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匯才公司涉嫌精神傳銷斂財被吊銷執照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10:59 東方早報
教練撐起匯才“精神傳銷”鏈 實習生 王若珣 早報記者 于松 匯才人力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才”)涉嫌利用“精神傳銷”斂財一事,愈加逼近真相。 2007年12月20日,早報在A2-A3版發表報道《被質疑搞精神傳銷培訓巨頭“匯才”一夜消失》,引起讀者強烈反響。日前,上海市工商局透露了“匯才”上海公司一夜間關門停業的原因:因嚴重非法行為,該公司已經被工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至此滬、穗兩地工商部門對“匯才”的行政處罰,奠定了“匯才”在中國內地關門停業的主基調。 近日,上海市靜安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還就37名“匯才”員工狀告“匯才”拖欠工資與經濟賠償一事作出仲裁:支持員工的經濟賠償的請求。 組織嚴密 在公司內部運作上,中低層員工與高層的聯絡相對單線閉塞,信息層層級級,控制很嚴 春節前的一個下午,在靜安區余姚路,“匯才”前職員坤警世(化名)向早報記者講述了他眼中的“真正的匯才”。坤警世現年27歲,湖南人,幾年前大學畢業,2006年因“一次偶然的求職”成了“匯才”的一名員工,2007年10月,他毅然離開“匯才”。 坤警世說,“匯才”的業務是心態培訓,“就是通過游戲等培訓,叫人更加自信,有激情,負責任等”。在“匯才”,坤警世體會到了“匯才”管理上的特殊性———“組織嚴密,信息控制嚴”。 “匯才”的培訓形式與內容都具有一層神秘性,在公司內部運作上,中低層員工與公司高層的聯絡也是相對單線閉塞的,信息層層級級,控制很嚴,“員工并不得知公司的一些經營信息與最新發生的事情。” 坤警世舉例說,2007年11月15日,上海等地的“匯才”一夜間關門停業,但在關門后許久,員工才得知“匯才已經倒閉了”。 精神傳銷 每個學員“感召”3名新學員才算合格,否則將影響到畢業成績 回憶起“匯才”的點滴,坤警世說,他也參加過“匯才”的CT1(4.5天)、CT2(5天)、AT(三個月三次課程)等階段的課程。其中“感召的環節令人印象深刻。”感召,即課程進行到第三階段的AT環節時,為了檢驗學員的學習成果,也為了將“好的東西傳給更多的人”,“匯才”建議學員感召身邊的親朋好友,來參加匯才的課程。 “匯才”對每個學員“感召”新學員的數量并沒有硬性規定,但感召人數的成果,被寫入了“游戲的基本規則”,作為畢業成績的參照(感召3個人為合格);此外,AT階段屬于“團隊目標”,個人沒有完成感召任務,就會“拖累團隊的后腿”。 坤警世說,在教練的牽線下,三個月的時間內,學員通過MSN、QQ群、短信等形式相互交流“感召成果”,“有時在現實中形成潛在的感召競賽。這種形式,確實是種精神傳銷。” 教練制度 “感召成績好的,就有在匯才做助教甚至做教練的可能,這很吸引人” 在坤警世的眼里,“匯才”自制的畢業證書“并沒有什么花頭”,卻能敦促學員最大程度支持“感召行動”。 “這里面有個一環扣一環的秘密。”坤警世說,“匯才”用其引以為豪的“教練制度”支撐著“精神傳銷”的循環不斷。“感召成績好的,就有在匯才做助教甚至做教練的可能。”坤警世說,從昔日的被培訓者演變成培訓別人的教練,單純從角色轉變的角度來看,這對于參加培訓的眾多企事業精英來說,“很吸引人”。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坤警世說,“匯才”的財富源泉就在于此。完全接受了“匯才”思想的學員,會賣力地感召他人進入,這樣,通過選拔后,自己人有機會做助教(無償),助教在“匯才”內一邊繼續學習匯才精髓,一邊幫助導師“開導”新學員。當助教達到“匯才”要求的思想高度與專業能力后,會晉升為兼職教練。 當這名教練在匯才的履歷“更上一層樓”時,就可以成為匯才的導師,成為匯才的“固定教練”。“一批又一批”,留下來的,都是自己人,而自己人又為“匯才”發展更多的自己人。 做足臉面 “匯才”在外裝扮門面,在內緊縮支出,運行著這部賺錢的機器 “匯才”在發展新學員上,形成了一個循環的體系,而正是依靠“幫助更多人”的旗號,“匯才”完成了一個財富的神話。進入中國內陸后,“匯才”的業績一路攀升,并迅速將其他培訓公司甩在后面,成為培訓界的領頭羊,2006年的收入達到了2億元。“講課能講出2個億,稱為奇跡不過分。”上海一咨詢公司負責人李宗說。 當然,“匯才”自身的“面子工程”也做足了。上海恒隆廣場、深圳地王大廈,北京東方廣場等各大城市的頂級寫字樓,都留有“匯才”的印跡。在恒隆廣場58樓,“匯才”的月租金是40萬。 但“匯才”員工基本沒有相關權威部門發放的心理學等專業證書,每月薪水約4000元左右。一些“匯才”員工說,“匯才”在外裝扮門面,在內緊縮支出,運行著這部賺錢的機器。 然而,培訓界的一些人士慢慢發現,其實“匯才”并非所謂的“企業”教練或培訓界的權威,它基本照搬了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的“老鼠會”模式。1995年夏天,在深圳陽光大酒店一個不到5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成立了今天的“匯才”。但美國“老鼠會”的這種異類培訓,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便被香港政府取締。 相關報道: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