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復民/文
編者的話: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上!氨T鲩L、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重民生”都面臨諸多困難。危機關頭迫切需要各級干部發揚光大擔當精神。
為此,本刊特約請新華社高級記者吳復民撰文回憶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悲壯的結構調整和國企改革攻堅戰。在那場戰役中,有一批勇挑重擔的企業經營者,他們為保全局,或奉命,或請纓,體現了一種可貴的擔當精神。撫今追昔,相信會對讀者有所啟迪。
面對這場歷史罕見、沖擊力極強、涉及范圍很廣的國際金融危機,上海市領導不回避困難的清醒和在調結構、促改革中“落實責任、落實進度、落實組織措施、咬定目標不放松”的精神面貌,使我想起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悲壯、慘烈的結構調整和國企改革攻堅戰。
在那場戰役中,有一批勇挑重擔的企業經營者,有的離開明星企業去虧損企業拼博,有的去破產企業留守“斷后”。最終,許多企業經營者在一輪又一輪的調整中與關、停、并、轉、破產企業“共沉亡”。
在改革開放的戰場上,這批打阻擊戰的英雄,隨著企業的消亡而歸隱于社區,成為連番號都打光了的英雄。今天記下這段歷史,不僅是為了落實“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的承諾,更是為了昭示今人,雖然如今上海應對困難的物質和社會基礎已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在危急關頭,干部的擔當精神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國企扭虧攻堅戰”
1994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和主管工業經濟的副市長蔣以任一行,來到出口創匯大戶又是虧損大戶的上海燈芯絨總廠,共商扭虧對策。吳邦國握住廠長劉天福的手說,凡是產品有市場、有質量、有效益的企業,要讓它獲得新生。與此同時,黃菊市長主持市政府辦公會議正式確定,首批43戶國有虧損企業,當年務求改變面貌;而那些扭虧無望的企業,則通過兼并、搬遷、轉產、破產等試點,另謀新路。
由此,上海打響了國有企業扭虧攻堅戰。
作為長期從事經濟報道的新華社高級記者,我一直關注著國有企業的命運,1994年2月7日,新華社內部刊物發表了我和分社一位年輕記者共同進行的關于國有虧損企業的系列調查。
調查顯示,1993年,上海工業實現總產值3272億元,比上年增長18.3%,但在繁榮的上海背后,存在著一支虧損大軍,而且虧損企業的戶數和金額都呈上升趨勢。地方預算內984戶市屬國企中,有277戶虧損,虧損面達28.9%,虧損金額5.9億元。如果財務制度全面與國際接軌,虧損企業至少超過1/3;如果再把潛虧翻出來,虧損企業可能超過半數。上海工業能連續3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是因為當時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超高速發展,而且,在國有工業內部,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好的行業、企業掩蓋了差的行業企業,股份制企業掩蓋了純國有企業。
這組調查報告發表當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就給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打電話,要求上海在幫助國有企業解困扭虧方面把工作做得更好。市長黃菊為此專門約見記者,說:“你們對于虧損企業的調查報告,邦國同志和我都認真看了,覺得你們寫得很好,加深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幫助國有企業解困扭虧,是這一時期上海工作的重點。”
上海市委、市府把國企扭虧作為那段時間的工作重點,是有原因的。1991年9月,上海向黨中央立下“軍令狀”,在保證上交國家財政金額一分不少的前提下,由地方統籌安排,進行“率先改革,自費改革,自主改革”。當時,上海由“二三一”的產業結構排序調整為“三二一”的大變局才剛剛起步,第二產業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始終高達60%左右,而工業實現利稅在全市財政收入中的比重更高。1993年,上海財政收入439.53億元,工業實現利稅382.96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87.13%;1994年,全市財政收入615.91億元,工業實現利稅450.18億元,占73.09%;1995年,全市財政收入702.46億元,工業實現利稅441.87億元,占62.9%?梢,上!白再M改革”的物質條件,很大一部分來自工業企業創造的利稅,如果聽憑工業利潤塌下一塊,將影響上海改革、發展的全局。
當時,黃菊市長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幫助國企扭虧的方案、目標、措施、進度和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責任,其中措施之一就是組織“扭虧志愿者”。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幅壯烈的畫卷:一批優秀企業經營者,受命于危難之機,甘愿犧牲個人利益,到國有虧損企業去,帶領職工扭虧攻堅!
