經歷了很多波折。房地產行業在2008年集體遭遇了一場風暴,庫存上的壓力和需求的減弱迫使行業毛利普遍下降,這是導致其業績不佳的一個外部原因。
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萬科在策略上做出了多次調整,也引發了一系列爭議,把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比如,在市場還未下行時,王石便拋出了拐點論,之后,萬科又幾次帶頭降價,并在其他房地產商加大投入之際,宣布將停止購地,并努力減少產品庫存。
這一系列果斷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該公司的損失,但當它發布年報時,人們還是意識到,這家公司確實正在面臨嚴重的問題—其同比凈利下降了17.26%,這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未出現過的。
王石和郁亮對股東做出了解釋:萬科從100億規模做到400億,只用了兩年時間,導致精耕不夠,而造成凈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成本管理放松、費用控制不嚴以及集團合力不夠。
可以看到,由于快速擴張發展,這家公司在內部管理上正面臨考驗。萬科顯然也在反思中意識到了這一點,正在著手提升運營質量、降低管理成本,并優化成本,盡量做到以客戶為導向。
開始有人質疑王石和郁亮的領導能力,甚至質疑這家公司的未來。就在最近,該公司在上海的“金色雅筑”項目傳出了面積縮水和質量問題。雖然該公司稱“已制訂了詳細的維修方案,保證徹底修復”,但仍遭到了很多媒體的批評。作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其一舉一動備受關注。盡管在一片退房大潮中,你能看到很多房產公司被暴出類似的問題,但當它發生在萬科身上,就變得十分顯眼。
一直以來,這家沒有國資背景的房地產公司面臨著壓力。在多數情況下,它必須通過購買郊區地、用品質和品牌來吸引顧客,在營銷上下苦功。與碧桂園等走低價多量策略的地產商不同,萬科走的是另一條路—其產品通常價格不菲,高過周邊其他樓盤。因此,當其傳出質量問題時,總是讓買房人感到不能接受。
但在一些不利的市場傳聞外,你還是很少聽說關于這家公司在原則性上出現問題。而面對目前的問題,萬科也對股東表現了足夠的坦誠—公司領導人迅速承認了錯誤,并未采取推三阻四的做法;在盈利欠佳的情況下,它仍堅持對其13個項目計提了跌價準備,而沒有去做一個相對漂亮的報表。
中國的房地產公司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這個行業密集程度不高,各個產品間也很難形成一個現成的標準供后續銷售參考—房子不像其他產品,它的定制性和項目性很強。
這些都為這家業務分散在全國各地、規模大到400億人民幣的地產公司帶來了管理挑戰。在大勢不好的時候,越大的公司也越難靈活掉頭。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從萬科和巴菲特身上找到一些共同點,那恐怕不是糟糕的運氣,而是他們對某些原則的堅持—以一個公司真正的價值來判斷股票走勢,讓巴菲特把一個小雪球滾到大;而萬科對于股東和基本商業原則的尊重,也許會決定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