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苗/文
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作為一方主體或者一方力量,以對等的精神參與博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更能體現自己的信心和能力
北外女生“香奈兒”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香奈兒”堅稱因“博文批評教育制度遭到報復”;而校方稱其主動休學,而非強制退學;同學則稱“香水女生”純屬自我炒作。教育部發言人說,香奈兒有言論自由。后來香奈兒又復學。
事情真相如何,去打破砂鍋問到底已是不可能。我認為值得研究的是,為什么網民會堅信“香奈兒”是因為博文批評教育制度遭到報復。
很多公共事件在網絡中被放得很大,以至于對政治決策,甚至對政治具體制度都產生影響,并不是由于事件真相本身究竟如何,而在于事件可以承載網民的喜怒哀樂,折射當下的社會矛盾,聚焦當下人們所最關心的問題。也就是說,事件是網民借以表達的“符號”或者“道具”。
這時候,事件真相本身就變得不重要了,而網民反應所折射出來的重大社會政治問題,才驚動最高當局。即使“香奈兒”是為了掩蓋其學習不好的真相,做假炒作,但是教育制度存在巨大問題卻不容回避。正是后者,才讓“香奈兒”成為焦點。
正是博客,讓香奈兒事件沸沸揚揚。博客逐漸潛入政治關系當中,成為很重要的場所。
包括博客、論壇在內的互聯網,嵌在當下中央與地方或政府部門的關系當中,作為中央監督的有效手段之一,對政府及其官員有較大的震懾作用,很多腐敗官員因為網絡監督而落馬。現在很多具有開明氣息的省委書記,都會給網民拜年,而且督促他們的下屬上網。
之所以如此,很大原因是由于互聯網超出地方官員的勢力范圍。長期以來,只有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的異地監督是超出他們控制范圍的,從而可以有效地輿論監督。只要在他們的控制范圍之內、權柄之下,一切都是光明的,而在他們的權柄之外,則會顯露出黑暗的、不確定的,甚至極有可能會帶來不利和傷害的。
當超出他們的勢力范圍時,他們就陷入一種恐懼。恐懼來自于無法控制。長期養成的控制習慣,會放大他們的恐懼。而他們所做的事情,會首先致力于謀求控制。這也是互聯網對地方或者部門及其官員,有不可思議的震懾作用的原因所在。好像互聯網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魔幻。
相對于用政治傾力控制輿論監督,使用網評員試圖主導輿論,以及培養地方政府自己的網絡意見領袖,是更加高明的辦法。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作為一方主體或者一方力量,以對等的精神參與博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更能體現自己的信心和能力。網絡上的信息戰爭,也體現為信心的戰爭。
在這種情形下,網民不斷戰勝他們心目的貪官,而且取得一部分勝利。過去的監督經常會受到控制和打壓,導致公民對輿論監督沒信心、不參與,原因就在于說了白說,沒有收到鼓掌和贊美。而在網絡上,不僅很少受到控制和打壓,而且還有成就感,甚至時不時的還有來自中央的回應和肯定。網民越發信心大增,越發帶勁地搞網絡監督。
網絡監督是一種“公共權力”。在網絡上,任何一個公民都在場,都有說話的權利,而且說話“還有用”,這時候網民就能找到主人公的感覺,就會珍惜自由和權利。不管是《信息公開條例》頒布之后的公開信息申請大潮,還是要求官員財產公開的強烈呼吁,都是渴望公民在場,可以“說得上話”。
找到主人公的感覺,就扭轉了過去對政府或者部門的無條件服從,能站在一個理性的角度上,肯定他們對的地方,否定他們錯的地方。政府或者部門的權威,就必須在其真理和智慧程度上,滿足服務于國家利益這個標準,而不是“教皇就無謬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