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的能源地緣政治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14:36 新浪財經
林峰 數十年來,亞洲經濟的增長對能源提出了越來越大的需求。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東亞的10個主要的經濟中心(中國大陸、香港地區、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臺灣地區和泰國)的能源消耗每年增長5.5%——大約是世界其它部分的10倍。亞洲的這種能源消耗的增長率預計在21世紀的頭幾十年里會稍稍緩和一下,但是,每一年的3.7%的增長率仍然可能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速率。至2020年時,亞洲與其要占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34%,相比較的是北美為24%,西歐為13%。 亞洲對能源的越來越大的需要,將會產生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一種特別強烈的需求。如果目前的預測是準確的話,這些國家在2020年,將依賴于這些物質獲得大約半數的總能源供給。就石油來說,這就意味著亞洲的日消耗將從1900萬桶(1997年的消耗量)上升到這段時間末的3300萬桶。這部分增加出來的消耗——大約一天1400萬桶——相當于目前的拉丁美洲、中東和前蘇聯家在一起的消耗。 要獲得所有這些增加出來的石油,對亞洲國家來說,將會是特別困難的,因為該地區缺少自己的重組的碳氫化合物的儲存。雖然有幾個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尼西亞,有適度的石油的供給,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真正數量可觀的儲藏,就像在波斯灣和里海地區發現的那種儲備。在90年代末的時候,亞洲國家大約每天生產700萬桶石油,但消耗一天1900萬桶;到2020年時,這個生產和消耗之間的差距還將擴大一倍,凈進口量將達到每天2500萬桶。 亞太地區的能源需求增長迅速,但能源資源有限,尤其是缺少石油這類優質能源資源,亞太地區無法完全在本地區內相互調節以解決能源供求。當前和未來亞太地區都必須從世界其他地區進口能源,尤其是從中東地區進口大量的石油。 2000年12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公布的《2015年全球趨勢》報告認為,“亞洲將推動能源需求的增加,并代替北美成為世界的主要耗能地區,世界需求的一半以上都將來自亞洲。中國,其次是印度,能源消耗急劇增加。到2015年,波斯灣只有1/10的原油將運到西方市場,而3/4將送往亞洲”。 石油,不僅是西方國家的心病,也是亞洲國家的軟肋。 2004年5月27號,東京有一個新聞記者和東京某一個大學的教授,兩個人乘坐一架飛機到東海,到中日之間有爭議的地區去考察。第二天日本《東京新聞》發表了非常長的報道,聲稱中國侵犯了日本的所謂領海、有霸權行為,在海底資源上進行“掠奪”。這樣一來,日本的媒體、議員,還有一般的民眾群情激昂。 以上的場景,只是日本和中國能源爭奪的一部分。 日本是一個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假如說它這么一劃,就把中國原來的大陸架相當一部分劃為日本了,就能夠占有這65萬平方公里,超過他本土面積的1.7倍,那日本從此就可以成為一個資源大國。事實上,中方立場就是按照大陸架自然延伸的準則。1969年以后,因為當時德國、丹麥、荷蘭也為一個圍繞著北海大陸架自然延伸而發生沖突,后來一直鬧到國際法院,國際法院最后判決大陸架自然延伸準則完全確立。 不僅是日本人在東海域爭奪能源,韓國也一樣關注能源。 上世紀70年代,韓國與日本曾就海底底土的劃分出現一場紛爭,韓國在處理與日本的海底底土時主張“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而在處理與中國的海底底土問題時卻在淡化這一原則。韓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中國的大陸架延伸到距朝鮮半島較近的地方,以自然延伸原則劃分大陸架對其不利。因此,韓國不提它同日本處理海底底土時曾堅持的“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反而站到了日本提出的中線等分主張一邊。 2004年7月9日,韓國石油開發公社透露,韓國最近開始在遠離朝鮮半島西部海岸的大陸架勘探石油。此前,日韓之間的獨島(日本稱竹島)之爭,中日之間的釣魚島以及東海劃界之爭已經日趨激烈。此次韓國加入黃!皵嚲帧保沟帽疽衙舾、多變的區域局勢更趨復雜。 韓國在黃海大陸架動鉆,不用說是盯上了那里豐富的石油。韓國有資料稱,黃海和東海大陸架的石油資源達77億噸,很可能成為繼里海之后又一個重要的石油產區。韓國石油開發公社認為,鑒于近年來中國在黃海大陸架“中國一側”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資源,朝鮮半島“西海大陸架韓國一側”很可能也有石油。韓國石油開發公社透露,迄今為止,韓國對黃海大陸架基本未進行全面勘探。韓國的新舉動標志著其邁出了走向黃海大陸架石油開發的步伐。 對于額外的能源供給的需要,將證明是亞洲的領導人在未來幾十年里所面臨的最頭疼的挑戰之一。不斷增減的國家財富當然會為許多國家提供資金,來滿足國內新的能源項目所需,在必要時,還可采購進口的能源。不過,隨著需求的繼續上升,國內儲藏將會枯竭,而對進口供給的競爭也就會加劇。這反過來又會對該地區內的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并對該地區內的這些國家和地區與整個世界的關系產生深刻的沖擊。 就中國和日本的情況而言,能源需求和外交政策之間的聯系將會是特別強調的,這兩個國家級是地區的最強大的國家,又是最大的能源消耗者。……要取得這些能源,對于中國和日本的領導人來說,肯定都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在這方面,中國的情況多少要好于日本,因為中國擁有相當數量的國內石油、天然氣和煤的供給。一直到1993年為止,中國的石油出口還多余進口,它目前讓從國內獲得大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氣。 目前,中國的大多數海上鉆井作業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尤其是在渤海灣和珠江口。但是,中國正在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轉向深水育種的有希望的油田。1992年,中國全國人大通過法律重申對南海的主權,包括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的所有權,以及南海鄰近地區的所有海底資源的所有權。在此基礎上,中國將鉆探的特許權授予一些西方的公司,在一些區域進行能源生產。為了保衛該地區的新的戰略利益,中國已經擴大了他在那里的軍事力量。 日本在南中國海的利益與其對進口能源供給的以來直接相關:它的四分之三的是有要從波斯灣通過這個地區運輸,而它進口的煤和液化天然氣中的很大部分也一樣。雖然,必要的話,繞過南海也不是不可能——讓油輪和其他船只走西太平洋路線——但由此產生的交火速度放慢,將是日本經濟的災難。為此,日本于1996年通過《國家防衛計劃大綱》,這份大綱是20年來日本安全政策的第一次重大修正。針對南海的軍事危險,提升“日本周邊地區”的海上防衛力量。 像日本一樣,美國在南海的海運路線的安全之中,看到了一種關系重大的利益。盡管幾乎沒有石油經由這條路線運往北美,但是美國按照條約的規定,有義務保證日本的安全,這反過來使保護日本的生死攸關的供給線,也跟著成了一種義務。 亞洲永遠會是一種戰場,只不過全球化時代這種戰場以經濟力量面貌出現。 (作者系北京正略鈞策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顧問)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