上海干部是有擔當的
時年38歲的呂永杰,深知當虧損企業廠長的滋味。他的夫人賀平在兩家紡織企業擔當扭虧的重任,個中苦辛,呂永杰都一一“分享”。盡管早有思想準備,當調離處于鼎盛期的上海英雄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英雄電腦公司總經理的崗位,頂著壓力,削減工資,真正轉換成虧損大戶“正廣和”汽水廠的廠長時,他的心情驀然變得異常沉重。
“正廣和”這家百年老廠,曾經連年穩坐中國飲料業第一把交椅,而今虧損近2000萬元。沉甸甸的使命感,使呂永杰心無旁騖,他把家當作了旅館,速泡面成了最主要的晚餐,養育女兒的責任完全托付給了老人。他決心同職工一起擦亮“正廣和”這塊幾代人奮斗創造的名牌。沒日沒夜苦干了一個季度,就誕生了一項開發“正廣和”食品、拓展“正廣和”市場、組建“正廣和”集團的規劃,使“正廣和”人抖擻起了精神,決心在市場上與國際名牌飲料一比高低。
先是從桶裝飲用水市場的開掘中殺開一條生路;緊接著,與食品行業的著名企業梅林聯合重組,實現了中國食品和飲品兩大著名國企的強強聯合;隨后,又與上海食品進出口公司重組,誕生了工貿結合的梅林正廣和(集團)有限公司。但正廣和的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1999年10月,集團下屬企業在改制中遭遇企業歇業、職工轉崗的局部困難,一些職工思想波動,情緒激烈。千鈞一發之際,呂永杰與時任黨委書記的馬民良及時趕到,召集70多名黨員干部團團圍坐,過了一次特殊的組織生活。大家在一起暢所欲言,推心置腹,職工心頭的疑慮紛紛釋然,走出困境求發展的信念再度集聚。最后,呂永杰指揮大家高唱《國際歌》,“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這股不可遏止的激情迅即傳遞給職工,企業的改制穩步推進。
差一年就到退休年齡的方鈞洪,滿可以在當時效益好的上海絹紡織廠為自己的事業畫上滿意的句號。可是,公司經理一句“救廠如救火”的話,就把他吸引到了虧損大戶上海第一絲織廠。方鈞洪在調研后馬上推出了一個驚人的舉措:在市絲綢公司幫助下,他先把絲織一廠和同屬虧損企業的絲織七廠合并,由“小虧”變成“大虧”,再同虧損的絲織十三廠合并,由“大虧”變成“特大虧”。方鈞洪指望通過合并產生“協同效應”:“七絲”有廠房優勢,還有引進的12臺劍桿織機;“十三絲”有40臺生產熱銷商品“喬其絨”的關鍵設備。三家虧損企業的設備、資金、廠房統籌互補,各得其所,就可望反敗為勝。這無疑是膽識過人之舉,但是要理順三家虧損企業,實現機制轉換,又讓方鈞洪耗費了多少心血!
48歲的沈金堂是在1993年底自借2萬元作為“風險抵押金”,通過投標中標去上海桅燈廠出任廠長的。他上任后以市場為“生產調度”,一接到訂單,就和職工一起拼命干,每人發三只肉包子就是一天的加班費。有客人來廠洽談業務,沈金堂只能自掏腰包買大碗面請客。但他無悔無怨,又開始張羅風幕式脫排油煙機和三眼煤氣灶兩項新產品的投產。
經營者的能力,能決定企業的命運。能人緊缺,“一長多廠”的做法在上海應運而生。一批優勢企業的經營者拿一份工資,卻做兩份甚至多份工作,去劣勢企業兼任廠長,擴大了“扭虧志愿者”的陣容!叭龢尅钡奶K壽南、二毛的萬德明、毛的傅兆智、上塑十廠的尤秀娟等等,都是這樣的志愿者。尤秀娟挑起爛攤子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廠里僅有的轎車賣了,給工人發工資。黃菊市長聞之,專門請他們座談,逐一握住他們的手表示慰問;蔣以任副市長在除夕夜請他們同吃“年夜飯”,讓這批在一線打攻堅戰的將士感到并不孤獨。當時就有市領導動情地對他們說:“你們做出的奉獻,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現代版“集結號”
當年,上海打響扭虧攻堅戰的一個策略是制止利潤“出血點”,即讓扭虧無望的企業關停并轉,或依法破產。而要保證破產企業職工有序分流安置,確保社會穩定,必須有一批“留守”干部與職工共患難。
1997年7月,位于郊區的上海永紅機器廠進入破產程序,582名職工必須全部進入再就業中心。一時,職工們像失去爹娘、無依無靠的孩子。
半年前由上級委派前來“留守”的黨委書記楊平和廠長張子祥,本來說好進入這一程序即可撤走,由上級另行安排工作,但此時看到廠里的慘狀,他們感到不能棄職工而去,于是自我加壓,帶頭簽下了率先下崗、進再就業中心的協議。兩人的妻子都已下崗,他們進“中心”后,收入又掉了一大截,家中生活發生很大困難,但兩人每天早出晚歸,挨家挨戶做職工穩定工作,還為職工尋覓崗位而四處奔波。
1999年9月底,6000元扶困款下撥到永紅廠,楊平和工會主席孫國珍當即排出54名喪失勞動力、重病、年老等特困職工,以步代車,連夜發放,足足走了4天?吹綄O國珍累得腿腫聲嘶,楊平歉疚地拿出50元說:“我作為一個已不存在的企業的黨委書記,沒能力嘉獎你,只能特批50元作為節日加班費,請你收下吧!”望著同樣精疲力竭的書記,孫國珍哽咽道:“這50元是我作為工會主席特批你的困難補助金,請無論如何收下它!庇谑浅霈F催人淚下的一幕:一張薄薄的紙幣,竟在兩人手中推來推去,誰也沒肯收。
在企業破產重組的820天里,每每有新的崗位,永紅廠干部總是說:我們留在這里作掩護,把機會讓給職工,你們先撤。有的企業出高薪聘請楊平、張子祥,他們拒絕的話語同樣擲地有聲:“共產黨的干部就要與職工共渡難關!本瓦@樣,永紅廠近600名職工全都得到妥善分流和安置。
當年,我每次到進入破產、兼并程序的企業調研,都備受心靈的煎熬。看到昔日機聲隆隆的企業狼籍滿地、人去樓空,我的內心都同下崗工人一樣充滿痛楚。聆聽工人、干部尤其是下崗男工眼含淚水的痛苦訴說,每次都難過得我不敢抬頭正面瞧瞧他們,只是埋頭記錄。而像永紅廠這樣破產、消號的企業在上海有上千家之多。∥乙恢痹谙,真是虧得上海有一批像楊平、張子祥、孫國珍這樣深明大義、以身作則的干部沖在第一線,以血肉之軀甘愿犧牲堅守陣地,才換來全市平穩實現200余萬職工的下崗、分流和崗位轉移。這批默默的志愿者是真正的英雄。他們的歷史功績,是不應該被遺忘的!
作者系新華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